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博
軍隊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的流失與防范
●荊博
習主席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著力抓好政治工作創新發展,提高政治工作信息化。軍隊政治工作信息化是提高我軍體系作戰能力的重要環節,高素質軍事人才乃是軍隊政治工作信息化的首要問題。正所謂,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為政事之本,人才興旺則事業發達。通過在各級政治機關及部隊政工網絡部門調研的情況來看,一些單位優秀的信息化、網絡化人才相繼轉業、調動或分流,因信息化人才匱乏,已經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了人才斷層現象,必須引起足夠的警覺。否則,很可能會成為制約我軍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設發展的短板和瓶頸。
根據筆者近年來赴部隊和機關的調研情況分析,造成政工信息化人才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儲備不足。在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中,軍隊政治工作一要為軍隊的信息化建設提供服務和保證,二要努力實現自身的信息化。為此,政治工作條例明確提出要加強全軍政治工作業務信息系統建設,組織政治工作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加大政治工作信息化理論研究,等等。這些任務完成需要大量具有較高信息素質能力的人才作支撐,這是實現軍隊政治工作信息化的關鍵所在。軍隊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設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畢其功于一役”的事情,必須由政工信息化人才團隊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聯合攻關、共同作業才能順利實現。我軍從事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設所需人才數量,遠遠沒有達到與其地位作用相適應的要求。
第二,部分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價值觀偏移。由于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官兵思想文化多樣、價值追求多元;當今社會人才競爭激烈,高層次人才交流壁壘被打破,信息化人才作為信息社會的佼佼者,往往會被國內外著名企業所看重,許以高薪誘惑,爭相搶奪。軍人不是生存在真空之中,軍隊信息化人才也是“獵頭”們捕捉的目標。是以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年薪來認證自身的市場化價值,還是胸懷報國之志、甘于奉獻軍旅,成為軍隊政治工作信息化精英人才頭腦中經常思考的問題。
第三,部分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的發展受限。在一些領導者眼里,優秀政工干部是理論基礎扎實、文字功底深厚、能寫匯報材料的人,而對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設起到支撐作用的網絡技術人才重視不夠。有的信息技術人才在提拔使用中被邊緣化,甚至成為“被轉業”的對象。這很可能導致本來優越感很強的信息化人才,往往會認為“英雄無用武之地”,在政治工作領域自己永遠是配角和“綠葉”,而不是“主角”和“紅花”。長期存在的心理落差,必將造成軍隊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流失率大大增加。
第四,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易成為敵方的目標。
由于我軍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不同程度地掌握著軍隊政治機關和指揮機構的核心軍事機密,是敵特策反的重要對象,經受不住誘惑者,極有可能被策反,走向違法犯罪之路。而在未來信息化戰爭條件下,指揮機關將成為戰爭首要打擊的目標,信息化人才會首先受到威脅和打擊。
第一,努力擺脫陳舊思維的束縛牽絆,著力解決用人觀念落后引發的人才流失。思維和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沒有思維的轉變和觀念的更新,就難有實際行動的創新。一方面,應樹立高度重視政治工作信息化專業人才的思維觀念。要通過建立各種規章制度和獎懲細則,提高對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的重視程度,在考慮政治干部的選拔任用時,不僅要重視理論素養深、文字水平高的“筆桿子”,更要考慮到為“筆桿子”插上信息化翅膀的那些幕后英雄,那些為實現軍隊政治工作信息化而默默奉獻、肯當綠葉的信息化人才。另一方面,要樹立積極儲備的觀念。應加緊完善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數據庫,特別是要在團以上政治機關加快培育政工信息化人才,搞好后備信息化人才的科學儲備,可視情將預備役專家人才、地方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信息化人才團隊納入到數據庫中,以防“人才危機”出現,有效解決人才流失問題。各級政工信息化人才數據庫須做到實時連通,信息終端要與軍事信息化人才數據庫相鏈接,以便各級黨委在人才的使用上做到科學統籌,合理搭配。
第二,努力營造優良的成長發展環境,避免受多元價值觀影響引發人才流失。人才學理論認為,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可以起到凝聚士氣、拴心留人的關鍵作用,可以有效避免人才流失現象發生。為此,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積極營造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一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要持續培育信息化人才的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使之牢固樹立為國防和軍隊信息化事業甘于奉獻的理想信念,做到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二是健全人才成長機制。各級應樹立以軍隊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戰爭需要而選人、用人的基本導向,健全政工信息化人才考評、任用、激勵、交流、監督等方面的政策制度,讓政工信息化人才先進典型的牌子亮起來、名字響起來、旗子樹起來,使那些在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設中默默奉獻,真正有抱負、有才干、努力工作的人才脫穎而出、委以重任。三是營造良好環境。在工作和生活上,各級領導機關要想政工信息化人才之所想,謀政工信息化人才之所需,及時解決政工信息化人才遇到的實際困難,切實在科研、住房、家屬就業、子女上學等方面給予優待,積極營造溫暖舒心的工作環境,做到既能把“金鳳凰”引進來,又能留得下。
第三,大力拓寬培養與引進渠道,有效應對政工信息化人才的流失問題。面對人才流失,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通過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與引進渠道,大力發展和壯大政工信息化的人才隊伍。一方面,要立足自身,增強造血功能。應以本職崗位為平臺,以嫻熟運用政工信息化裝備、演練新戰法為目的,采取以老帶新的辦法,積極開展政工信息化人才崗位大練兵實踐性培養活動,力求培育出更多數量的軍隊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定期選送部分干部到軍地院校培訓學習或攻讀研究生,充分利用院校豐富優質的教育資源,更新信息化人才的知識體系,提高科技素質;把政治立場堅定、立志強軍報國、發展前景看好的信息化高精尖人才,選送到國際一流學府和研究機構深造,將其培育成創新型、專家型的政工信息化精英。另一方面,要開放引進,輸入新鮮血液。通過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采取靈活優惠的政策,力爭從名校、知名企業、科研機構大膽引進高端信息化人才,把八方有志之士吸引到部隊來,為軍隊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設服務。
第四,超前謀劃人才缺失的應急預案,及時有效防范敵方損耗所導致的人才流失。實踐證明,敵方損耗導致的人才流失,往往是最直接,也是最殘酷的人才耗損。為此,一是扎實搞好“四反”教育。經常開展反滲透、反心戰、反策反、反竊密教育,使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切實認清我軍隱蔽戰線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增強政工信息化人才的“免疫力”與“安全觀”,筑牢拒腐防變的革命氣節,確保不被敵特拉攏變節而走上違法犯罪道路。二是建立管控機制。建議在團以上黨委成立“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安全防護小組”,摸清政工信息化人才的思想動態,科學評估政工信息化人才的風險系數。組長可由團以上單位的政工主官擔任,每季度向黨委和上級政治機關進行匯報。三是開展戰時人才安全防范研究。信息化戰爭發起突然,作戰樣式靈活多變,武器精確打擊能力和毀傷效能顯著增強。要針對未來作戰對手的特點,加強我軍作戰指揮機構的防護,應采取分散配置與科學部署相結合的方式,避免敵軍一次性大量損傷我軍政工信息化人才所造成的人才流失。應研究制定人才損耗替補預案,有效化解戰爭中出現的人才流失危機,確保我軍政治工作信息指揮順暢無阻。
【作者系南京政治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