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勝 周戀
內容摘要:新聞采寫思維是在大文化背景下的一種思維,其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差別主要有:政治觀念的差別、人文觀念的差別和文體觀念的差別。
關鍵詞:新聞采寫 思維 中西差異
新聞采寫思維是在大文化背景下的一種思維。換言之,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結構,就有不同的新聞采寫思維。政治思維是文化思維的極其重要部分,對新聞思維的影響最明顯,但不是所有的新聞采寫思維都能用政治思維概括。而文化思維恰恰能夠概括、指引或描述出新聞思維的軌跡與走向。中西文化存在明顯差異。如果選取中西同類新聞比較,會發現新聞采寫思維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差別。
一.政治觀念的差別
新聞作品以事實為本位,對事實的描述、再現是其基本任務。原生態的事實又不等于新聞作品的事實,因為新聞采寫過程里,記者已經用他的心靈律動去觀照和摹寫了事實。新聞事實是一種存在,而且是一種承載了記者政治觀念、文化觀念、歷史觀念、經濟觀念、生活觀念、法制觀念、宗教觀念等等觀念的新聞存在。記者的采寫思維向新聞注入了這些觀念的影響。有些新聞很簡單,記者文化思維的影響極弱,而一些政治性強的新聞,明顯可見記者采寫思維的傾向性。比如對北平解放的報道,新華社說:“世界馳名的文化古都,擁有二百余萬人口的北平,本日宣告解放。北平的解放是偉大的中國人民革命運動中最重要的軍事發展和政治發展之一。”[1]美聯社卻這樣表述:“今日北平給它的共產黨征服者一個熱鬧的歡迎,這只有這個經常被征服的城市才能做到。……北平在歡迎他的征服者方面是素享盛名的。”
兩者政治立場完全對立。對同一事件,前者抑制不住地、揚眉吐氣地熱情歡呼,毫不掩飾地發表議論,謳歌偉大的時刻,慶祝國家的新生。而后者冷眼旁觀,冷嘲熱諷,不屑一顧,甚至不惜搬出所謂的歷史“事實”,大肆地攻擊污蔑新生政權的擁護者。新聞采寫思維的迥異,在這種極端情況下表現得無以復加。有人編造一則幽默新聞,大意是說一位大娘在街上跌倒,中國媒體淡化大娘摔倒所受到的傷害,而大加贊美送大娘去醫院的人,弘揚精神文明。香港媒體會指責港府辦事不力,進而質問公共設施的投資情況。臺灣媒體也以批評口吻報道,但滲入黨派攻擊成分。美國媒體則在報道中體現出美國公民的自由意識以及個人權利意識。這雖是笑話,卻形象地揭示了不同的政治文化觀念統領下的新聞采寫思維的表現。
二.人文觀念的差別
人文性的根本是肯定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倡導人的本性和根本價值,是作為人類對自身人之為人的尊嚴及其價值的理解所作出的正向的、肯定的基本態度。那么中西人文觀念的差別在新聞中如何體現?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一個特征是對權威和地位的敬畏與崇拜。孔子曾提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大人、圣人是權威地位在最高層面、世俗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代表與象征。作為政治統治者的權威極為現實,表現在社會上是“官本位”的思維方式。封建社會科層制的官僚體系,決定了以皇權為頂點、各級官吏為支點的金字塔式的統治關系。崇尚權勢、依附權力的傳統思維方式在中國歷史悠久,根深蒂固,至今仍有影響,它反映在中國新聞界,就是報道觀念上呈現的長官意識和強者本位。比如,把無權無勢而只能靠“跳樓”維權的民工定義為“赤貧貴族”,稱他們上演“跳樓秀”。這種話語規范是強人邏輯下的話語暴力。隨著和諧社會理念和人文關懷觀念的深入人心,新聞界和社會對這種違反職業倫理的行為多有反思和批判,但只要是“官本位”、“錢本位”而非“人本位”、“民主本位”,此類新聞就不會絕跡。西方文化講究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新聞理念以中立平衡為基點,盡管這不可能完全做到,因為在國際新聞里,西方思維的霸權話語仍比比皆是。但是,西方國家媒體在國內往往更重視弱勢群體的呼聲。比如,他們喜歡調侃政治人物,而對于弱勢者,同情悲憫成分較多。普利策新聞獎獲獎作品《在墳墓中旅行》,講述人們對落入洞穴的不幸者的營救。雖然營救失敗了,其洋溢的人文關懷仍然使人感動唏噓。
西方新聞以事件、動作、沖突等為中心。他們的人文關懷是在新聞事件的起源、發展和高潮里逐步展現。中國新聞思維受到傳統的政治意識、文化意識和文學手法的作用,經常自覺地履行“文以載道”的任務,將新聞事實作為載體,讓事實負載起意義和情感。中國記者也注重新聞事件的發展、沖突和高潮,但敘述時更側重于插入情感的“沖突”,即內部情感與外部情感的沖突。特別是改革開放前,意識形態的意義往往直接代替人文關懷“出場”,使得人文關懷增添上濃重的“社會意義”。比如,同為十萬火急地調取藥品挽救生命。發表于戰爭年代的1944年的美國新聞《“她只能活七小時”》與發表于1960年的中國新聞《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就有著直接的可比性。
