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富
(甘肅省酒泉市中醫院,甘肅 酒泉 735000)
實驗診斷是臨床診療中的一個基本環節,其工作質量要靠臨床醫護人員和檢驗人員共同努力來保證,故廣大醫護人員有必要了解臨床實驗工作程序,并與檢驗人員一起加強檢驗與臨床的交流與合作,共同建立完善的臨床實驗室全面質量保證管理體系。本研究通過發現與分析送檢急診血液標本質量的問題,旨在與臨床醫護人員一起做好實驗結果的質量保證,共同努力為臨床診療提供及時、準確、可靠、有價值的診斷依據。
選擇我院2014年1—12月門診及住院部送檢的所有急診檢驗血液標本。檢驗項目包括血液常規檢驗,血液急診生化檢驗和凝血功能檢驗。所有標本均由護士用真空采血管采血后立即送檢,所使用的抗凝劑有EDTA-Na2和枸櫞酸鈉(1∶9)。
篩查檢驗標本是否合格的檢驗人員需通過統一培訓并進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進行標本篩選。
所有標本進入檢驗科后,第一步:核對患者信息與標本信息,相符時進行第二步,不相符時與臨床醫護人員溝通,重新采集標本。第二步:觀察采血量(即抗凝劑與血液的比例)是否符合要求,符合時進行第三步,不符合時與臨床醫護人員溝通,重采標本。第三步:觀察標本是否有肉眼可見微小凝塊,若無則血常規標本直接上機檢驗,急診生化與凝血功能檢驗標本則離心(3 000轉/10分鐘)。第四步:離心后觀察血漿與細胞的比例,以及是否有溶血或脂血;若血漿與血細胞比例明顯較大時,與護士溝通,詢問是否在輸液時抽血,若是在輸液時抽血則需重采標本;血液標本有明顯的溶血或脂血,則詢問護士和標本送檢人員以及患者,是否餐后抽血或送檢時劇烈震蕩,并要求重新采集標本送檢。第五步:對檢驗結果進行分析,出現明顯矛盾的檢驗結果時,與臨床醫生溝通,詢問患者疾病情況及藥物使用情況。
數據處理用EXCEL軟件,統計分析用SPSS 17.0軟件,率的比較用卡方檢驗,P<0.05則差異有顯著性。
2014年1—12月共收集急診血液檢驗標本289例,患者平均年齡44歲,最小年齡1歲,最大年齡86歲;其中1~12歲58人,13~60歲134人,60歲以上97人。
289例急診血液送檢標本中,有22例標本存在問題,占總樣本的7.6%。其中患者姓名與標本信息不符有2例(9.1%);肉眼可見微小凝塊標本8例(36.4%),采血量與抗凝劑比例不當4例(18.2%),懷疑在輸液時抽血標本3例(13.6%),用藥或進餐后采血標本2例(9.1%),標本溶血3例(13.6%),結果見表1。

表1 不合格標本結果
22例不合格標本中,1~12歲組8例(13.8%);13~60歲組4例(3.0%);60歲以上者10例(10.3%)。1~12歲組與13~60歲組人群比較,卡方=8.070 0,P=0.004 5,差異有顯著性;60歲以上組與13~60歲組人群比較,卡方=5.301 8,P=0.021 3,差異有顯著性。結果見表2。
(1)一個完整的檢驗過程包括:醫生選擇正確項目→開申請單→患者準備→護士采集標本→護士送檢標本→實驗室接收與正確處理標本→分析測定標本→核實與確認檢驗結果→發出檢驗報告→臨床反饋信息→正確應用報告診療[1]。從中不難看出,整個過程大部分工作都是由醫生、護士在實驗室外完成,檢驗人員很難控制標本質量。標本質量是保證檢驗結果的基礎,本研究中289例急診血液送檢標本,其中有22例存在問題,占總數的7.6%;其中出現血凝塊和抗凝劑與血液比例不當問題占了54.6%。這些因素多是由于臨床護士在采集血液標本時操作不當引起,出現血凝塊排除患者自身高凝狀態外,大多數都是由于護士在采血后沒有重復混勻所致。因此,醫護人員的責任心和工作技能對分析前階段的標本采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應定期加強標本采集知識的培訓及實踐技能演練等。

表2 不同年齡組不合格標本比較結果
(2)患者準備對檢驗結果的影響至關重要,采集檢驗標本前,患者的生活起居、飲食狀況、生理狀態、病理變化、治療措施等對標本的質量都有影響[2],應提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屬。
(3)對于小孩和老年患者來說,采集急診血液標本較其他人群難度大,主要受體位配合、采血部位血管、采集標本時疼痛程度、語言交流等因素影響,另外與護士操作技術熟練程度有關。
總之,為了能向臨床提供準確、及時、可靠、有診斷價值的實驗數據,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抽血和復查,減輕患者負擔,建議標本采集時,醫務工作者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高度的責任心,采集前盡量多了解患者個體差異,向其詳細說明,做到最有效配合,嚴格按照《標本采集手冊》規范采集每一例標本,最大限度降低采集誤差。臨床實驗結果的質量保證取決于從標本留取到檢驗報告發出的每一個環節,只有嚴格掌握并遵循上述各個環節要求,才能保證標本質量,從而更好地服務臨床急診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