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瑋

在浙江省寧波市舉行的一次軌道交通突發事故應急演習中,擔任電視總導演的筆者與同事們在軌道基坑工地克服各種困難,順利完成了電視播出任務。在總結回顧中,筆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突發事件真的發生時,電視等主流媒體當如何定位,如何把握分寸、主動出擊、深度挖掘,發揮自己的優勢,是非常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
22 年前,寧波北侖電廠二號鍋爐發生意外爆炸,寧波電視臺記者兵分幾路分別對爆炸搶救現場、醫院施救及省市領導現場指揮進行了全面采訪。當節目制作完畢,因事關重大,最后竟是未能播出。由于主流媒體在突發事件中的失語,引發了社會上的種種猜測,謠言滿天飛。部分愛鄉港胞在看到香港報紙刊發的一些失實的消息后心急如焚,想捐款卻又不知如何捐款,所以專程趕到寧波來探聽虛實。此事直至三個月后才爆出真相,平息了人們心頭的疑問。
長期以來,我國新聞媒體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理念始終局限于“報喜不報憂”的傳統,“內外有別”“公開出版物和內參有別”成為突發事件新聞選擇的依據,以此掩蓋了制度上的缺陷和相關領導人的責任。隨著社會的發展,目前主流媒體報道的開放度與十幾年前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媒體的參與更是推動事實真相的披露和進展。近年來國內的“非典事件”“冰雪災難”“汶川地震”、國外的“海地和日本福島地震”等一系列的突發事件使媒體將受眾的關注點聚焦在事件的深度報道上。
什么是突發事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定義是突然發生,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重大突發事件蘊涵著巨大的新聞價值,受眾知情的欲望最為強烈。因為重大突發事件新聞信息在一瞬間傳遞,單位時間爆發出來的信息量十分巨大,容易引起全國乃至全世界關注。在許多時候,重大突發事件的公開程度、處置方式及傳播速度,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國家的國際形象和新聞信譽。
“信息及時公開”已成為我國媒體報道突發事件的共識。然而,綜觀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媒體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過程,這些進步并不是輕易得來的。最難忘的是2003年發生的SARS 疫情。在疫情開始傳播時,流言和病毒一起在媒體的沉默中擴散,而等到流言達到高潮引起市民恐慌時事實才被公開,但內容也僅僅限于“辟謠”“打擊奸商”“經驗總結”,疫情的嚴峻形勢始終沒有被報道,直到迫不得已時才召開新聞發布會,開始公開疫情、問責官員。SARS報道對于促使《突發事件應對法》《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制定和出臺產生了重要推動作用。之后,我國電視等主流媒體在突發事件的報道開始圍繞受眾知情需要而傳播大量的有效信息,報道模式也開始多樣化。一句話新聞、圖片直播、現場直播、手機即時短信等無不為受眾歡迎。之后每發生重大事件全國各大媒體都爭相派出記者,第一時間公開有關信息,及時把有效信息傳給廣大受眾。通過設置相關的議題,實現了媒體——公眾——政府——媒體的良性互動圈,從而引起強烈的社會共鳴。
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信息的渠道呈現多樣化,網絡等新媒體使傳統媒體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新媒體在信息傳遞中呈現出高速、超量、多樣的特征。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快”字當頭,網民可以通過網絡第一時間得到關于事件的最新、最快的報道,也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發表自己的觀點。而傳統媒體中報紙則需要一定時間的撰稿、出版、印刷等程序;廣播需要改變原有的播放節目順序且在第一時間拿到“一手”材料;電視第一時間只能進行電話連線和口播新聞。
新媒體滿足了個人話語的表達,受眾變成了能夠擁有“話語權”的“說者”。在這一背景下,“碎片化”成為受眾市場的趨勢,從而迫使傳統媒體將原有傳播受眾最大化的傳播方式轉變為針對特定人群以追求良好效果的窄眾傳播,綜合性的傳統媒體逐漸被細化,更重要的是新的技術創造了媒體的互動功能使傳播由單向轉變為雙向互動。
同時,國外突發事件的報道為傳統媒體在面對新媒體沖擊情境下如何改進報道策略提供了模板。如“9·11 事件”“倫敦地鐵爆炸案”“俄羅斯人質劫持事件”“海地及日本地震”等如實、準確、權威、深度的報道,為國內傳統媒體樹立了榜樣。雖然新媒體不斷蠶食著傳統媒體的受眾,但在突發事件頻發的今天,新媒體也有著報道不夠深入、不夠透徹的弱點,這為傳統媒體與之競爭提供了發展空間。
在突發事件面前,新媒體的“以快制勝”原則往往能夠在瞬間滿足受眾對于事件知情權的渴望,但長久看來并不一定能夠得到受眾的廣泛認同。突發性事件往往在發生之后,人們仍然十分期待權威機構及時發布翔實可靠的信息。只要是傳統媒體發布的信息,在社會上還是會有廣泛的認可度,傳統媒體記者發出的報道往往成為各網絡媒體爭相轉載的信息來源。此時,傳統媒體就憑借自身的品牌優勢和權威性的媒介形象,以壓倒性的優勢戰勝新媒體。
電視在所有傳統媒體中是最有影響力的媒體之一。當人們關注突發事件的事態進展過程時,只要有電視臺在現場直播,幾乎電視成為大眾最多的選擇。美國有線新聞網CNN 因為在海灣戰爭中連續24 小時不間斷報道聞名天下;阿富汗戰爭也使得名不見經傳的卡塔爾半島電視臺成為阿拉伯語系的“發言人”;汶川地震央視全面及時的報道,讓世界對中國新聞的開放持肯定態度。
電視新聞直播帶來新聞傳播全新的時空觀念,“正在發生”使電視媒體在新聞事件報道中獨具優勢與魅力。從分類上講,電視新聞直播可分為演播室直播和新聞現場直播。前者僅僅從制作手段完成了播出與受眾收看的同步,受眾看到的消息大部分是事先制作完成。而后者,卻是對新聞事件現場的同步傳播,受眾看到的就是事件正在發生的那一刻。因此面對突發事件,直播是最快最有效的將新聞信息傳遞給觀眾的手段。浙江衛視積極打造大臺形象,發揮主流媒體公信力強的特點,每遇臺風登陸浙江境內,必派多路記者開著轉播車直奔前線。杭州軌道交通發生坍塌事故,也是他們直播事故現場,讓老百姓第一時間擁有了知情權。
電視直播在突發事件中擔負了權威信息發布平臺的職責。發布災區需求、普及抗災知識、最新傷亡統計、天氣預報、通訊和交通設施修復等,起到主流媒體在紛繁復雜事件中的傳播作用、引導作用和定向作用。另外,電視媒體的記錄功能是任何媒體難以比擬的,第一時間迅速及時傳播真相,謠言止于公開,止于透明,最有力的就是電視影像的直播。實踐證明,突發事件的直播改變了中國重大突發事件信息傳播的方式,應急管理的方式和災難救助的方式,提供了新理念、新實踐、新突破。
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反映了電視媒體應對重大突發事件處理能力的躍升。突發事件現場直播體現著電視媒體新聞報道改革的力度,它是電視媒體綜合實力提高的體現,也是電視媒體新聞報道的發展方向。電視現場直播正逐步成為電視媒體介入突發事件的新聞傳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