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玲
剛到牛津就接到學聯組織去利茲城堡(Leeds Castle)秋游的通知,很多來此訪學的中國同胞都積極響應。城堡,顧名思義,應該是像堡壘的小城,或者大型設防的建筑群,國人可能還會聯想到護城河、吊橋、云梯等等。其實利茲城堡早已褪盡了堡壘氣質,而代之以優雅、祥和和溫馨。英國人評價利稱茲城堡是“城堡中的皇后”,它亭亭玉立于肯特(Kent)郡的島嶼之上,遠看好似從湖中升起的仙女。據說利茲城堡曾是英國皇室的鄉間別墅,歷代新任國王都將它送給王后,因此整個城堡彌漫著女性夢幻柔美的氣息。初到英倫的中國人,去了利茲城堡大多一見傾心。藍天碧水綠草白鵝落葉和古堡融為一體,看上去是那么靜謐典雅,令人流連忘返。
兩周后又接到學聯的郵件,將組織去游覽華威城堡(Warwick Castle)。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是“怎么又是城堡?”響應者果然少了很多。百度一下“英國城堡”,發現英國的城堡還真不少。為何英國城堡如此多?原先自己所學的那點世界史知識不夠用了,在國內有時還覺得自己是個“全球通”,到用時才發現自己連略知一二都談不上。看來知史是中外文化深度交流的前提。城堡其實是英國歷史和文化中的重要角色。大不列顛的歷史上曾經戰亂頻仍,因而城堡作為一種防御性建筑遍布全英。有的城堡后來發展為城市,如溫莎。溫莎堡被稱為世上的最大城堡。這里曾是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最喜愛的居所之一。女王常在這里舉辦國宴、私人宴會或來此度周末。我最早知道溫莎是因為莎士比亞的喜劇《溫莎的風流娘兒們》,這是莎翁戲劇中唯一的一部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以新興市民階級家庭生活為內容的作品,也有學者說它是風俗劇。沒料到這里還是英國女王喜歡呆的地方,更沒想到我去溫莎堡的那天,女王就在那里。城堡上飄著國旗是女王在此的標志。
在英期間多次遇見女王,使我覺得挺幸運,我在牛津基督教會學院看到過她,在湖區也與她相遇過,印象最深的則是在溫莎,當女王出現時,人們踮著腳尖,伸長脖子,高舉相機對著女王狂按快門;不經意扭頭發現身旁默默肅立著一位長者:身著軍服,神情靜穆,制服的前襟上綴著滿滿的勛章,他在恭敬地向女王敬禮。城堡、女王、百姓、游客、老兵再加上莎翁的作品,使溫莎的生機貫通古今,生生不息。
有些古老的城堡中,你可以覓得一些家族延伸、纏綿的軌跡。如果我們把目光凝注在格萊米斯(Glamis Castle)城堡上——1372年蘇格蘭王羅伯特二世把格萊米斯讓渡給羅伯特里昂(Sir Robert Lyon),1376年里昂成為國婿,女王伊麗薩白一定在這里度過不少歲月。女王并非誕生于該城堡,因為伊麗薩白四歲時她父親才繼承了這座古堡。但是1930年女王伊麗薩白的二女瑪格麗特羅斯的確誕生于城堡之內。600多年的歷史,一定不只是那些殘垣斷壁,很多城堡中隱藏著無盡珍貴的家具和藝術作品。有的城市的名字就是源于一座城堡,如愛丁堡。愛丁堡城堡建在死火山巖頂上,居高臨下,俯視整個市區,遠遠望去莊嚴雄偉,氣勢磅礴。城堡內現存的建筑大多為16世紀以后所建。唯獨例外的是圣瑪格麗特禮拜堂,它建于12世紀早期,堪稱愛丁堡現存最古老建筑。
城堡像英倫半島上的珍珠,真正將它們串聯起來的是英國人的宗教精神。女王是英國人毋庸置疑的精神領袖。如果你曾看過《哈利·波特》系列片,就一定不會對安尼克城堡(Alnwick Castle)感到陌生。波特參加的“魁地奇”比賽,騎著掃帚飛翔的賽手們穿行于雄偉的城堡之間。《哈利波特》中霍格沃茨魔法學校主要取景于此。它位于英格蘭東北部安尼克市,是一座中世紀風格的城堡,在維多利亞時代更有“北部溫莎”的美譽。這座城堡不僅依山傍水,城堡區內還有占地3000公頃的美麗公園。英國的很多城堡中都有不解之謎,魔法是很多人所神往的。人類在面對無法克服的困難時特別希望自己擁有魔法,今人依然概莫例外。在安尼克城堡中央的一塊空地上,魔法師在訓練人們如何使用掃帚作法。不分男女老少,一字排開,人人胯下夾著一把掃帚,反反復復在草地上奔來奔去,寄希望于通過苦練有朝一日突然升空馳去。我慈祥地旁觀這些體驗者,汗流浹背而又笑語聲喧,突然覺得理性有時十分可惡,也頓悟了“有夢想就是了不起”的深刻含義。
