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明 張振法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村居民醫療衛生服務需求越來越高。依據新醫改要求,城鄉結合地區也廣泛開展了家庭醫生制服務,而作為農村最早的醫療保健隊伍“鄉村醫生”,長期服務農村,促進了農村衛生事業發展和廣大農民群眾健康的健康提高。新形勢下鄉村醫生隊伍的生存和發展的狀況,將關系到農村居民的健康,更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發展[1]。
本研究以寶山城鄉結合部開展家庭醫生制服務為基礎,探索鄉村醫生角色與功能的轉變,及與家庭醫生制服務模式的配合,是否能更有效的提高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發揮出鄉村醫生的自身價值。并且,針對鄉村醫生隊伍發展的現狀及問題進行分析,對穩定和發展鄉村醫生隊伍的策略進行討論,以期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楊行鎮城鄉結合部5個家庭醫生工作室及其所轄區域鄉村醫生為觀測對象,與2012~2013年實施家庭醫生制服務績效考核及工作流程優化研究,收集原始報表、數據及相關調查問卷數據為研究資料。
1.2 方法 5個家庭醫生工作室開展工作1年,對比前、后鄉村醫生工作內容的變化,群眾滿意度、信任度及鄉村醫生自我評價的改變。根據結果分析在新醫改背景下鄉村醫生隊伍發展契機、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開展前、后信任度與滿意度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居民對鄉村醫生的信任度 居民對鄉村醫生各方面的信任度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家庭醫生工作室成員及鄉村醫生相關滿意度 開展后群眾滿意度明顯高于開展前,對鄉村醫生滿意度提高更明顯。見表2。

表1 居民對家庭醫生的信任度[n(%)]

表2 家庭醫生工作室成員相關滿意度[%(n)]
2.3 鄉村醫生自我評價 鄉村醫生自我評價明顯提高,群眾評價滿意度由開展前的76.3%提高到開展后的89.6%,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χ2=7.88,P<0.01)。
我國鄉村醫生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鄉村醫生隊伍的發展緩解了當時農村地區缺醫少藥的局面。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不斷提高。為緩解現階段“看病難、看病貴”的狀況,2010年起,上海推行以家庭醫生責任制為主的社區衛生新醫改。“家庭醫生制”服務載體為全科醫生、以社區為范圍、家庭為基本單位、健康管理為目標,通過契約服務的形式為患者提供連續、安全、有效的綜合醫療衛生服務和健康管理服務[2],它改變醫生坐診模式,把服務送到了居民觸手可及的社區。
在城鄉結合部,家庭醫生工作室也相繼建成,而原來作為“廣大農村地區最基層衛生服務的提供者”的鄉村醫生,已轉變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與家庭醫生工作室的成員相比,鄉村醫生隊伍存在著一些劣勢:(1)鄉村醫生隊伍整體年齡偏大,存在人員老化的現象[3];(2)職稱、學歷偏低,專業知識陳舊;(3)工作紀律松散,職業風險意識較差。但他們有著自己的優勢:(1)信息優勢:鄉村醫生對自己的管轄區域了如指掌,如村民家庭的分部,重點區域如菜場、公廁、幼托及外來人口聚集區相當熟悉[4-5];(2)溝通優勢:鄉村醫生多為當地人,熟知當地文化、習俗,不存在語音障礙,溝通便利;(3)地利優勢:鄉醫多居住與當地,提供服務方便、快捷;(4)信任優勢:多數鄉醫都行醫多年;(5)經驗優勢:鄉村醫生可以說是最早提供家庭服務、上門服務的隊伍,既從事常見病的診療,又從事公共衛生服務,相較于年輕的家庭醫生服務隊伍而言,有著豐富的經驗優勢[6]。
本研究表明,鄉村醫生改變以往單純的坐、出診工作模式,全面參與家庭醫生工作室的各個工作環節,在家庭醫生的簽約、個人健康檔案的建立、慢性病、傳染病、孕產婦訪視、社區健康宣教及老年人體檢等工作項目中均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信息、溝通等優勢,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在流動人口的傳染病、孕產婦訪視方面,成效更加顯著。社區群眾對他們的信任度、滿意度顯著提高,鄉村醫生也因工作的轉變,自我價值的實現,對自己的滿意度有所提升。
因此,開展家庭醫生制服務背景下,鄉村醫生隊伍可以運用自身的優勢,利用家庭醫生制服務廣泛推廣的契機,轉變職能,以公共、預防、保健、健康宣教為主要服務內容,配合家庭醫生制服務模式,充分發揮出自己的能量,為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和農村地區的穩定作出貢獻。目前,鄉村醫生隊伍所存在著以下現實困境:(1)身份與職能相矛盾;(2)年齡老化,整體素質偏低,向執業(助理)醫師轉化困難;(3)鄉村醫生整體待遇較低;(4)“老無所養”問題嚴重[7-8]。建議:(1)重新對其身份進行定位,逐步納入事業編制管理;(2)加強培訓,建立系統的崗位培訓制度,完善繼續醫學教育,增加學習培訓機會,提高鄉村醫生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促進其向執業 (助理) 醫師轉化,提高整體服務水平;(3)政府應充分認識鄉村醫生收入結構的變化,加大投入,多渠道保障鄉村醫生合理收入;(4)政府主導,根據地區實際,選擇建立適宜的鄉村醫生養老保險。
綜上所述,鄉村醫生隊伍仍將在較長時期,作為城鄉結合部衛生事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力量而存在。在廣泛推廣家庭醫生制服務的背景下,我國家庭醫生的嚴重缺乏的問題將越加明顯[5]。隨著村鎮居民的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不斷提高,衛生服務的壓力也將不斷提升。而鄉村醫生隊伍的合理運用能很好的緩解這一矛盾,相信只要給予充分的重視和政策保障,制定適宜的服務內容和模式,鄉村醫生隊伍將成為推進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的強勁力量。
[1] 衛生部人才交流服務中心.中國鄉村醫生歷史回顧與現狀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3.
[2] 鮑勇,張靜,何圓,等.社區衛生服務項目流程化管理研究(二)制定社區衛生服務基本項目[J].中國全科醫學,2005,3(5):353-355.
[3] 中國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衛生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3:19-23.
[4] 田疆,張光鵬,任苒,等.中國鄉村醫生隊伍的現狀與發展[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2,29(2):127-129.
[5] 馬金姝.我國社區首診的研究現狀[J].預防醫學論壇,2010,12(2):151-154.
[6] 蘇錦英,高倩.我國鄉村醫生醫療收入現狀調查分析[J].醫學與社會,2008,21(8):27-28,31.
[7] 侯雙坪,伍林生.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重慶醫學,2012,41(36):3903-3910.
[8] 周永增,呂璠.改善鄉村醫生待遇提高農村衛生服務水平[J].北京觀察,2007,14(1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