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麗
當晨光劃破寂寂的北方夜空,林甸濕地醒了……
薄霧剛剛散去,小野鴨子就開始撲棱翅膀,鴨媽媽不失時機地起飛,巡視,掠過深秋下浪涌般的黃色葦叢,密密的蘆葦仿佛排向天邊……當地人告訴我說,各種水鳥在這里嬉戲的景象這個季節已經看不到了,這是被剩下的最后一批野鴨子,因為長的太小,鴨媽媽在等它們長大,然后帶著它們飛越北國。
來到林甸,似乎處處都能感到一種氤氳的氣息。我總是覺得,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生存的秘寶,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成長的靈魂。每到一處,便總想去碰觸、去感知這個地方內在的支點。而在林甸,我感到,她的魂在于水。
林甸,從當年名不見經傳的一個荒甸子,發展到了今天的“溫泉之鄉”,濕地之名也叫響全國,這一切都跟“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水是它的秘寶,水是它的成長之魂。水,似乎滲透了林甸的各個方面,滋養著這個縣的重要經濟主體——商業、旅游服務業和農業。
濕地是地球之腎,這句話是誰說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濕地真的很美。
林甸濕地的美有點壯觀。寬闊的水面,瀲滟的波光,濃密的水草盡頭,藍天是那種通透的碧藍,看不到污染。云潔白飄逸,秋陽也仿佛是純凈的,不那么熱烈,金燦燦地、有些懶洋洋地鋪灑下來,觸水碎成一層閃閃發光的細銀。漣漪輕蕩,當竹筏悄悄地滑過靜靜的水面,最讓人感到舒暢的,是那清凌凌的濕地之水:低下頭,讓你直能看透水底;掬一捧,清涼透明不見一絲雜塵。
長篙輕點,劃過水面,似乎劃過了悠悠歲月。
別以為到了叫林甸這個名字的地方,能看到山,看到林。那就錯了。林甸縣幅員面積3574平方公里,林地面積只有73萬畝,其他是耕地和草原,而且根本沒有山。用過去的話說,那是一馬平川的草甸子。草甸子,是北方人對濕地、草地的統稱。
林甸之名源于“大林家店”,據民國時期《林甸縣志略》記載,城北30余里處有姓林者開店,稱“大林家店”,四周多系草甸,清末擬設縣的建制時避俗就雅,定名林甸縣。清代為杜爾伯特游牧地。
過去林甸在黑龍江是一個貧困落后的地方,經濟滯后,文化也落后。二十多年前還既沒有鐵路,也沒有公路。外地人來這里也不方便,本地人去外地也很艱難。今天的林甸,煥然一新,雖然不通火車,但是公路、國道平坦如砥,四鄉聯網,八方貫通。這一切都是改革開放,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喚醒了林甸地下寶藏的結果。
林甸得以發展的寶藏是什么?應該說,最重要的,一個“水”字可以概括。點開百度,查詢林甸,可以看到,林甸的自然資源項,除了土地資源外,礦產資源:林甸縣有硅、鍶、鎳、鋰、鋅、硒、碘、錳、鐵、銅、硼等20多種微量元素。生物資源:林甸縣藥材有龍膽草、柴胡、防風、黃芪等。魚類有鯽魚、鲇魚、草魚等。糧食類有玉米、大豆、水稻等。農作物有馬鈴薯、葵花等。
需要說明的是,礦產資源中有20多種微量元素指的就是林甸的水所含的礦物質。
短短的幾行字,無論是微量元素,還是藥材、農作物,其指向都跟“水”密不可分。
清清的水面,漾出一圈圈的漣漪,濕地水之清,仿佛昭示著這里的水質。上天如何賜予了這么好的水,養育了3574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林甸人民呢?林甸政協主席王崇閣告訴我們,這里處于嫩江水系的中上游。烏裕爾河原為齊齊哈爾市境內、嫩江東部的一條支流,自源地流向西北,至北安縣城南折轉向西南,經北安、克東、克山、拜泉、依安、富裕等6縣,于富裕縣雅州附近折而南流,逐漸消失在齊齊哈爾市以東、林甸縣西北的大片葦甸、濕地之中,變成潛伏狀的廣闊沼澤地。
林甸縣共擁有濕地面積8.1萬公頃,主要集中分布于縣西北部。其中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5.8萬公頃,小黑山地方級自然保護區濕地1.3萬公頃。其他濕地零星分布于雙陽河河道、新興馬場、長青林場等多處地方,有的是永久性的,有的是季節性的。
粼粼波光中,閉上眼,烏裕爾河水仿佛帶著霧氣從亙古蜿蜒而來,漫過片片荒草甸子,于是濕地之水悄然漲起……
