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鵬
干部職務名單制的建立
中組部雖然成立很早,但正規的工作業務和工作秩序,一直到解放戰爭時期才建立起來,而真正成型,則要推遲到解放后的50年代。
建國以后,時任中組部常務副部長的安子文,向毛澤東和劉少奇建議,“擬仿照蘇共的干部職務名單制的辦法”,建立中國的干部管理制度。按照這套辦法,黨、政和社會團體中,所有重要職務以及任職干部都必須登記在冊;調動任免時,需根據名單,對干部進行預先審查、選拔推薦、批準任命。
1955年1月,中共頒布了第一份干部名單——《中共中央管理的干部職務名稱表》。這份名單囊括了當時地廳級以上所有干部,全部交由中組部直接負責管理。在組織系統內部,這些干部被統稱為“中管干部”。
此后,全國逐步建立起了由中央和各級黨委領導、中組部和各級組織部統一管理的分部分級管理干部的制度。
一位曾在中組部工作多年的干部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簡單講,中國的干部管理體制就是兩條,第一條是“黨管干部”,第二條是“職務名單表”。各級組織部按“權限”,管理自己“名單”上的干部。“直到今天,這套制度基本沒有大的改變。”
談話與座談
組織部考察了解干部的方式很多,但最有效的手段卻是一種老式做法:與被考察對象談話。事實上,直到現在,與被考察對象談話仍然是組織部考察了解干部最主要的方式。
在組織部門的工作意識中,干部考察是否深入,談話的人數多少、范圍大小,是個主要的衡量標準。考察干部不談話或者少談話,這個考察就缺少有效性。
為了考察一名正部級干部人選,被中組部約談的對象有時可以達到上百人。只要是被考察對象工作過的單位都要去,有工作關系的人都要找,一些有疑點的問題都要想辦法解開。
直到今天,“組織部找談話”都是一件非常嚴肅、重要的事情。被考察對象說的每一句話,以及談話時所表現出的態度,甚至一個細微的動作表情,都有可能成為上級任免的依據。
談話中,有時還會讓被考察對象即興寫點東西,如開列一個自己讀過的書目、寫一個簡短的自我評價等等,以盡可能全面、詳細地掌握被考察對象的各方面情況。
座談會,也是組織部門考察了解干部的一種傳統方式。
這種方式的優勢是,可以對多個被考察對象進行比較、篩選。如果有人在會上有一點特殊的表現——比如經過精心準備,使用非常生動的語言做了一個既簡明又系統的發言,或是發言中有一兩句比較生動的警句或引用了幾句朗朗上口的群眾語言,他就可能給會議主持者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影響到他日后的使用和提拔。
低調與“高調”
中組部一直被認為是中共最神秘的機構之一。它的工作人員極少在公開場合露面,在工作場合,與被考察對象談話也不茍言笑。
由于工作需要,他們經常會與省部級領導談話,參加他們的民主生活會,但從不發表任何意見,更不會輕易評價干部,只帶耳朵、筆記本,聽完就走,不講話,“就像是一個隱身人”。
退休前任福建省人事廳廳長的唐文光,上世紀60年代曾在中組部工作。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回憶說,剛到中組部時,他被安排處理地方上的來信。有一次,他剛準備給地方打電話,就被叫住了。他被告知,打電話前必須先寫一份電話稿,經批準后才能打。“你的一個電話,對下面的人來說,就是一項政策。”
在很多時候,中組部的言論就代表中央。沒有授權,是絕不能私自發表看法的。
中組部內部有一套嚴格的紀律制度。所有工作人員的工作筆記都標有序號,用完存檔,離職前全部上交。不同部門之間,互不交流工作。出差去哪里、找什么人、辦什么事,更不能相互打聽。
不過,中組部也有“高調”的時候,那就是出席干部的任免大會。
一般而言,各省市區一把手的任命,都會有一位中組部的副部長到場。每年“兩會”后,是地方領導的換屆期,也是中組部領導最忙的時候。
僅去年3月20日那一天,就有河南、湖南、河北、黑龍江和江西的五位省委書記履新。而這一天,王秦豐、潘立剛、張紀南、王爾乘和王京清這五位中組部副部長也同時亮相,分別出席這五場履新大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