朱慶梅
內容摘要:要把握好一篇課文的重點、難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多媒體能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當然,運用多媒體關鍵在于一個“巧”字,如果不顧實際情況,濫用多媒體,有時會適得其反。
關鍵詞:多媒體 情境 語言 想象力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教學是促進學生的生理素質和心理素質統一發展的過程。學習首先是引起動機和興趣,然后集中注意,獲得感知,得到理解、保持和應用。運用多媒體教學,聲色俱備,最容易吸引、感染小學生,從而引起他們學習的動機和興趣。所以,在教學中,尤其是低年級教學中充分借助多媒體是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一.用錄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的源泉是什么?源泉當然很多,其中錄像就像一位神奇的“魔術師”,能使小學生產生高昂而濃厚的興趣。例如,在教學《狐貍和烏鴉》一課時,我對學生說:“今天,老師先請同學們看動畫片,同學們要邊看邊想狐貍和烏鴉之間發生了什么事。”接著,我就放映了一段有關課文內容的錄像。伴隨著悅耳的音樂聲、畫外音,學生們欣賞著富于童趣、色彩鮮明的動畫片,小臉上無不露出歡快的神情。看完后,學生都爭先恐后地舉手,要說一說他們看到了什么。視聽并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比教師單純地范讀要好得多。又如,二年級的歸類識字是識字教學的重要方法,但內容一般都較枯燥,識字量大,如何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呢?我也把錄像引入識字課的教學中,通過了解我國名勝古跡及所在地學習有關生字。在講課過程中,每講到一地就放映有關的錄像片。學生仿佛在安徽黃山、杭州西湖、龍門石窟等地參觀、游覽,直觀地認識到我國歷史悠久、山青水秀。這樣,不僅激發了他們學習生字的興趣,也激發了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收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
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突出語言訓練,幫助學生理解詞句
理解語言、運用語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多媒體視頻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語言的內涵。如教學《狐貍與烏鴉》一課第一段,在理解“烏鴉住在樹上的窩里,狐貍住在樹下的洞里”這一句中的“窩”、“洞”和狐貍、烏鴉的鄰居關系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圖像:先出示一棵大樹,樹上有烏鴉的窩,樹下有狐貍的洞。學生看圖馬上說出它們是鄰居,為下文它們之間發生的事作了鋪墊。接著,我又把“窩”和“洞”的鏡頭分別拉近,放大,閃動,使學生從直觀上看到什么是窩,什么是洞,從而理解了課文語言。
再如,課文第三段中講狐貍看到烏鴉嘴里叼著肉,饞得直流口水,這里的“直”字是理解狐貍特別想吃到肉、于是就想方設法騙烏鴉的關鍵。在這里,我設計了一段動態的圖像:狐貍轉動著眼珠,嘴里不停地流著口水。學生看圖很快說出“直”就是連續不斷的意思。那狐貍為什么會“直流口水”呢?學生也能很快說出因為狐貍特別想吃到那塊肉。如何能讀出這種心情呢?我告訴學生把“直”這個字讀重就可以了。學生受到圖像的啟發后,爭先試讀,讀出了感情,明白了狐貍騙肉的原因。不難看出,多媒體圖像在學生理解語言的過程中,起到了“過渡橋”的作用。
三.利用多媒體圖像,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
想象力和觀察力是發展語言和思維的關鍵。在《狐貍與烏鴉》一課中,狐貍是通過對烏鴉說了三次話騙烏鴉才達到目的的;烏鴉聽了狐貍的三次話,每次的表現也都不同。那么狐貍說話之前會怎么想?烏鴉聽了狐貍的話又會想什么?這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關鍵。而文中又沒有這些內容,這就需要學生觀察它們的表情和動作,來想象它們的內心活動。所以在講讀這一部分時,我采取了先放動態圖像,讓學生觀察、想象,引起學生想象的興趣和表達的欲望。第一次狐貍騙烏鴉前是“想了想”,它在想什么?通過討論,學生知道了,它在想怎樣才能把肉騙到手。狐貍對烏鴉說:“您好,親愛的烏鴉。”烏鴉聽了以后會怎么想,為什么不作聲呢?第二次狐貍又說:“您的孩子好嗎?”烏鴉這時為什么看了狐貍一眼,它心里在想什么?當狐貍第三次奉承烏鴉時,烏鴉為什么得意極了,它又在想什么?這一系列的圖像形象地演示出了狐貍是怎樣騙,烏鴉是怎樣受騙的,幫助學生把抽象的語言化為形象的圖像,使他們入情入境,得出了狐貍真狡猾,烏鴉是因為聽了奉承話而受了騙的結論。學生通過看圖想象它們的內心活動,理解了語言文字,發展了想象力。
教學實踐告訴我,要把握好一篇課文的重點、難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多媒體能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當然,運用多媒體關鍵在于一個“巧”字,如果不顧實際情況,濫用多媒體,有時會適得其反。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時集鎮鳳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