第一篇主要是通過人物的言行,寫記者、醫生、警察等人搶救小女孩生命的人道主義行動。文章將青霉素稱為“仁慈的東西”,因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將車稱為“仁慈之車”,因為它快速運來了藥物,體現了作者對小女孩即將得救的喜悅,對人們愛心的贊頌。運用仁慈、奄奄一息、焦急、惦著腳尖等詞語,使報道具有濃烈的感情色彩,增強了新聞的感染力和傾向性。可以看出,新聞直接寫過程,間接抒發情感,而且這種團結互助的品質也許正是美國人民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一種支撐精神。可是,美國人不這樣直接點出,一切盡在敘述事件的發展的文字之中。我們不得不向作者的這種人文精神致敬。
第二篇新聞同樣有大量的客觀敘述,事件的起源、發展、波折、高潮、結局描寫得環環相扣,動人心弦,感人至深。這篇新聞不愧為體現新中國的階級情和人文愛的典范作品。而這篇作品至少有個方面與西方的不同:許多地方由記者出面直接評述,大加贊頌,或者以描寫人物心態、追蹤人物情感來表達一種記者的主觀情感。因此,形容詞多,直接的評述多,主觀色彩及其濃烈。新聞作品不僅通過場景和人物表現來謳歌祖國的偉大,人民的團結,階級兄弟的深情,甚至在文尾索性由記者直接大聲抒情。在此,筆者無意也無法去判斷中西作品高下,只是從新聞專業主義出發,認為新聞采寫思維還是應該新聞化,而去政治化和理想化,還原社會生活的本色。只要如實記下事實,歷史和人民自會做出理性的判斷。
值得指出,這里舉的是改革開放前的新聞。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記者人文素質和修養早已今非昔比。用事實打動受眾的作品層出不窮。不過,這也并不意味著中國新聞直接跳出來傳道的習慣已經徹底改變。
三.文體觀念的差別
中國記者生活在優裕的文體氛圍中,悠久的歷史提供給記者豐厚的文化養料。從《左傳》、《戰國策》到“以文運事”的典范《史記》到文辭嚴謹華美的《漢書》,其中的文體風韻,令人流連忘返,心曠神怡。但是,由于新聞長期以來的喉舌功能,使記者過于強調新聞事實的教育性、倫理性,在采訪和寫作時思維單一,個性為共性淹沒。其實,這是記者沒有學到古代優秀作品的精髓。司馬遷寫《史記》,就飽含生命的激情。但是,后人逐漸摒棄和背離了司馬遷的那種有血氣和個性的筆法,過于追求文以載道的學說。現在,不僅史家敘述極為概括,連記者都難免縮手縮腳,用共性概述代替個性描寫。當然,這主要限于主流的正規媒體。網絡媒體和一些都市報早就開始以個性化的寫作手法吸引受眾注意,其實,它們與西方媒體的新聞思維方法已經接近。研究者比較中西文體觀念差別常會對比下面兩則新聞:
[路透社東京7日電]“啊,新娘子,讓我看看你的臉蛋吧!”正在中國訪問的大平首相夫人大平志華子,7日訪問北京動物園,看望贈送給日本的熊貓“歡歡”。
[新華社電]大平首相夫人大平志華子,今天下午由鄧小平副總理夫人卓琳陪同到北京動物園觀看中國人民的禮物———大熊貓。[2]
這里,新華社是“正兒八經”地寫消息,一切都要中規中矩。因為中國副總理夫人陪日本首相夫人看中國人民的禮物大熊貓,本身是一件關系到兩國友好的正式事件。而路透社則完全抱著“圍觀”心理報道,作為花邊新聞,自然輕松自如。因此,許多人鋪天蓋地地引用這兩篇新聞,就說明中西新聞思維差異,進而推斷出中國新聞求新求異性不強。這確實是冤枉了中國新聞記者,也反映了中國許多人研究問題不扎實,只是照抄他人實例,亦步亦趨,不能夠與時俱進,研究新聞發展的新苗頭和新成果。筆者認為,在文體觀念上,中西確實存在差異,而這些差異主要來源于中西意識形態、文化觀念、政治要求等等的差異。中國的主流媒體,承擔著“經國之大業”的重任,新聞文體不得不鄭重其事。而非主流的媒體,由于其本身無足輕重,媒體從業者可以“百花齊放,不拘一格”,他們的想象力一點都不遜于西方媒體的思維。不過,從主流新聞看,比如對比普利策獎新聞作品與中國新聞獎作品,有一點仍然明顯:中國新聞思維是重視嚴謹正規,少了點西方新聞思維的自由灑脫,
一方文化培養一方新聞的內質與色彩。而互聯網的深入推進,又打破了傳統媒體絕對擁有話語權力的一統江山。隨著網絡成為庶民階層話語的平臺甚至是狂歡的場所,新聞采寫思維也在不斷變革,中西新聞采寫思維也必將越來越趨近。
注 釋
[1]《1949年·舊聞新解:解放北平》,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
9/13/content_12044364.htm.
[2]轉引自吳天飛、張磊、趙彬:《中西新聞寫作之比較》,《新聞傳播》2002年第6期.
注:本文是江西財經大學新聞學專業《新聞采訪》主干課程建設的成果之一。
(作者介紹:張慶勝,江西財經大學教授,全國財經院校語文研究會副會長。研究方向:新聞理論與新聞采訪;周戀,江西財經大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