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愛蘭,陶金鐲
(天水市第四人民醫院,甘肅 天水 741020)
化學治療是惡性腫瘤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經靜脈給予化療藥物目前被臨床廣泛應用,而靜脈輸入化療藥物導致的靜脈炎又是臨床常見的并發癥,據文獻報道有近80%的化療患者發生程度不等的靜脈炎[1]。近年來化療藥物的種類越來越多,同時患者需要多次化療,因此由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和局部靜脈反復穿刺、靜脈留置針等造成的機械性損傷,極易導致局部靜脈發紅、疼痛、色素沉著、硬化呈條索狀等,給治療帶來困難,也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痛苦。并且隨著用藥次數的增加,靜脈損傷程度也不斷加重,化療性靜脈炎的發生率也逐漸升高。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為了進一步研究如何減輕化療藥物所引起的靜脈炎,做到早期預防、早期治療,保證患者順利完成治療,我科提出以喜遼妥與濕潤燒傷膏交替外敷,每日兩次治療化療性靜脈炎的方法。經臨床觀察,發現該療法對化療性靜脈炎既有預防作用又有治療作用,效果顯著,使用方便,具有創新性、有效性、實用性,為癌癥患者順利完成治療創造了條件,值得臨床推廣,現報告如下。
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住院經外周靜脈給藥的137例化療患者,男性67例,女性70例,年齡4~71歲,平均年齡50.7歲。病種:賁門癌、乳腺癌、小B細胞淋巴瘤、胃癌、直腸癌、食管癌、急性白血病、結腸癌、肺癌。使用化療藥物:紫杉醇、順鉑、表柔比星、長春新堿、環磷酰胺、多西他賽、伊立替康、奧沙利鉑、吉西他濱、依托泊苷。采取雙盲法分為兩組,兩組病種、化療藥物、護理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經靜脈輸入化療藥物后,出現局部不適、輕微疼痛,進而局部組織發紅、腫脹、灼熱、疼痛,并沿靜脈走向出現紅線,嚴重者出現色素沉著,觸之呈條索狀,排除藥物外滲可能。
根據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協會(INS)2 000分級標準將靜脈炎分為4級。1級:輸液部位發紅,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級:輸液部位疼痛,伴有發紅和(或)水腫;3級:輸液部位疼痛,伴有發紅和(或)水腫,靜脈有條索狀改變,色素沉著,可觸摸到結節;4級:輸液部位疼痛,伴有發紅和(或)水腫,有條索狀物形成,可觸及的靜脈條索狀物長度>2.54 cm,有膿液流出[2]。
原則上應選擇上臂彈性好、粗直的血管,避開關節、神經、韌帶及靜脈瓣,化療期間禁止穿刺部位局部熱敷,一般不宜用下肢靜脈注射,采用交替注射法,勿在同一部位反復穿刺,否則易使血管受損,常規采用24#一次性靜脈留置針。
兩組均從第一次化療開始,按計劃處理,具體為:研究1組化療期間應用喜遼妥與濕潤燒傷膏交替外敷,在穿刺點上方約2 cm處,每日兩次;對照1組每天在化療前后局部外敷新鮮土豆片,每日兩次。
將采取預防措施后仍發生靜脈炎的患者分為兩組,研究2組應用喜遼妥與濕潤燒傷膏交替外敷,每日兩次;對照2組每天外敷新鮮土豆片,每日兩次。
操作前做好評估并告知患者操作的方法、流程、目的及意義,定期進行效果觀察。
顯效:血管彈性好,無靜脈炎的臨床表現。有效:血管彈性較好,為1級靜脈炎的臨床表現。無效:血管彈性差,為2級、3級、4級靜脈炎的臨床表現。兩組均于完成3個療程后評價。
痊愈:疼痛消失,局部組織無紅腫,色素沉著、靜脈條索狀消失;顯效: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色素沉著明顯減輕,局部組織紅腫及靜脈條索狀面積明顯縮小;有效:疼痛減輕,色素沉著減輕,局部組織紅腫及靜脈條索狀改變、減退;無效:局部組織仍有紅腫熱痛、色素沉著,硬結無好轉。兩組均于治療7 d后進行評價。

