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瓊秀
子宮內膜息肉為臨床常見良性病變,疾病的發生與內分泌紊亂、炎癥、雌激素分泌水平過高等有著直接原因[1]。多數學者認為,息肉主要來自基底部或未成熟子宮內膜。在子宮內膜息肉的診斷中,常與子宮其他病變,尤其是子宮內膜癌混淆,導致誤診漏診的發生,因此深入對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病理分析對于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2]。近年來,隨著宮腔鏡等微創手術在臨床的逐漸推廣使用,宮腔鏡已經成為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重要的手段[3]。本研究對90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病理檢查結果及治療情況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4年8月吉安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90例,隨機均分為2組(n=45)。患者年齡 39~64 歲,平均年齡(47.54±5.35)歲。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婦科檢查、婦科B超診斷等確診,其中陰道不規則出血34例,月經量增多22例,月經紊亂23例,無明顯癥狀11例。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婦科診斷,同時接受B超檢查,結果顯示子宮內膜增厚21例,顯示占位43例,合并子宮腺肌病9例,子宮肌瘤14例,不孕12例。2組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觀察組在宮腔鏡下進行手術治療,月經干凈后3~7 d接受手術治療,術前6 h米索前列醇400 μg放入陰道后穹窿,軟化宮頸,手術時,膨宮介質選擇5%葡萄糖液,宮腔壓力一般控制在80~100 mmHg作用,宮腔鏡常規操作進行,對宮頸管、宮腔進行全面窺視,摘除息肉,并在手術后3 d給予患者消炎藥及抗生素,術后3個月持續服用甲羥孕酮。參考組采用常規手術治療方法,月經干凈后3~7 d進行手術操作。對于出血量較少患者,將尿液排空后,采用卵圓鉗及刮匙鉗夾并將息肉及子宮內膜刮除。
1.3 觀察指標 對2組患者的手術用時進行記錄,在完成手術后觀察并發癥發生情況并及時給予對癥處理,術后展開為期1年隨訪,觀察2組患者復發情況。
1.4 療效評價標準[2](1)痊愈:手術后患者月經量、周期完全正常、規律,無痛經現象;(2)有效:手術后患者月經量增多現象得到較大改善,月經周期恢復正常,痛經現象得到較大程度的緩解;(3)無效:月經周期、月經量均無改善,痛經癥狀無緩解。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6%;參考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 1 2 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2組手術時間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為(35.24±13.66)min,參考組手術時間為(42.17±15.34)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2組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術后出現1例發熱,并發癥發生率為2.2%,參考組術后出現3例盆腔感染、3例發熱、2例大出血,并發癥發生率為1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2組復發率比較 在手術完成后對患者展開1年隨訪,參考組中有11例患者(24.4%)復發,觀察組中有2例患者(4.4%)復發,經對比觀察組1年內復發率顯著低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子宮內膜息肉為婦科常見良性腫瘤,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疾病發生率在5.8%[4]。子宮內膜息肉主要成份為子宮內膜間質及腺體,表皮為子宮內膜上皮覆蓋,間質主要表現為膠原化、纖維化,同時存在成簇后壁血管存在且有腺體擴大現象,其輪廓均不規則[5]。宮腔內的不同位置均可發生內膜息肉,且可對卵巢激素造成不同影響,進而可造成形態學上的多樣化改變。
內膜息肉大部分源自未成熟內膜,只可對雌激素發生反應而對孕激素反應較差。部分息肉源自成熟內膜,可同時影響雌激素與孕激素,在月經周期不斷改變下可于經期部分或完全脫離,且患者仍有自愈的可能[6]。
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生與持續性的雌激素的刺激有著直接關系,子宮內膜周圍形態組織均成長,子宮內膜可出現程度不同的過長增生現象,這和一般的子宮內膜增生不同,子宮內膜息肉是因為卵巢功能異常而導致的內膜大面積增生,若局部內膜不會對孕激素產生反應或反應異常,則可引發局限性異常增生[7]。子宮內膜息肉的位置不同,則其雌激素含量有顯著差異,可對雌激素發揮差異化的反應,如更年期女性子宮內膜有局限性老化時對雌激素、孕激素的反應明顯有異,子宮內膜息肉對激素的反應可在很大程度上受息肉間質纖維化影響。外源性雌激素的刺激作用亦可對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生產生影響。
子宮內膜息肉發生時,患者可出現異常陰道出血現象。可能與以下原因有直接關系:息肉表面皮下擴張血管破裂時,可引起絕經后出血、點滴狀出血,當息肉增大時,可對周圍內膜形成壓迫,進而導致臨近內膜對孕激素、雌激素發生反應時不一致,月經周期時不脫落,而出現不規則出血現象。當息肉較大時,突出宮頸口,其表面黏膜極易受到感染,進而出現出血現象[8]。
傳統臨床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病變時主要通過保守刮宮治療,當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則通過全子宮切除術治療,然而刮宮診斷自身就具有誤診率、漏診率,而息肉自身無特異性結構,一旦被刮匙刮碎,則后期病理診斷必定受到影響。近年來宮腔鏡手術治療在臨床推廣使用,手術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小,術后患者可較快恢復,而對于無生育要求患者,在息肉切除術實施的同時,患者病變部位的子宮內膜能夠切除,有效預防了息肉復發現象的發生。宮腔鏡手術治療能夠保留子宮,對于有生育要求患者其應用價值更高。
綜上所述,通過對子宮內膜息肉病理的準確診斷,并給予宮腔鏡治療有助于促進患者康復。
[1] 林立華,鐘偉青,周蘭芳.宮腔鏡治療子宮內膜息肉56例[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1(6):433-434.
[2] 丘峻朝,陳搖萍.宮腔鏡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療效觀察[J].河北醫學,2012,18(6):818-819.
[3] 安月盤,劉連珍,游存厚.宮腔鏡診斷子宮內膜息肉86例臨床分析[J].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09,31(6):665-667.
[4] 周星火.宮腔鏡在子宮內膜息肉診治中的應用[J].皖南醫學院學報,2010,29(4):291.
[5] 吳佩蔚.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宮腔鏡下不同手術方式比較[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6):905-907.
[6] 朱輝,梁迪,原孟,等.宮腔鏡切除子宮內膜息肉對妊娠狀態影響的臨床研究[J].安徽醫藥,2015,19(1):97-99.
[7] 宋芷霜,郭寶芝,劉愛珍.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預防子宮內膜息肉復發的臨床觀察[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5,7(2):33-34.
[8] 顧曉楓.宮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效果及對術后復發的預防價值[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8(3):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