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人選取了拉什迪于1994年寫就的短篇故事集《東方,西方》中的《求婚人》這則故事為目標文本,探討了拉什迪在東西方移民問題上的體會和選擇。本文以對故事中主要人物和情節的把握為主要線索,從“東方”與“西方”的相遇、摩擦、分離、選擇這四個方面細致分析了東方和西方在試圖使兩者融合的過程中所做的努力,最后得出結論:拉什迪認為東西方的連接是注定要失敗的,最好的選擇就是不選擇。
關鍵詞:拉什迪 《求婚人》 “東方” “西方”
一.引言
1.作家生平與創作
薩爾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1947- )是一位備受爭議的印度裔英國作家,因1981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午夜的孩子》(Midnights Children)而聲名大噪,而后因為1988年出版的另一長篇《撒旦詩篇》中含有褻瀆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圣城麥加和圣書《可蘭經》的內容,而被伊斯蘭教痛下追殺令。雖然很長一段時間過著地下生活,這位勇敢的作家依然筆耕不綴,每隔幾年就能給讀者呈現出新的作品,且都能收到不錯的效果,其中包括長篇小說、童話小說、短篇小說集、非小說集和文學評論集等。
2.《東方,西方》與《求婚人》
出版于1994年的《東方,西方》(East, West)可以說是薩爾曼·拉什迪目前為止唯一一部短篇小說集。雖然拉什迪本人因他的長篇小說而為大家熟知,但這部短篇小說集也別具特色。《東方,西方》由九個短篇故事組成,分為三個部分:“東方”(“East”)、“西方”(“West”)、“東方,西方”(“East, West”),每個部分分別包括三個故事。一讀故事就會發現,拉什迪之所以把這個短篇集分為三個部分并相應地命名為“東方”、“西方”以及“東方,西方”,與故事所發生的地點是密切相關的。“東方”中的三個故事以印度、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為背景展開敘述,而“西方”中的故事則發生在丹麥、英國和西班牙,至于“東方,西方”則是發生在雙重地點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往往游移在英國和印度之間,東西方之間連結著一條斬也斬不斷的紐帶。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作者說的東方西方不僅是地域上的東方西方,更是指這種地域上的差別和聯系給故事中人帶來的復雜際遇和體驗。
《求婚人》是該小說集的最后一篇,也是最廣受好評的一篇,有人認為文中的“我”就是拉什迪本人,故事中所描寫的那段家族史就是拉什迪的家族史。無論真假成分到底有多少,這個故事確實處處都有拉什迪和其家人經歷的影子。故事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回憶了1962年至1964年主人公“我”從15歲到17歲這幾年之間在英國發生的故事,除了他的家庭外,主要故事是在他家的印度奶媽和來自東歐的公寓看門人之間展開。
二.“東方”與“西方”
1.“東方”與“西方”的相遇
奶媽名叫瑪麗,但由于她說話總是喜歡加個“當然”在里面——例如“是”或“不”說成“當然是”或“當然不是”,我們都習慣叫她“理所當然的瑪麗”。瑪麗的英語講得很不標準,“p”經常讀成“c”,因此,總是把“看門人(porter)”讀成“求婚人(courter)”。然而歪打正著,因為這個原因,瑪麗與與老實忠厚的看門人梅西爾既然慢慢熟識,并逐漸墜入愛河。瑪麗和梅西爾都是對待生活積極樂觀的人,并且對這段“東西合璧”的感情充滿了信心。他們在一起培養了不少共同愛好,維持著這段晚年的“跨國戀”,例如他們會一起看當時很受歡迎的兒童動畫《摩登原始人》,會一起下象棋,會一起喝茶吃點心等等。
2.“東方”與“西方”的摩擦
然而,在包括奶媽和梅西爾在內的這一家人簡單平靜的生活背后,其實真正涌動的是各種與英國社會的格格不入和隔閡。首先就是口音帶來的問題。不僅奶媽會把“p”經常讀成“c”,事實上其他人也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一次,父親去藥店買嬰兒用品,把“teats”說成了“nipples”( “teats”在英國專指供嬰兒用的奶瓶嘴,而“nipples”則是指女性的乳頭),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女店員扇了一記耳光。而文中的“我”雖然已經在英國上了一年的寄宿學校,卻還是避免不了“孟買式英語”的影響,因為這,“我”經常被同學譏笑。因為這些事情,“我”和我的家人常常感到沮喪和“難堪”,但又無可奈何。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作為土生土長的印度人,要想擺脫印度的影響是不可能的,作者似乎在控訴秉持著這種狹隘種族和文化觀念的英國社會,暗示他們應該對移民更寬容更大度,而不是一味地譏笑或諷刺。
3.“東方”與“西方”的分離