表1 兩組化療性靜脈炎預防效果比較
結果表明,研究1組化療性靜脈炎預防有效率為100.0%,對照1組為61.8%,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表明喜遼妥軟膏與濕潤燒傷膏局部交替外敷對預防化療性靜脈炎效果顯著。

表2 兩組化療性靜脈炎的治療效果比較[n(%)]
結果表明,研究2組與對照2組化療性靜脈炎治療有效率差異有顯著性,喜遼妥與濕潤燒傷膏局部交替外敷治療化療性靜脈炎效果顯著。
(1)由于化療藥物均為化學及生物堿制劑,因此進入血管后的毒副作用和局部靜脈反復穿刺、留置針等造成的機械性損傷均為引起化療性靜脈炎的原因。①直接毒性作用:化療藥物作用于細胞代謝周期的各個階段,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細胞和組織亦有一定損傷,可以使血管內皮細胞壞死脫落[3]。②反復的機械刺激和損傷:由于患者需要多次化療才能達到治療效果,長期反復靜脈穿刺和輸液使靜脈內膜發生一定程度的損傷,導致靜脈內膜炎。③藥物刺激:藥物濃度高,個別藥物輸入速度快,超過了血管緩沖應激能力,或在血管受損處堆積,均可使血管內膜受刺激并導致靜脈炎。④操作不當:如化療期間局部熱敷,使藥物未能及時進入大血管而在穿刺部位吸收;在同一靜脈反復穿刺;未及時進行局部血管保護或操作方法不當等。上述各因素均易導致不同程度的靜脈炎,引起局部靜脈發紅、疼痛、色素沉著、硬化呈條索狀等,造成靜脈通道建立困難,給治療帶來困難,也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痛苦。
(2)喜遼妥又名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是具有麝香草酚氣味的乳劑型白色軟膏,其主要活性成分是多磺酸粘多糖(組織性肝磷脂),它通過作用于血液凝固和纖維蛋白融解系統而發揮抗血栓形成作用;通過抑制各種參與分解代謝的酶以及影響前列腺素和補體系統而具有抗炎作用;通過促進間葉細胞的合成以及恢復細胞間物質保持水分的能力促進結締組織再生,能防止淺表血栓形成,促進其吸收,阻止局部炎癥發展和加速血腫吸收。
(3)濕潤燒傷膏商品名為美寶濕潤燒傷膏,是中藥制劑,為淺棕黃色至深棕黃色的軟膏,具麻油香氣,其主要成分是黃連、黃柏、黃芩、地龍、罌粟殼。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毒、止痛、生肌,常規用于各種燒、燙、灼傷。中醫認為化療性靜脈炎是指輸液過程中的穿刺和留置針致局部脈絡血行不暢,血瘀阻滯,不通則痛;氣血不暢,津液輸布受阻腫脹,瘀血內蘊,蘊久化熱,則局部發熱;脈絡損傷,血溢肌膚或血熱內蘊則局部發紅,其發熱機理為氣滯血瘀,毒結凝滯于血脈致局部脈絡、氣血運行不暢,治療應以清濕熱、活血化瘀、散結止痛為主。故我科擴大濕潤燒傷膏的應用范圍,將其與喜遼妥軟膏交替外敷,用于化療性靜脈炎的預防和治療,取得了顯著效果。
(4)研究1組與研究2組應用中西藥交替外敷,其中喜遼妥軟膏能防止淺表血栓形成,促進其吸收,阻止局部炎癥發展和加速血腫吸收。濕潤燒傷膏具有清熱解毒、止痛、生肌的作用,二者交替使用達到了優勢互補的目的,提高了藥效,擴大了藥物的適用范圍,達到了既預防又治療的雙重效果。
(5)對照1組與對照2組采用新鮮土豆片外敷,馬鈴薯系薯類食物,屬茄科植物,含有大量淀粉、各種鹽類及龍葵素等。龍葵素有緩解痙攣、減少滲出的作用,局部外敷有消腫止痛作用。中醫認為馬鈴薯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瘀的作用,現代醫學證明:馬鈴薯中的茄堿能夠降低組織滲透性,抑制透明質酸酶活性和抗組胺作用而具有消炎及抗過敏作用。但臨床效果觀察及對比研究顯示,采用中西藥交替外敷對防治化療性靜脈炎效果更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