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澤欣
黃嫻,大學赴英國留學,畢業后先后在畢馬威、雷曼兄弟工作;1997年加入新加坡上市企業大眾集團,1999年任大中華業務的執行董事兼任集團財務總監;2008年加入培生教育(亞洲)集團,2010年任大中華區總裁;2014年6月加入啟德教育集團,任集團CEO
今年6月,啟德留學開始首次采用職業經理人制,聘請在文化教育行業有17年經驗的黃嫻出任集團CEO,全面負責集團的管理和運營。在第28屆啟德教育展后,啟德教育CEO黃嫻接受了《留學生》記者采訪,談及了她的成長之路、留學生活和職業生涯。在黃嫻的思考中,她對留學的定位早已不是單純的“把中國孩子帶出去”,而是更長遠的“把國外教育移進來”。
生于廈門的黃嫻,6歲就去了香港生活,在那里度過小學中學時代。“因為中學的老師是臺灣人,所以我的普通話也有一點臺灣口音。”談起童年,她描述小時候的自己“有點呆呆的”,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黃嫻覺得自己小時候最好的習慣是喜歡看書,“我四年級的時候就把當時所在的社區圖書館一樓的書全部看完了,香港的圖書館是按年齡分層,18歲以上才可以看二樓的書。因為我天天泡在圖書館,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就破例讓我一個小朋友到二樓看書,很快我把二樓的書也看完了。”
后來,黃嫻獲得了恒生銀行的獎學金前往英國讀大學。因為成績優異,她用兩年便完成了本科的學習。黃嫻說自己跟其他拿獎學金的同學有點不一樣,特別喜歡新鮮事物、喜歡玩耍。她至今難忘一個故事:“記得大一第一次考試的時候,第一次看到雪,我很興奮,不顧一切地在雪地里跟朋友打雪仗,結果發高燒了。那一次的考試只得到了B和B+的成績。導致畢業的時候拿不到一級榮譽,這也成了我本科時的一個遺憾。”
黃嫻的第一份工作是畢馬威,“當時剛好碰上改革開放,鄧小平定了十家國企上市,畢馬威承包了九家的審計工作,所以畢馬威把所有會中文的職員都調到了中國,我也是其中一員。當時我們需要重新再做那些國企過去三年的財報,幾乎是一周七天,每天早上8點開始到凌晨3點不停工作。”
黃嫻至今感謝畢馬威,“初入職場我也遇到了不少困難,受到不少觀念上的沖擊,也得到了不少鍛煉。當時我覺得,只要我做好現在這份工作,以后都不會挑工作了,再困難艱苦的情況我也可以做好。畢馬威給我的除了專業培訓、管理架構、風險控管等硬知識,還培養了我非常好的工作態度,這是職場中最重要的”。
離開畢馬威后,黃嫻加入了雷曼兄弟,后來因為“想做一點自己想做的東西”,她加入了新加坡大眾集團,一家在華人領域做書店發行出版的上市公司,回國以后也跟不少發行出版的公司合作,幫助它們走出去。黃嫻認為,書店其實是一個非常難經營的行業,所以能把書店經營好給她帶來了極大的滿足感,“我們把它們重新定位包裝,細致到從手動收銀機換成電腦掃描收銀機,幫助一家虧損16年的書店轉虧為盈。后來,我致力于把大眾拓展到臺灣、上海、深圳、廣州等,專注于線上業務,還得到了一家新加坡投資機構的投資,開拓大眾的國際業務。”
2008年黃嫻加入培生教育(亞洲)集團,2010年被提為大中華區總裁,負責大陸、香港和臺灣所有教育業務。2014年6月,擔任啟德教育集團CEO。說起近幾年的生活,她感慨道:“其間做了不少新的嘗試,包括收購環球雅思。走遍了全國很多城市,但基本上都是會議室、酒店、機場,沒有好好觀光游覽,以后工作沒那么忙的時候一定要再好好旅游一遍。”
留學生:為什么會從國際化教育集團總裁轉到本地公司擔任總裁?
黃嫻:我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未來世界最大的市場會在中國,發展中國市場非常重要。而且我認為啟德的理念和價值非常適合我,尤其喜歡啟德的兩句話:“踏踏實實做人,誠誠懇懇做事”。因為做教育也是非常辛苦的行業,不是賺快錢的行業。教育行業需要長期地耕耘一個市場,在一個地方扎根,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學生,他們把人生很重要的一步交給我們。
留學生:國際化教育集團與中國本土教育公司有什么不同?
黃嫻:國際公司有自己的優勢,例如全球的資源,發展可以少走一些彎路,國際公司強調架構系統,在一定程度上是好事,但是怎樣兼顧到全球的布局、當地市場的特性,作出抉擇的時候不夠靈活、迅速,經營策略也可能不適應當地市場的需求。所以,這反而是本地公司的優勢,我們了解這里的市場,會在市場變化的時候更快地抓住機會。中國的市場容量和規模足夠支撐我們本土企業成長,走向國際化。
留學生:你會幫啟德上市嗎?
黃嫻:我們公司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把學生服務得更好,做得更多。如果一個企業發展很好的時候,上市是其中一個選擇,不一定是一個目標。我們的三年計劃主要是如何與行業里面的其他競爭者拉開距離,上市可能是一個副產品而不是最重要的目標。
留學生:在英國的留學經歷對你的職業和人生有什么幫助?
黃嫻:留學對一個人的最大幫助在于獨立性的培養。留學經歷對我前期的職業生涯有很大的加成作用。一是海外名校的背景,二是國際視野的開闊,三是人格的獨立,也讓我更加愿意與別人交往。除了對職業生涯前期的作用,留學更主要是個人素質的提高,當然“知識改變命運”,但我認為性格、態度對職業、對人生的影響更大。
留學生:留學低齡化趨勢明顯,你對這個有什么看法?
黃嫻:是的,現在有低齡兒童留學的趨勢,但是按比例來說也不是很多。首先,我們國家需要對教育作出一些改革。其次,有些有能力的家長希望給孩子多一個選擇。如果從流失人才的方面來講,學生出去了見識了以后,這時最重要的是國家怎么把他吸引回來。即使是美國也存在人才流失的現象,新加坡的吸引人才回流政策做得非常好。這是國家的大題目,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相信會有很大的好轉。
留學生:中國教育需要怎樣的改革?
黃嫻:我覺得要從考試制度和衡量學生的制度開始,所有的國家都需要一種方式去評估學生,我們現在的考試制度可能現在是合適。但是未來發展需要思考的問題是: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人才。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我們到底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才能在中國、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21世紀要求的人才不再是腦袋能記住多少知識,而是有歸納、邏輯思考、提出觀點的能力。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中國教育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全世界教育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留學生:中國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投入很大,近年來中國留學市場高速增長,你怎么看?
黃嫻:我認為中國的留學市場還會持續增長。首先,因為中國家庭的經濟實力增強了,越來越多的家長有能力給孩子出國留學,能承受留學帶來的經濟壓力的家庭越來越多;其次,這一代的家長看到了國際教育的優勢;第三,互聯網的便利性、交通工具的快捷性,使留學孩子和家長的隔離程度減少,大家都愿意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就像現在出國旅游也越來越普遍。現在看來中國對教育的投入很大,但是按經濟收入和教育投入的比例,跟其他國家相比,其實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