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嵐
(甘肅衛生職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醫療風險無處不在已成為醫療衛生界的共識,而護理風險也是客觀存在的[1]。有文獻表明,臨床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40%~50%與護理實習生有關[2]。減少和杜絕實習護生差錯事故的發生成為醫院和學校共同面臨的任務,而課堂教育則是培養學生風險意識的主要渠道[3],也是其了解護理風險、獲取護理安全知識的最主要途徑。因此,要加強護生護理安全及法律知識教育,將護理風險教育融入護理專業主干課程,提高護生護理安全及風險意識,減少進入臨床后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
選取我院2013級護理專業四年制同一年級兩個雙證書班,共118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均在第二至第三學期開設護理學基礎課程。兩組護生在性別、年齡、入學水平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體見表 1。

表1 兩組護生一般情況比較
以各專業使用的《護理學基礎》《護理專業技術實訓》教材為基礎,通過多途徑搜集相關臨床差錯案例。(1)借鑒護理臨床案例相關讀物,如《護理臨床案例精選》《臨床護理案例啟示錄》等;(2)利用檢查護生醫院實習情況時搜集到的臨床案例;(3)利用網絡資源平臺(如中華護士網)搜集相關臨床護理案例;(4)通過新聞報道、身邊事例來獲取護理安全、醫療糾紛等有關信息。
調查發現[3],護理專業學生對相關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較低,缺乏系統的法律知識培訓。法律和制度是護理安全的保障,教師課前應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借鑒《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管理辦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護士管理條例》《護理核心制度》《護理差錯標準及處理方法》《藥品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等,摘選涉及的相關法律制度,結合現有臨床案例內容,編制課程教案。
2.3.1 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引入案例 如在講解護士慎獨精神時,引入以下案例:病人,女,40歲。因乳腺癌行乳腺及淋巴清除術后,進入重癥監護室。2小時后,其丈夫透過玻璃窗向內看時,發現妻子的輸液袋已空,輸液管里倒回血液竟然沒有護士發覺。于是氣憤地敲門喊護士,護士長一再解釋,其丈夫還是認為護士責任心不強,擅離崗位,將其投訴到護理部。
(1)提出護士的疏漏:護士對術后意識不清的危重癥病人監護不到位、護理人員缺乏。教師應介紹臨床工作中人員配備要求,監護室床護比應為1∶2.5~1∶3。
(2)如何避免和防范:對于監護病人,嚴格按規定進行護理;秉承慎獨精神,對病人高度負責,確保病人安全。
(3)引入本案例涉及的法律法規:《綜合醫院分級護理指導原則(試行)》第十三條:對特級護理病人的護理包括嚴密觀察病人病情變化,監測生命體征;根據醫囑,正確實施治療、給藥措施;對重癥監護室內的病人應設專人守護。由于重癥監護室環境特殊,病人病情危重,無家屬陪護,要求護士有很強的職業責任感和慎獨精神,以病人的生命安全為宗旨。
2.3.2利用平時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引申 如學生經常寫錯字,習慣用透明膠、刀片等涂擦修改,借此問題引入以下案例:病人,女,35歲。診斷:子宮癌,行子宮全切手術。出院后因醫療保險報銷,病人家屬在復印病歷時發現護士在護理病歷書寫過程中采用了刀刮的修改方法,導致原來記錄無法辨認,保險公司對記錄的真實性不予認可,因此不給其賠付。病人家屬將醫院和該護士告上法庭。
(1)組織學生討論該怎么做,引導學生站在護士角色思考問題。
(2)教師分析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護士違反病歷書寫規范的基本要求,對病歷的法律作用認識不足。
(3)教師講授相關知識:《病歷書寫基本規范》第七條規定:病歷書寫過程中出現錯字時,應當用同色筆雙線劃在錯字上,保留原記錄清楚可辨,并注明修改時間,修改人簽名,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蓋或去除原來的字跡;《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七章醫療損害責任第58條規定:病人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
如何避免與防范:護士應認真學習相關法律規定;認真執行《病歷書寫基本規范》,不可采取任何掩蓋原字跡的方式進行修改,養成嚴謹、守則的執業行為。
(4)正確做法:嚴格遵循《病歷書寫基本規范》,在修改過的字句后簽上修改人的姓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2.3.3 建立學習QQ群,每日一播 教師選擇性摘錄涉及護理專業的法律法規內容,以簡短信息形式在群共享平臺播放。學生登錄QQ群,即可輕松獲取相關信息,久而久之便強化了法律法規意識。
2.3.4 課前安排案例情景劇,每周一演 學生收集有關護理安全、醫療糾紛的案例,設置簡單場景和道具,課前安排10分鐘時間進行表演和討論,教師點評。使學生融入案例氛圍,感同身受,增強其法律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
2.4.1 調查內容 兩學期護理學基礎課程結束后,自制簡易量表,調查兩組學生護理風險認知情況。問卷內容以簡短護理臨床差錯案例為題目,涉及21個調查項目。
2.4.2 調查方法 向學生發放問卷,并給予統一指導語解釋本次調查的目的、意義和問卷填寫方法,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項目選擇。共發放問卷118份,回收有效問卷118份,有效回收率100%。
2.4.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構成比、卡方檢驗進行數據處理,數據處理結果見表2。
調查顯示,在涉及分級護理制度、病人和護士的權利與義務、查對制度、口頭醫囑執行制度、危重癥病人搶救制度、無菌操作原則、藥物過敏性休克搶救的題目中,因護理學基礎課程中均出現,并作為重點內容講解,故實驗組和對照組無太大差別(P>0.05)。但護理風險、醫療事故、實習護生的法律身份、交接班制度、針刺傷事件處理、臨床質量質控檢查、病人安全目標、保護性約束原則等題目,實驗組和對照組(P<0.05)差異有顯著性。
可見,學生在校期間護理風險意識淡薄,主要與缺乏臨床經驗、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知識有關。通過在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中適時引入護理臨床差錯案例的干預方法,可明顯提高學生護理風險認知水平,減少或最大可能避免護理風險事件發生幾率,為今后學生在臨床實習護理工作中為病人提供安全、優質的護理服務打下基礎,同時也為自身營造安全的護理工作氛圍提供支持。

表2 兩組護生護理風險認知情況調查[n(%)]
同時,筆者提出以下設想:(1)加強試題庫建設,尤其是從臨床一線搜集護生發生的真實差錯事故案例。(2)完善教學方案,建立案例教學小組。引進本學科具有中高級職稱的教學專家、臨床工作一線具備豐富帶教經驗的護士、法律專業人員,共同組成案例審核、分析、制定小組。(3)單獨開設護理風險教育課程,完善教學方法。(4)制定護理風險教育課程評價考核方法。通過臨床情景案例考核的方式,安排理論考核和技能考核,考核內容包括是否有風險評估意識、是否熟悉護理職業暴露的防護措施、是否了解護理不良事件的報告制度、是否了解相關操作中病人和護士的權利與義務、是否明確護生的法律身份等[4]。
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引入護理臨床差錯案例,加強護生護理風險教育,是對護理學基礎課程內容的延伸與拓展,不僅拉近了理論教學與臨床實際工作的距離,更增強了護生的法律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順利實現護理教育與臨床工作的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