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丁娟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成都 610036)
技術創新,是科研院所立足并持續發展的關鍵和核心。科研院所加大對技術創新平臺的投入,是優化資源配置、重構技術創新體系、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大舉措。2013年,某科研院所針對核心技術的發展,試點成立了工程技術中心,有序推進了科技創新體系的優化重構,并出臺相關機制體制保障創新平臺有序運行。目前,該技術中心投入運行已兩年有余,其運行效果受到了廣泛關注。
技術創新平臺的管理,相對于傳統的以計劃、成本、質量等管理要素為核心的項目管理方式有較大的差異。運行之初,我們借鑒了全國知名科研院所、大型企業中關于技術創新平臺的管理經驗,但是對于技術開發定量的評價指標、成果量化評估的機制等問題,仍然是管理的難點。在技術中心實際運行過程中,技術中心的定位與發展、人員職業發展通道、技術研究與產品研發的平衡、績效考評機制等方面也不同程度的呈現出一些問題,值得管理者關注與思考。
技術中心是開展自主創新研究,培養與吸引高水平層次研究人才,進行學術交流、合作與科學實驗的重要平臺。其主要任務是圍繞專業領域戰略目標,開展探索性、創新性的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究;參加重大工程項目的關鍵技術攻關;發展和鞏固專業領域特色和學術領先地位;建立具有行業領先的開放式研究平臺。
實驗室實行“開放、流動、聯合”的運行機制和實驗室主任負責制。實驗室由行政辦公室和各研究方向專業研究組組成,并組織成立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指導實驗室研究方向。詳見圖1機構設置。

圖1 機構設置
技術中心代表企業相關技術的最高水平,因此在項目的選擇上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技術中心承研的項目瞄準領域重大戰略需求、行業基礎性和關鍵性的核心技術,面向企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的未來5~10年的核心技術、基礎技術、前沿技術的研究。經過領域相關專家評審通過后啟動項目研究。
科研實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建立高水平的研究隊伍及管理隊伍是建設實驗室的核心要素。技術中心參考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考核指標體系,按照工作業績、工作能力、工作態度三方面進行考核,重點強調了發明專利、著作權、科技論文、獲獎、技術標準、技術成果轉化、研究成果影響力等指標的要求。
產學研合作是推進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形式。技術中心的項目均具有很強的應用背景,因此為產業發展提供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支撐尤為重要。產學研合作模式主要有4種:技術無償及有償轉讓型、委托研究型、聯合開發型、共建研發中心型等多種形式,推進產學研實質性合作。
技術創新平臺的建立,在資源保障(包括人員、經費、管理制度等)上為核心技術的發展提供了較大的支撐。但在運行過程中,也呈現出如下問題:
(1)技術中心對技術發展路標規劃的梳理不夠清晰,層次結構不夠分明;
(2)技術研究與應用需求脫節現象明顯,部分研發人員不清楚研制課題的具體應用背景,引導工程需求和設計的作用也不明顯;
(3)技術研究與工程實施深度耦合,研發人員疲于應付工程項目,對能力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個人技術規劃)缺乏思考;
(4)鑒于技術創新平臺管理與傳統項目管理方式的差異,對計劃控制、績效的量化考核還未有成體系的考慮;
(5)人員技術發展通道不夠清晰,缺乏各層次研發人員的逐級指導和對任務的逐級分解,缺乏職業通道規劃和有效激勵,對技術成果的評價評估機制有待加強。
技術中心根據研究方向確定了研究目標與內容,但對技術樹的梳理應完整、準確、層次分明,具體內容包括:
(1)技術分類,分析并識別哪些是關鍵技術、核心技術、通用技術或一般技術,明確優先級和實現方式;
(2)技術橫向對比,對支撐同樣功能模塊的不同技術路徑進行對比,合并共性需求,識別可共享的子技術;
(3)項目排序,自主研發項目在明確優先級的基礎上,分級分批的開展研究和分配資源;
(4)技術規劃調整,技術樹的梳理是一個不斷迭代的過程,要追蹤業界和主要競爭對手的發展,對項目進行及時調整,并允許適時終止項目。
技術研究應從需求出發,80%的技術開發應瞄準內部客戶(即工程應用需求)。技術中心相關項目的技戰術指標、開發計劃等要求應由內部客戶發起,同時,加強決策評審。另外,20%的項目由中心根據領域發展的需要發起,在中心內部進行評估并先行啟動后,再尋找內部客戶和應用場景。這類項目原則上可以按階段順延,同時允許失敗。
同時,在技術開發與需求的結合上,要根據專業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如,有的技術發展方向是應用牽引技術,中心研發人員應與工程實施團隊一起了解實際需求,才能讓技術開發落地實施;有的技術發展方向,是技術牽引應用,相關研究內容可能是領域3~5年后可能需要的技術,關注主要競爭對手的發展和后續應用場景是關鍵。
技術中心的技術溝通分為3個層次:①充分發揮和利用行業專家的優勢和作用,將專家講課、技術咨詢等活動納入常態化管理計劃;②單位內部,加強技術中心與具體應用部門的接口協調和配合協同,確保技術研究與應用需求不脫節;③技術中心內部,研究人員間的溝通,包括研究內容的邊界切分,以及對其他人員研制內容的啟發式綜合利用。
技術中心在人員管理上實行“開放、流動、聯合”的運行機制,技術中心人員與工程人員之間可雙向流動。技術中心人員在突破某項前沿、探索型技術后可流動到應用部門,指導應用部門開展技術應用,將其研發成果在工程項目中實現;根據技術中心研究需要,應用部門研發人員可流動到技術中心,利用其工程經驗牽引需求,與技術中心人員聯合從事項目論證。
技術中心設計團隊需進一步細分,采用矩陣式管理。首先,增設內部專家咨詢組,該組織由應用部門相對有經驗的設計師共同組成,主要職責是指導技術發展、參加技術評審、參與技術分解;其次,在現有設計團隊的基礎上,向下增設技術團隊負責人層級,團隊負責人要對本技術方向的發展、應用效果、人員利用率等負責。
計劃管理方面,首先,在技術樹的梳理上,從頂層分解時就要做到目標明確、邊界清晰,關鍵路徑上的技術要分解到個人能開發。對于有應用背景的重大項目,要嚴格推進計劃管理;對于技術探索、前沿研究的項目,要以2~3周作為周期制定項目計劃,通過頭腦風暴、專家指導等方式作為階段評估點,循序漸進地推動研究。
績效評估方面,以任職資格、過程控制(月度/季度PBC)、年度KPI3個要素為評價標準,同時,強調技術開發的后評價機制,對具體研究課題達到的水平,對后續應用、技術推動作用進行客觀評價,并與技術中心人員績效掛鉤。
4 結語
技術創新平臺的管理是一個逐步研究和深化的過程,“規范管理,制度先行”,希望本文能夠為創新平臺管理體制機制的建立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也期望企業充分重視科技創新平臺對企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加大對技術創新平臺的投入和支撐力度,讓科技創新平臺充分發揮作用。
[1]吳貴生.技術創新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2]趙新軍.技術創新理論(TRIZ)及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3]陳勁,鄭剛.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國內外研究現狀與展望[J].管理學報,2004(1):119-125.
[4]楊建君,李垣.國有企業與合資企業技術創新管理能力比較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1(2):36-39.
[5]馮岑明,方德英.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綜合評價方法研究[J].經濟與管理,2006(5):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