故事的高潮發生在梅西爾身上。公寓里面除了我們一家人之外,還有兩個同樣來自印度的租客,即P和B,他們過著奢侈且不檢點的生活。P是個十足的賭徒,而B是個混跡聲色場的浪子,兩人不務正業,不顧家庭,成天在外面鬼混。終于,麻煩事降臨了。P欠下巨額賭債,B因與別的女人廝混而得罪了人,就在同一天晚上,找麻煩的人先后上門,懦弱的兩人躲在樓上避難,把一切都扔給梅西爾。梅西爾忠誠老實,認真承擔著自己作為看門人的責任,卻被P的債主無理地揍了一拳。不久之后,母親與瑪麗推著“我”最小的妹妹去家附近散步,回來的路上碰到上次來找B而被梅西爾攔截下來的兩個披頭士打扮的古惑仔。兩個古惑仔不分青紅皂白就認定母親是B的妻子,并出言侮辱,甚至拿出刀子出來威脅。就在這時候,梅西爾出現并加以澄清,雖然解救了母親和奶媽,但威脅不成的古惑仔十分氣惱,走時用刀刺傷了梅西爾。雖然梅西爾得以恢復,但從此以后他和瑪麗的關系開始疏離起來。瑪麗一蹶不振,并且時不時出現心悸,開始十分思念印度的家鄉。最終,瑪麗選擇回到印度,而心悸也奇跡般地好了。梅西爾重返崗位后,卻變得像個空心人一樣,不茍言笑,眼神呆滯,越來越內向,似乎心事重重。雖然他和瑪麗維持了一段時間的正常關系,還是像以前一樣喝茶看動畫,但氣氛卻變得怪異。后來,“我”的一家遷到巴基斯坦,而“我”繼續留在英國的寄宿學校。一年后,當“我”再次經過威弗利公寓時,梅西爾已經消失,沒人知道他去了哪里。endprint
兩個樂觀向上的老人,懷著對生活的美好愿景,本以為可以拋棄地域和文化的差異在一起相濡以沫,卻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不得不妥協并敗下陣來。一方面,瑪麗被英國傷透了心,美好的愿景化為泡影,她意識到自己永遠無法融入英國社會,與梅西爾的結合注定是要失敗的,于是她選擇了回家。瑪麗和媽媽被攔截在回家的路上,古惑仔們先是對她們進行不堪入耳的謾罵,稱她們為“狗日的東方佬”,然后甚至拿刀出來威逼她們脫褲子,試圖進行猥褻,完全不聽瑪麗和母親的解釋。或許在他們眼里,所有的印度移民都是B那類貨色,骯臟下賤,不務正業。英國人對待移民的這種無理、過激、侮辱的行為和態度深深地傷了瑪麗的心,正如作者所說,“是英格蘭使她傷透了心,因為她不再屬于印度;是倫敦使她生不如死,因為她不再屬于孟買”[1]。遠離了自己的國家,跑到無數人夢想的大英帝國,試圖拋棄家鄉的烙印,融入新的社會,結果卻既回不去,也融入不了,就這樣生活在東西方的夾縫之間,不知何去何從,就像拉什迪發出的疑問:“抑或是她的心被兩種愛捆綁著,一會兒被拉向東,一會兒被拉向西,嘶叫著高揚著,就好像電影里的馬匹一樣,一會兒被克拉克·蓋博往這邊拉,一會兒被蒙哥馬利·克里夫特往那邊拉,以至于她明白生活就是必須做出選擇”[2]?另一方面,梅西爾代表的是樂于與東方人交往的西方人形象,卻因為這段跨地域的“不倫之戀”而被卷入一系列難堪甚至危及生命的災難中。首先是P的債主討債不成,無理地把他揍了一拳,梅西爾成了印度人P無辜的擋箭牌;而第二次由于他出面為瑪麗和“我”的媽媽解圍,被前來找印度人B的古惑仔刺傷,生命垂危。這一系列的事故這使他明白這群東方人也許會給他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梅西爾最后變得冷漠,疏離了瑪麗也是基于此。
4.“東方”與“西方”的選擇
而文中的“我”又何嘗不是處于這樣一種東西方的窘境中?從文中可以看到“我”對爸爸一直是處于一種埋怨和想逃離的態度,對父親總是隨意搬遷自己的家頗有微詞。父親先是把“我”送到英國上寄宿學校,隨后又舉家遷到英國,最后又在沒有任何商量余地的情況下搬到了巴基斯坦,留“我”一人在英國繼續求學。拉什迪后來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就提到過“把家搬到巴基斯坦是個巨大的錯誤,從此我沒有了家”[3],可見他對搬家這件事十分反感和抗拒。由于父親的決定,“我”總感覺自己的命運被父親牽著走,不能自己做出選擇;也由于父親的決定,“我”和瑪麗他們一樣,成了一個中間人,夾在東西方的縫隙中,一半的“我”向著東方,一半的“我”向著西方,“仿佛脖子上套著一根繩索,一會兒把我拉到這,一會兒把‘我拉到那,東方,西方,套索越來越緊,逼迫著‘我:選擇,選擇”[4]。這種掙扎正是拉什迪的掙扎,這種掙扎讓人窒息,讓人痛苦。一邊是給他生命給他血液的家園,一邊是我無限向往,努力融入的新家園,到底該如何選擇,這是無數移民掙扎的問題。拉什迪在最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拒絕選擇”[5]。
三.結語
可見,在拉什迪心中,地域是一道很難跨越的鴻溝,這條鴻溝造成的不僅是地理上的距離,更多的是心靈之間的隔離,就算做出各種各樣的努力也不一定能把這條溝填滿。于是,拉什迪決定放棄連接東西方并使兩者融合的嘗試,更樂于在這個夾縫中或者說“第三空間”中生存,既不向西,也不向東。這不得不說是一種移民之殤,無可奈何之下的選擇。
注 釋
[1]Rushdie, Salman. East, West. New York:Vintage Books, 1996, p209.
[2]Rushdie, Salman. East, West. New York:Vintage Books, 1996, p209.
[3]Rushdie,Salman.Joseph Anton:A Memoir.NewYork:Random House,2012,p60.
[4]Rushdie, Salman. East, West. New York:Vintage Books,1996,p211.
[5]Rushdie, Salman. East, West. New York:Vintage Books,1996,p211.
參考文獻
[1]Rushdie,Salman.East, West. New York:Vintage Books,1996.
[2]Rushdie,Salman. Joseph Anton:A Memoir.New York:Random House, 2012.
[3]Rushdie,Salman.Imaginary Homelands:Essays andCriticism 1981-1991.London:Vintage Books,2010.
(作者介紹:李珍玲,深圳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