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月紅
患者安全問題已經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及眾多國家醫務界的高度關注,我國醫院管理也將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放在首位。在整個醫療行業中,由于未能正確識別患者,導致用藥錯誤、輸液錯誤、檢驗錯誤、透析器使用錯誤等時有發生。醫療風險直接關系到患者的安全,尤其隨著患者安全防范能力的提高,醫患矛盾日益激化,醫院管理者的風險意識前所未有地提高,查對制度作為規避醫療風險的有效措施之一,受到普遍重視。
2000年1月~2003年3月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VA)全國患者安全中心100多起個案的根本原因分析中提到患者身份識別錯誤[1]。國內查對制度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護理前輩黎秀芳先生創立的主要針對患者服藥、注射、和靜脈輸液的“三查七對”[2]。“三查七對”一直以來作為查對制度的核心內容,在保障護理安全、提高護理質量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嚴格的護理查對制度是保障護理工作安全的一個核心環節,護理工作中任何一個事故的發生都是因為在很多的細節上的失控[3]。醫院等級評審活動,特別強調對就診患者施行手腕帶標識管理,使用“腕帶”作為識別患者身份的標識,重點是ICU、新生兒室、手術室、急診室等部門,以及意識不清、搶救、輸血、不同語言交流障礙的住院患者中應用,識別效果非常顯著。
研究患者安全的目的“在于使患者免于醫療服務過程中的意外而導致不必要的傷害”[4],查對制度的有效執行是保障患者安全最切實可行的手段。鑒于南昌市第三醫院透析室就診的大部分患者是門診透析患者以及透析室治療的特殊性,本研究特制作透析患者身份識別卡來確認患者身份,臨床應用后收到良好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南昌市第三醫院行血液透析治療的23488例患者進行研究,其中男13245 例,女 10243 例,年齡 45~76 歲,平均(55.3±2.3)歲;同時選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間在本院行血液透析治療的20215例患者進行對照,其中男10118例,女10097例,年齡41~75歲,平均(52.6±4.6)歲;2組研究對象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制定內容 采用新型紙質和塑料會議牌制作身份識別卡。該信息卡正面包含姓名、ID號、性別、出生年月、HD治療開始時間、原發病、報銷性質及患者一張二寸彩色免冠照片。反面包含透析室患者管理制度及透析室的聯系電話等信息。
1.2.2 使用方法 對即將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由責任護士進行健康教育,首先做入科介紹,留取患者的相關信息,交代患者第1次接受治療時,帶好身份證復印件、一張二寸彩色免冠照片、聯系電話等資料,并鼓勵患者積極參與接受任何治療前確認自己的身份。信息卡由責任護士填寫,經管醫生核對,經患者或家屬確認后,統一佩戴于患者的胸前,明確書寫者、核對者的責任。每次透析結束后,放回接診臺內的容器內保管。下次透析時,經管醫生接診后患者再次佩戴于胸前,方便確認其身份。患者身份證復印件存放于病歷中,作為患者身份實名制管理備案。
1.2.3 觀察指標 使用期間連續跟蹤,關注該卡使用效果,并對2011~2012年與2013~2014期間的差錯、糾紛發生率及患者對醫護工作的滿意度進行比較。
1.3 統計學分析 利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患者的臨床資料,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011~2012年與2013~2014年相比較差錯與糾紛發生率顯著降低(P<0.05),患者滿意度顯著提高(P<0.05)。見表1。

表1 2011~2012年與2013~2014年差錯、糾紛發生率和患者滿意度比較(n)