濕地水豐不僅使這里成了二百多種禽鳥的天堂,也使得濕地之魚上了慕名而來的游客餐桌。政協王主席說,濕地魚是真正的生態魚,天然綠色,而且實打實摻不了假。如果誰拿養殖的魚來蒙他說是濕地魚他立馬就能看出來。
“長條形的魚肯定不是。咱濕地的魚不胖、體寬、胡須長。因為濕地的魚成天在草叢間游走,不會胖。也不是那種需要在激流中奮進的魚,所以不會是條形,體是寬的。更由于它們要在草叢間鉆進鉆出,所以長長的胡須是它們丈量能否穿過草間的標準工具。”
一番話說得我心服口服。以后要吃濕地魚的話,咱也會看了不是么。
三合鄉勝利村的鶴鳴湖是全國有名的濕地景觀。它是扎龍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這個名字的來歷有個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這里是一片洼地長著茂盛的青草,是大金國最北部飼養戰馬的一處好地方。一天一個牧人放馬歸來發現一個受傷的小鶴,就把它抱回家精心醫治,待小鶴傷好后把它放回了藍天。此后小鶴經常回來看恩人。第二年夏天,幾十只鶴的嘶鳴把牧人家族引向了高崗,一場暴雨過后,站在高崗上的人們看到的是腳下一片汪洋……幾百年過去,這片水一直默默地蕩漾著她美麗的身姿,守護著這里的水鳥和珍禽。
后來就有了鶴鳴湖這個名字。
一方水士養一方人,烏裕爾河的流過,不僅給這一方人民造就了美麗的濕地,還送來了更多的生存資源——地熱。
近幾年,人們知道林甸更多是知道它的“溫泉之鄉”的盛名。
1975年8月,大慶石油管理局打的油氣探井,也是縣開發利用的第一口自噴井,當噴出來的既不是油也不是氣時,林甸溫泉被發現了。當時這口井深1792米,常年水溫39.5-41.5°C。泉水清澈透明,含有鍶、溴、碘、偏硅酸、氟、重碳酸鈉、氯化鈉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經黑龍江省地質礦產測試應用研究所鑒定,為含硼的重碳酸氯化鈉氟醫療熱礦泉水和含有鍶、溴、碘、重碳酸、氯化鈉復合型飲用天然礦泉水。
林甸溫泉雖發現得早,但只是在近些年才發展成型。如今,林甸已成為全國著名的“溫泉之鄉”。據說,經常洗浴和飲用溫泉,有祛病,健身之效。其中浸浴對風濕、類風濕、痛風、慢性附件炎、神經痛、更年期綜合癥、神經衰弱、風濕病、各類皮膚病及術后疤痕的治療和恢復療效顯著。
到林甸泡溫泉都成了許多游客的首選。不僅是夏天,連冬天這里都是人們熱游之所。來到這里,人們會發現室內溫泉裝潢華美,室外溫泉更是別有洞天,充滿天然之趣。而且,養生的概念始終貫穿其中,各種藥浴(人參浴、檀香浴、紅酒浴、花浴)、生態浴讓人眼花繚亂。
擇一處蓮花池緩緩而下,霧氣頓時裹挾著香氣撲面而來。40多度的溫度讓你頓感舒暢,蓮花的香氣似乎隨呼吸沁入肺中,全身筋骨都仿佛舒展開來。在假山石圍護之中,坐在出水口,任水流在你身上傾瀉而下,閉上眼睛,仿佛置身于山溪,又仿佛處于幽谷。耳畔伴著水流拍擊之聲,思想可以自由地游走。
水,滑溜溜的,據說是水中含硫的緣故。撫摸肌膚,也是那樣的膩和滑。這時才真正理解為什么那句千古名句這樣說:“溫泉水滑洗凝脂”,原來溫泉水真是滑的呀,以前還以為是詩人暗指肌膚之潤呢。
2012年7月,由林甸政協主辦的“中國·林甸國際溫泉名城論壇”在這里召開。來自國內經濟和地熱開發利用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140多人匯聚林甸,為發展地熱產業獻計獻策,詮釋了綠色、休閑、宜居的發展主題。
林甸之水的惠澤,還在于改革開放之后,給林甸農業生產上帶來的巨大變化。特別是生態農業。
由于烏裕爾河流過來的水天然、綠色、環保,林甸的水被農業部鑒定為農業發展免檢水。近年來由于林甸強化環保意識,注重生態建設,使得綠色農產品品牌在全國叫響。林甸的米、蔬菜、農畜產品運往全國各地并出口俄羅斯,廣受歡迎。
上天給了林甸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寶藏,林甸人更是懂得珍惜。王主席告訴我們說,如今林甸正在不斷探索發展經濟,發展民生之路,但在產業轉移上,縣委縣政府始終強調的是,林甸拒絕承接高污染、高耗能類的產業,以保護旅游城市的發展目標。
如今,林甸濕地匯聚了幾百種珍禽,一個個小動物都有著一顆赤子之心,每年停留這里,把蒼涼與美的瞬間,用愛與喧嘩定格成至美的畫面。而來到這里的人們,在領略了濕地風光之后,又坐擁溫泉水暖,也像是與林甸的水融在了一起,感受得到她的呼吸和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