當然,在英國還有很多無名城堡。那些剝蝕、破損了的城堡,殘垣斷壁間很可能記錄著英國人的血統。那些無處不在的老建筑,靜靜矗立訴說著日不落帝國的光輝歷史,也演變成了英國的一種象征。跨越英格蘭和蘇格蘭的交界,抵達北海,就在海灘之上有一處突兀的“土堆”,那雄偉高傲的建筑結構和加固的城墻,方形的遠望塔無聲地告訴你此座建筑所見證的滄桑遠遠超越了我們可以回顧的歷史。周圍是荒蕪的雜草,呼嘯的海水,在藍天白云之下,古堡顯得異常寂靜。那種寂靜仿佛隱藏了我們無法透視的神秘。這座建于12世紀的城堡使人想起一句英語諺語:“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意思是“城堡,是英國人的家園。”可見,城堡不僅是英國歷史的見證,也是英國民族性格的象征。
城堡代表著安全,厚重而又凝練的城墻把人和外在世界截然隔絕,屏蔽一切外界的紛擾,可以在里面享受上蒼賦予的安逸,也可以靜坐禪思頓悟哲學的遠方,感悟人世演變更迭的荒唐、無奈或無常。如果說亨利7世之前的歷史是征服和反征服的歷史,那些城堡自然不過;但是15世紀之后的和平,為什么沒有熄滅英國人對城堡的熱情?這種熱忱熱情為什么延續到了18、19乃至20世紀呢?稍加回憶,不難發現19世紀不僅在英國的建筑風格上出現了城堡的復古,而且在繪畫藝術上呈現出對城堡浪漫的勾勒和精細的描繪。英國人用藝術的方式延續了自己民族的精神,也延續了歷史和文化。所以,到英國當然要看城堡。
其實一到牛津大學,語言中心的同事就建議我去英國的城堡,溫迪甚至開玩笑說,“到英國看城堡是必需的,就像到中國江南要游古鎮一樣。”為何會從英國的城堡聯想到我們的江南古鎮而不是我國星羅棋布的古城呢?細細想來,中國古城首先是一座城,英國城堡則首先是一個堡。雖然有些中國古城也有防御功能,甚至是軍事要塞,但古城首先是一地居民集中生活或曾經生活、勞作、經營、活動的中心。而且中國古城的歷史要比英國城堡要久遠得多。牛津好友戴巴拉說起中國的建筑總是不無艷羨:我們的祖先還在樹上的時候你們中國人已經知道造房子、建城池了。戴巴拉并非謙虛,中國古城中的老資格實在太多。如現存的商丘古城之下同時疊壓著周朝時期的宋國都城、秦漢時期的睢陽城、隋唐時期的宋城、北宋時期的應天府南京城、明朝弘治16年之前的歸德府城等6座都城、古城。更不用說它還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一體的大型古城遺址。山西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蜀地的閬中古城是巴國北部重鎮,迄今為止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也是全國少有的至今保持原名的縣城……這些古城歷史太古老、結構太宏偉、內涵太豐富,英國的城堡實難匹敵,難怪溫迪要拿江南古鎮作比。
古鎮其實是縮微了的古城,形制未必大。江南古鎮堪稱小巧,但相對于英國的城堡而言也未必小。小鎮中固然有大戶當年的府邸,但小鎮的百姓生活卻是小鎮最美的風景。大約10年前我隨一隊留學生去上海古鎮朱家角。他們對朱家角的歷史、建筑還有課植園未必都有興趣,聽得也似懂非懂,最興奮的時刻是在放生橋頭那家老字號用午餐時。當然,乘船嬉戲時年輕人也會十分開心。對這些初到中國的小老外來說,朱家角的肉粽、朱家角的扎肉、朱家角的青豆、朱家角的河鮮都是舌尖上的奇遇。后來我們學院組織留學生郊游的機會越來越多,每年都會有一到兩次游古鎮,不要說我自己審美疲勞,學生們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難得的是課余與同學朋友出來走走,但每到一處有好吃的東西,他們是毫不吝惜的,于是學院在餐飲安排上也多花了一些心思,每到一處,都盡量讓留學生嘗嘗當地的菜肴名品。學生對服務的滿意度也愈來愈高。有趣的反差是,我到過英國的不少城堡,卻沒有對任何一處飲食留下什么印象。
說到底,古鎮和城堡所給予游客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江南古鎮是百姓的家園,小鎮給予游客的是濃郁的生活情調,甚至有迎合的嫌疑。而相形之下英國城堡則似乎始終保持著那份古老和矜持,不肯遷就,顯得有點缺乏親和力。但對于游客,兩者都是風景。游人的喜歡與不喜歡由他們的心理和心境而定,其實與古鎮和城堡本身并無大礙,古鎮依然是古鎮,城堡仍舊是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