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祥
摘 要:農村社區教育是由農村區域內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組成的“大教育”。建立有效的社區教育模式,發揮農村社區教育功能,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有利于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村經濟文化發展,打造學習型農村
社區。
關鍵詞:社區教育 創新機制 探索模式 打造特色
發展農村社區教育,應以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為突破口,促進農村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2012年,筆者所在高作鎮在原成人教育中心校基礎上建成了社區教育中心,卓有成效地開展農村社區教育模式課題研究,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打造學習型農村社區,對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一、創新機制,加速社區教育發展進程
1.完善組織架構
新社區教育模式應是政黨行為、行政行為、自治行為和社會行為的辯證統一。兩年來,高作鎮農村社區教育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視,黨和政府、教育界、社會團體等都給予了極大的支持。鎮黨委、鎮政府發文成立了高作鎮社區教育領導小組,小組成員由鎮黨委、鎮政府領導掛帥,教育、人事、勞動、民政、宣傳等政府部門主要負責人參與組成社區教育委員會,對社區教育工作實施組織、協調、監督與指導。
2.構建自治型管理網絡
此模式的內涵為:按照“堅持科學發展、加快城鄉統籌、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全面小康”的總體要求,牢固樹立經濟國際化、資源集約化、城鄉一體化、體制市場化、社會人文化的發展理念,扎實推進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轉化、城市功能轉換、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結構轉型,開展“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式的社區教育活動。兩年來,高作鎮以社區教育中心為主陣地,以全鎮定點中小學為依托,整合鎮黨校、人口學校、老年大學等教育力量,構建了“一中心、多站點”的社區教育自治型管理網絡。
3.實施標準化的管理
標準化的管理指依照正確的工作流程、正確的組織結構,來界定標準化的每一個運作環節。教育工作者要有激情、有愛心,對學員和社會負責任,但是這些東西都要落實到具體的服務流程上,按照標準化的服務流程來開展各項教育培訓活動。高作鎮經過認真調研出臺了《建湖縣高作鎮社區教育發展規劃》,制訂了《社區教育中心標準化的管理制度實施方案》,著力構建具有地方特色、開放靈活的終身教育服務體系,為全鎮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
二、探索新模式,扎實開展社區教育培訓
1.創建學習型企業
為把創建“學習型企業”工作落實到實處,社區教育中心一方面抓好學習型組織的普及、宣傳工作,使全體教師認識到創建的意義和目的;另一方面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建立一系列工作模式,設計學習方法,形成有社區教育特色的學習機制。
2.形成開放式教育網絡
堅持以“勤耕盡責、親和協同、日新月進,開拓創新”的工作理念為指導,充分發揮社區教育的優勢。力爭在2~3年的時間內,把學校建立成辦學優勢明顯、辦學特色鮮明的網絡教育單位,為公民提供平等的、個性化的學習機會,有效促進社會的發展,推進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
3.把農民培養成新市民
農民變成市民,身份的轉變是一夜之間,但觀念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的。為了使農民工盡早融入城市,鎮社區教育中心采取了以下幾項措施。
一是以各類學習型組織創建為載體,充分發揮社區教育學校的作用,努力使農民改變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二是建設鎮、村(社區)教學點,因地制宜開展社區教育活動,多形式、多層次地開展以法律知識、公民道德建設、社會風尚、衛生保健、休閑娛樂等為主要內容的培訓和文體活動,為全鎮社區居民服務;三是社區教育中心每天向居民開放,主要開放體育場地、乒乓球室、健身室、電腦房和圖書室等,同時利用重大節日,每月至少開展一次講座或社區活動。
三、打造特色,樹立社區教育品牌
1.全力打造“淮劇文化之鄉”
一個社區的發展與壯大,離不開強大社區文化作支撐。近年來,高作鎮結合地方傳統文化特色、社區居民精神需求,推陳出新,形成月月有小型活動、季季有廣場活動、年年有大型活動的良好氣氛。從2012年起,全力打造“淮劇文化之鄉”,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娛樂生活。
2.開設企業職工大講堂
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需要打破之前零散的培訓方式,建立系統的教育培訓體系。高作鎮開設了社區“3T”課堂,制定適合企業的教育培訓菜單,通過講座、模擬演練、論壇等方式,除了把課堂設在社區,還把課堂送到企業、“送出”社區,把轄區內95%以上的企業職工納入該體系內,讓每一個職工都能從中獲益。同時,為鼓勵職工多參加大講堂活動,將每次教育培訓、文體活動、志愿者活動換算成課時記錄,作為職工參加大講堂的一個印記,每年據此評選大講堂之星,讓社區文化為企業文化服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高作鎮社區教育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