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小軍 張光輝 馬天添 房 俊 方 珺
(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 合肥)
粉末活性炭對水中污染物有很強的吸附能力,是應對水源季節性或突發性污染的良好手段。針對有可能出現的突發性污染,合肥市第七自來水廠在設計過程中配套了活性炭投加系統。
合肥市第七自來水廠一期工程設計生產規模為每天20萬噸,粉末活性炭設計投加量≤30 mg/L,干式制備,濕式投加,投加濃度2%~5%可調,投加點選在沉淀池前端進水管路。粉末活性炭投加采用全自動連續計量輸炭,炭液攪拌溶解和自動投加集成一體化,包括全套儲存、計量、輸送、溶解、變頻控制螺桿加注泵。用戶根據水質的實際情況進行炭粉投加,炭粉首先通過喂料、螺旋機精確計量系統輸送至炭漿制備系統,兩套設備連續無間歇運行,制備好的炭漿再通過螺桿泵投加至各投加點。

圖1 活性炭系統工藝配置
粉末活性炭系統主要由料倉系統、給料系統、制備系統、投加系統和控制系統等組成,系統工藝配置見圖1。
(1)料倉系統。包括70 m3的料倉、粉塵過濾系統、安全閥和空穴振打系統,料倉內布設高位、中位及低位料位計,所有料位信號通過控制柜上傳,用于監測料倉內粉炭的容量。粉末活性炭由槽車直接送至料倉儲存。
(2)給料系統。包括雙螺旋給料機、螺旋輸送機,料倉內的粉末活性炭通過給料機實現精確給料,給料機出口與輸送機相連,輸送計量后的粉末活性炭至室內儲液罐。
(3)制備系統。包括儲液罐、攪拌機、除塵器、增壓泵、進水電磁閥和液位計。儲液罐設溢流孔、放空閥和檢查人孔。制備炭液時由增壓泵給儲液罐進水,液位計提供進水量依據和相關保護。
(4)投加系統。包括螺桿泵、投加管路和配套閥門,共有3臺螺桿泵(2用1備,額定流量3.15 m3/h,壓力0.6 MPa),螺桿泵和相應的投加管路配備沖洗水系統,出液管路安裝電磁流量計,流量信號上傳至PLC控制系統,用于監測實際投加量。
(5)控制系統。整套系統通過PLC控制實現自動制備和計量投加,控制系統采用西門子S7-200系列PLC,可以通過中控電腦和觸摸屏顯示、設置和修改各種操作參數如投加量、泵的頻率值和運行狀態,根據要求調整進水、進料時間,調整炭液的配比濃度,整套系統實現全自動連續進料、自動配料和計量投加。操作界面和參數設置畫面見圖2、圖3。

圖2 自控系統操作界面

圖3 自控系統參數設置
活性炭投加系統投入運行后,炭液制備和投加過程中出現粉塵飛揚、液位計誤動或拒動的現象。粉塵飛揚導致整個活性炭間彌漫活性炭粉塵,造成工作環境惡劣,并存在安全隱患;液位計故障會導致炭液溢流、炭液被抽干、投加泵空轉,影響整套系統的正常穩定運行。
通過對現場設備運行情況的觀察分析,發現粉塵飛揚的主要成因:①送料時粉炭通過儲液罐上方的除塵器外溢,通過溢流口外溢;②輸送機給儲液罐送料時,粉炭通過攪拌機與罐頂部之間的間隙外溢。
液位計誤動或拒動主要是由于在進料過程中,粉塵未能及時與水混合,擴散到儲液罐內的空氣中,由于空氣中粉塵濃度大,影響液位計的正常顯示和信號輸出,導致整套自動控制系統誤動作不能正常投加。
(1)原制備系統頂部裝有帶噴淋水的除塵器(內部裝有PE填料),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噴淋水不能完全阻止粉炭外泄,制備罐中的粉炭依然會從除塵器頂部進入到空氣中。采用集塵筒的方式改進后(圖4、圖5),制備罐中未及時溶解于水的顆粒狀粉炭進入除塵筒,充分溶于水后排出。
(2)將儲液罐的溢流口接入新增集塵筒,可以有效地避免未及時溶于水的粉末活性炭從溢流口擴散到空氣中。
(3)原制備系統的溶解攪拌機選用擺線針輪減速機(帶支架),支架與安裝底座間隙較大,極易造成顆粒狀粉炭外泄到空氣中。改用齒輪式減速機,安裝密封性提高,有效地避免了粉炭顆粒物從聯接處外泄。

圖4 集塵筒使用效果圖
(4)將超聲波液位計更換為雷達液位計,超聲波易受溫度、壓力、霧氣或粉塵的影響,測量精度將受到干擾。雷達液位計反饋信號是電磁波,不會輕易受到粉塵、真空或蒸汽等因素的影響,能夠有效地滿足現場的使用需求。

圖5 集塵筒內部構造示意圖
改進后,活性炭系統未出現粉塵飛揚和液位計誤動作現象,投加效果有效穩定。在2014年5、6月源水水質惡化期間,整套投加系統有效地提高和改善了飲用水水質,為水廠的穩定運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水廠投加粉末活性炭前后的現場實際監測可知,粉末活性炭對降低受污染源水的色度、嗅味和揮發性酚類等有良好的作用,對化學需氧量也有較好的去除效果;由于活性炭的良好吸附性能,投加適量的活性炭后,沉淀池和濾池出水濁度大幅度下降,自來水水質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