血透室是血液凈化治療的場所,透析患者日益增多,護理工作繁重,患者睡錯床位和機器號等時有發生。查對制度是醫生、護士在日常工作中必須要嚴格執行的重要核心工作制度,強調醫務人員的首要職責是在進行治療前查驗患者身份,使正確的患者與正確的診療活動匹配。傳統的“三查七對”核對程序,在透析室識別患者身份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不足,導致護理安全隱患不斷,特別是老齡化、意識不清、搶救、不同語言交流障礙的患者,建立透析患者身份識別卡,有效保證在透析室護理操作過程中,能明確患者身份,完善查對制度,極大地促進核對制度的落實,提高護士對不良事件的防范,將起到積極的作用。當然,盡可能地完善電子信息系統,以系統識別來完善查對及身份辨識工作:如透析室醫囑電子化、身份識別卡電子化、輸液輸血時使用PDA等。近年來,尤其是隨著2013年江西省等級醫院評審工作如火如荼地展開,PDCA原則已深入人心,主管職能部門對身份識別等查對制度的執行情況遵循PDCA循環,有查對制度的檢查、反饋、持續改進的措施和記錄指標,體現了指標體系的與時俱進,有效地提高了護理工作質量。
提高護理人員風險管理意識,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將身份識別卡落實于臨床實踐中,提高患者對醫務人員的信任及滿意度,將安全文化理論與激勵理論相結合,在透析室采取“糾錯獎勵法”,建立獎勵機制及“無懲罰上報制度”,達到查對制度真正以“糾錯獎勵法”取代傳統的“責備與羞恥”文化,讓錯誤充分暴露,對護理人員在執行查對制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運用魚骨圖進行分析,便于管理者從最直接的小刺入手進行“削刺”,逐個解決問題[5]。“無懲罰上報制度”是保證醫護人員積極上報差錯的必然趨勢,可以構建江西省護理不良事件網絡上報系統,建立統一模式的信息化平臺,使護理不良事件的管理更加規范化和科學化[6]。通過對查對制度實施流程化管理,使查對工作形成制度化、常態化,形成一個慣性運轉的有序流程,保證護理工作質量[7]。
查對制度作為護理核心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防止不良事件發生的根本,貫穿于醫療服務的始末。科學的護理質量標準是進行護理質量控制和持續改進的先決條件,只有制定科學的查對制度,才能在臨床工作中做到有據可查,進而發現不足,查找原因,持續改進。因此,本研究中透析患者身份識別卡的實施,確保透析患者在透析室接受治療時,醫護人員能正確識別患者身份,將查對制度落在實處,同時建立查對制度執行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對查對制度的執行效果進行客觀有效地評價,可克服護士行為的隨意性,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降低醫療護理風險,保障患者安全有著重要意義[8]。此外,透析患者身份識別卡還具有以下多種優點:(1)透析患者身份識別卡具有防水、耐用功能。患者感覺方便、易接受,在透析室內統一佩戴使用,增強了患者親切感與信任感。(2)完善透析室患者身份識別措施,特別是意識不清、搶救、不同語言交流障礙的患者在接受透析治療時有了明確的查對依據,方便查對制度的執行與落實。(3)護士嚴格執行查對流程,減少偏差,提升護理工作安全。
總而言之,患者身份識別卡的應用,能確保透析患者安全,防止醫療事故、差錯事故發生,提高醫療護理質量,在透析中心值得推廣應用。
[1] 張宗久.中國醫院評審實務[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3.
[2] 杜淑英,黑蘊紅,張秋紅.基于“奶酪原理”對護理查對制度的再認識[J].護理研究,2011,25(4):1015-1016.
[3] 齊士君,劉旺興,田小蓮.查對制度在血液透析過程中的應用及意義[J].化工之友,2013(33):169-170.
[4] 崔妙玲,李敏燕,楊連招.醫院護理管理中患者安全評價體系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76-78.
[5] 王冬梅.魚骨圖在分析查對制度執行不嚴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06,27(12):1555-1556.
[6] 丁燕平,石宏斌.左卡尼汀聯合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貧血的系統評價[J].醫學綜述,2015,21(4):708-713.
[7] 李崢峻,楊定平.高通量血液透析聯合加巴噴丁治療終末期腎病并發皮膚瘙癢癥的臨床療效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5,12(4):449-451.
[8] 范雪飛.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臨床特征探討[J].當代醫學,2014,20(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