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勤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闡明,但大多數臨床研究證實其與患者自身免疫機制有關[1],患者主要有外周關節雙側對稱性的非特異性炎癥表現。本研究對56例膝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給予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治療,觀察患者膝關節功能改善情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沙井醫院骨科收治的112例膝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均符合蔣明[2]等主編《風濕病學》中有關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診斷標準;(2)入院均行膝關節X線檢查及實驗室輔助檢查確診;(3)患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4)無語言溝通障礙,能夠配合完成本次研究及相關量表填寫。排除標準妊娠期或哺乳孕產婦及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疾病患者。112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2組(n=56)。對照組中,男 36例、女 20例,年齡 37~73歲、平均(49.0±10.9)歲,病程 6 個月~11 年、平均(8.6±1.5)年;研究組中,男 38例、女 18例,年齡 35~71歲、平均(48.6±12.1)歲,病程6個月~11年、平均(9.0±1.1)年。2組患者性別比例、年齡、病程時間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患者均給予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綜合治療措施,具體包括:(1)美洛昔康片(蘇州威爾森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 H 20061231),7.5 mg/次,2 次/d,口服,期間不得服用其他鎮痛、消炎類藥物及免疫抑制劑;(2)超短波治療:波長40 MHz,最大功率250 W,微熱量,將平板電極對置,1次/d,每次至少15 min;(3)參照俞永林等[3]研究中相關方法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功能鍛煉。研究組在此治療基礎上再給予膝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山東博士倫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 10960136):患者取下肢半屈曲體位,囑肌肉放松,利多卡因液局部麻醉,采取膝關節外側入路穿刺進針,抽盡關節腔積血、積液,然后注入2 mL玻璃酸鈉注射液(山東博士倫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 10960136),1次/7 d。2組患者均連續治療5周。
1.3 療效評價標準 采用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量表[4]對患者治療前及治療5周后的膝關節功能進行綜合評分,分值0~100分,分別進行膝關節跛行、支撐、交鎖、不穩定、疼痛、腫脹、爬樓梯、下蹲8個方面的功能進行評分,并結合評分進行療效評價:(1)顯效:Lysholm評分較治療前提高30%以上,關節疼痛、腫脹等癥狀基本消失,膝關節活動正常;(2)好轉:Lysholm評分較治療前提高10%~30%,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度等情況較治療前明顯改善;(3)無效:Lysholm評分基本無變化,關節疼痛、腫脹無改善,膝關節活動受限[5]。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觀察 治療2個療程后對2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綜合評價,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1.07%,對照組為76.79%,組間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效果比較
2.2 膝關節功能評分 2組患者膝關節功能Lysholm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明顯升高(P<0.01),但研究組較對照組改善幅度更為顯著(P<0.01)。見表 2。
表2 2組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評分(Lysholm評分)改善情況(±s)

表2 2組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評分(Lysholm評分)改善情況(±s)
Lysholm評分(分)組別 例數t值 P值治療前 治療5周后研究組 56 52.0±10.9 87.4±5.5 12.0672 <0.01對照組 56 51.7±11.6 79.7±6.4 11.7051 <0.01 t值 0.1410 6.8283 P值 >0.05 <0.01
膝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主要表現出雙側膝關節對側性的疼痛、腫脹、僵硬、畸形、皮下結節等主要癥狀體征[6],少數急性期患者可伴有體溫升高,常見于女性患者。以往臨床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應用一些非甾體類抗炎藥物來減輕關節炎癥反應達到減輕關節疼痛的目的,然而在改善關節功能及避免不可逆性骨質破壞方面效果較差。玻璃酸鈉是關節滑液及軟骨基質的主要成分之一,通過注射進入關節腔內可起到覆蓋、潤滑、保護關節的作用[7],多用于膝關節骨質增生、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治療。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5周后,研究組患者臨床療效及膝關節Lysholm功能評分均明顯優于僅給予常規綜合治療的對照組患者(P<0.05),其原因可能為:玻璃酸鈉注入關節腔內后能夠增強關節軟骨間的潤滑效果,減少組織間的摩擦作用,當關節腔內玻璃酸鈉達到一定量后還可以在軟骨表面形成保護屏障防止軟骨基質不可逆性破壞;玻璃酸鈉還能夠通過抑制白細胞趨化來減輕關節炎癥反應,改善患者膝關節腫脹、疼痛癥狀;另外,蘭天露等[8]研究證實,外源性的玻璃酸鈉可有效刺激患者自身玻璃酸的生成,進一步促進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關節癥狀及功能的改善。
綜上所述,關節腔內局部注射玻璃酸鈉能夠明顯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膝關節功能,提升治療效果,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1] 范文哲,雷仲民.鈹針聯合玻璃酸鈉治療膝骨關節炎臨床對照研究[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6(17):203-205.
[2] 蔣明,朱立平.風濕病學[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5:362.
[3] 俞永林,任志偉,楊豐建,等.運動訓練結合玻璃酸鈉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關節功能改善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6(9):535-537.
[4] 于力,馮永莉,于倩,等.玻璃酸鈉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3,7(11):1356-1359.
[5] 侯豐枝,郭永昌.中西藥聯用配合關節腔內注射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26 例[J].河南中醫,2012,8(32):1052-1053.
[6] 郭紅琴,崔莉,馬小霞,等.關節腔注射聯合周林頻譜儀治療對類風濕關節炎合并骨關節炎的體會[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3,33(10):6492-6495,6586.
[7] 苗貴強,譚文成,吳昊,等.玻璃酸鈉治療中度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遠期療效[J].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學版),2011,2(19):218-220.
[8] 蘭天露.膝骨關節炎患者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后血清及關節液中可溶性Fas蛋白的變化[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3(30):560-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