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柏 陳 惠 張蘭強
2009~2014年鹽邊縣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楊東柏 陳 惠 張蘭強
目的 分析四川省鹽邊縣2009~2014年手足口病報告病例流行特征,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據。方法 收集鹽邊縣2009~2014年法定傳染病報告系統手足口病病例資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分析。結果 鹽邊縣2009~2014年共報告手足口病471例,年平均發病率為37.57/10萬。每月均有發病,發病高峰為5~7月;發病人群以5歲以下散居兒童和幼托兒童為主;男、女發病率性別比為1.35∶1。結論 鹽邊縣手足口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流行特征為“當年低發,次年高發”,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存在地區和性別差異。
手足口??;腸道病毒;流行特征;描述性流行病學;監測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以柯薩奇A組16型、腸道病毒71型多見)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生于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2005年5月2日國家衛生部將手足口病正式納入丙類傳染病報告管理,四川省鹽邊縣同年開始報告手足口病。本研究為進一步了解鹽邊縣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探討其流行規律,為防治手足口病提供科學依據,現將2009~2014年鹽邊縣手足口病報告病例流行特征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手足口病資料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和鹽邊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人口資料來源于鹽邊縣統計局。
1.2 實驗室病原學檢測 由就診醫院采集發病3d內的部分病例咽拭子標本,及時送攀枝花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采用適時熒光PCR(Real Time-PCR)方法,進行病毒核酸檢測,并反饋結果,由病例報告單位訂正實驗室診斷病例。
1.3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疫情概況 2009~2014年鹽邊縣共報告手足口病病例471例,其中重癥10例,死亡1例。年平均發病率為37.57/10萬,其中2011年發病率最低為9.58/10萬,2014年發病率最高為79.71/10萬。不同年度之間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73.66,P<0.01)。見表1。

表1 2009~2014年鹽邊縣手足口病發病占丙類傳染病的比重
2.2 流行特征
2.2.1 地區分布 全縣所轄16個鄉(鎮)均有病例報告,2009~2014年報告病例數前3位的鄉鎮分別為桐子林鎮、紅格鎮和新九鄉,報告發病率前3位的鄉(鎮)分別為新九鄉、紅格鎮和桐子林鎮。各鄉(鎮)發病率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2.24,P<0.01)。南部工業發展區發病率(71.58/10萬)顯著高于北部農業發展區(15.78/10萬)(χ2=248.37,P<0.01)。見表2。

表2 2009~2014年鹽邊縣手足口病地區分布(n)
2.2.2 時間分布 2009~2014年間,除2009年3月、9月,2010年1、3月,2011年3月、5月、10~12月,2013年9月無報告發病外,其余年份各月均有病例報告,發病時間主要集中在5~7月,共報告208例,占總病例數的44.16%。見圖1。
2.2.3 人群分布 2009~2014年報告的手足口病病例中發病年齡最小3月齡,最大13歲。病例主要集中在0~5歲組,共報告發病444例,占總病例數的94.27%。報告發病率前3位的年齡組分別為1~組(1022.11/10萬)、2~組(751.72/10萬)、3~組(518.69/10萬)。見圖2。報告病例中男性277例,占58.81%,女性194例,占41.19%,男女發病率分別為43.03/10萬和31.80/10萬,男女發病率性別比為1.35∶1,報告發病率男性顯著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52,P<0.01)。職業分布中散居兒童報告發病333例,占70.70%;幼托兒童報告發病120例,占25.48%;學生報告發病18例,占3.82%。

圖1 2009~2014年鹽邊縣手足口病月分布

圖2 2009~2014年鹽邊縣手足口病年齡性別分布
2.3 病原學監測 2010~2014年共采集檢測樣本65例,檢出陽性55例,陽性檢出率84.62%。病毒分型以EV71型為主,占54.55%,CoxA16型和其它腸道病毒分別占25.45%和20%。見表3。感兒童與患兒接觸機會較多有關,同時可能與南部地區經濟較為發達、患者就診率較高有關。

表3 2009~2014年鹽邊縣手足口病病原學檢測結果
從時間分布看,每年5~7月是發病高峰,與部分省市的報告一致[3-4]。2010、2012年發病高峰較其它年份后移至8~10月。2013年和2014年發病呈“雙峰”型,1月和12月出現第2次高峰,與2011年中國大陸手足口病流行特征[5]相似。
發病人群主要集中在5歲以下兒童,兒童較成人高發的原因與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免疫力有關。男性發病高于女性,與巴中市的報告一致[6],可能與男性兒童更活潑好動、感染機會較多有關。職業分布主要受年齡影響,以散居兒童和幼托兒童為主,應針對該部分重點人群的監護人加強手足口病防治的健康教育。
病原學監測結果顯示,鹽邊縣手足口病多種病毒感染并存,主要病原是EV71和CoxA16,EV71為優勢流行株,與2008~2009年中國大陸手足口病流行特征[7]和西安地區的報告[8]一致。各年流行的優勢毒株存在差異,2010年以CoxA16為主,2012年以EV71為主,2013年以EV71和其它腸道病毒為主,2014年以EV71為主。
[1] 達珍,次仁頓珠,彭措次仁,等.2009-2013年西藏自治區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監測,2014,29(11):862-866.
[2] 王榮華,李瓊芬,林燕,等.2008-2013年云南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空間分布特點分析[J].疾病監測,2014,29(11):857-861.
[3] 黃星輝,閆姝利,陳鑫瑩,等.2009-2012年攀枝花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14,30(7):528-531.
[4] 陳純,肖新才,謝華萍,等.2008-2013年廣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征研究[J].疾病監測,2014,29(12):964-968.
[5] 靳妍,張靜,孫軍玲,等.2011年中國大陸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監測,2012,27(9):676-679.
[6] 童華兵.2012年巴中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36):153-154.
[7] 郭青,張春曦,王曉風,等.2008-2009年中國大陸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監測,2011,26(11):852-856.
[8] 侯文郁,陳海龍,李焱,等.手足口病16964例流行病學及病原學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14,43(5):626-628.
2009~2014年鹽邊縣手足口病發病呈上升趨勢,發病率呈現隔年增高的現象,與部分?。▍^)市的流行特征一致[1-2]。從地區分布看,16個鄉鎮均有發病,南部工業發展區發病率明顯高于北部農業發展區,可能與南部鄉鎮人口較為密集、人口流動性大、易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9.108
四川 617100 四川省鹽邊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楊東柏 陳惠張蘭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