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歡 于玲玲
用戰斗文化培育有血性的革命軍人
·譚歡 于玲玲
習主席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著力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對于革命軍人,有血性就是要英勇頑強、不怕犧牲。這種血性雖表現為戰場的剎那間行為,但卻要養成于平時濃厚的戰斗文化氛圍之中。因此,如何充分發揮戰斗文化的功能,培育官兵的血性,是我們必須思考和回答的問題。
思戰、樂戰、善戰的尚武精神是軍人的秉性,也是有血性的革命軍人的基本要求,表現為平時從難從嚴訓練,時刻保持引而待發的姿態;戰時爭當先鋒,搶打頭陣,將執行作戰任務作為軍人的最高榮譽。戰斗文化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其鮮明的戰斗性,在戰斗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下,有利于營造愛軍習武、苦練本領的尚武風氣,有利于樹立“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的尚武觀念,有利于培育勇于征戰、建功疆場的尚武追求。一是建設充滿“戰味”的戰斗文化環境。充滿“硝煙味”的軍營環境,能激勵官兵時刻保持高度的危機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尚武的熱情。通過在營區主干道設置戰斗精神宣傳燈箱,在宿舍走廊懸掛英模畫像,在訓練場地豎立戰斗口號標語等方式,在軍營中營造濃厚的戰斗氣息,在各類場所突顯打仗元素,讓官兵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中強化尚武意識。二是開展充滿“軍味”的戰斗文化活動。洋溢戰斗激情的文化活動能讓官兵在訓練場感受到戰場的氣息,在寓教于樂、寓訓于樂的過程中增強官兵尚武觀念。緊緊圍繞軍事訓練中心,組織創破紀錄、技能比武等活動,廣泛開展“訓練之星”“技術能手”“精武標兵”等評比,激勵官兵不斷挑戰自我、勇爭一流,砥礪尚武品質。三是打造充滿“兵味”的戰斗文化作品。富有戰斗格調的文化作品不僅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傳播力,而且能觸動官兵靈魂,引起官兵共鳴,激發官兵對戰場的無盡向往。要讓戰斗影視進禮堂、戰斗故事進班排、戰斗歌曲進隊列,用優秀的影視作品、軍事文學、軍旅歌曲感染引領官兵。以身邊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為題材,把愛軍精武主旋律融入文化作品中,用“說兵話、道兵情、有兵味”的文化精品強化官兵精武強能、準備打仗的意識。
有血性的革命軍人要有不畏強敵的膽氣、敢于亮劍的勇氣、戰之必勝的底氣。戰斗文化是對我軍戰斗歷程的凝結升華,蘊含著歷代官兵積累、熔鑄、鍛造而成的戰斗精神,承載著我軍的血性基因。戰斗文化中傳承的“精氣神”,是一支部隊一脈相承的靈魂所在,能引起官兵心靈震動,產生共鳴。在強敵面前,這是提振軍心士氣的精神源泉,是樹立必勝信心的信念支撐,是激發官兵膽量勇氣的不竭動力。一是從戰史中積蓄底氣。我軍88年波瀾壯闊的戰斗歷程,就是從小到大、以弱勝強,從勝利不斷走向勝利的歷程。通過編印黨史軍史口袋書,建立網上軍史館,開展“讀戰史、講戰例”等活動,用我軍以少勝多、以劣勝優的戰史和戰例幫助官兵把握制勝規律,正確認識我弱中有優、敵外強中干的現狀,幫助官兵增強打贏信心。二是從英模中積蓄膽氣。在我軍的歷史上,涌現出了大量的英雄模范人物,他們一往無前的血性壯舉能喚起官兵不畏強敵的膽量氣魄。通過開展“英模故事我來說”演講、參觀駐地紅色景點、祭奠革命烈士等活動,讓官兵切實讀懂英模、學習英模,在感悟英模事跡、緬懷先輩業績、傳承先烈精神中激發不懈斗志。三是從榮譽中積蓄勇氣。集體榮譽是官兵引以為榮、自覺維護的神圣精神高地,能激發官兵無盡的勇氣。通過建設連隊榮譽室,建立電子連史冊,拍攝反映集體榮譽的視頻和微電影,佩戴印有集體榮譽的胸標臂章等形式,增強官兵集體榮譽感,激發官兵維護榮譽的使命感,堅定官兵不懼艱險、不辱使命的情感意志。
“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陣之時,則忘其親;擊鼓之時,則忘其身。”這種舍生取義、以身報國的犧牲奉獻精神和視死如歸、前仆后繼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反映的是有血性的革命軍人的價值取向,體現的是一種信仰、一種自覺、一種習慣。戰斗文化蘊含著革命軍人共同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引領著官兵的價值判斷、情感傾向和行為習慣,能引導官兵正確面對生死抉擇,樹立舍身報國、向死而生的生死觀念。一是從傳統戰斗文化中感悟生死。中華民族光輝的傳統戰斗文化,具有廣泛的價值和情感認同,是培育軍人血性氣概的不竭源泉。通過選編配發歷代軍旅詩詞、民族英雄事跡等書籍,舉行誦詩會、故事會等活動,幫助官兵從傳統戰斗文化中探尋生死真諦,從歷史故事中走近英雄心靈,從軍旅詩詞中汲取“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英雄豪氣,堅定“粉身碎骨尋常事,但愿犧牲報國家”的生死觀念。二是從報國為民情懷中感悟奉獻。軍人只有對祖國愛得深沉,把人民利益高高舉過頭頂,才能在危機關頭做出非常之舉,在需要之時犧牲奉獻自己。通過舉辦以“銘記苦難國恥,牢記打贏之責”為主題的讀書活動,回顧中國曾經被欺壓凌辱的屈辱歷史,激發官兵“萬里長城家,一生唯報國”的志向。圍繞官兵關心的釣魚島、黃巖島等熱點問題,開展“看形勢、礪斗志”主題演講活動,激發官兵“頭可斷,血可流,祖國寸土不能丟”的報國信念。三是從儀式慶典活動中感悟獻身。儀式慶典具有巨大的思想凝聚力、心靈震撼力、真情感染力,能通過集體的言行激發官兵的血性激情,并留下刻骨銘心的情感印記。要重視新兵入連儀式,用“我是××連第××名士兵,我有扛起這桿旗的勇氣,更有第一個戰死的勇氣”這樣的鏗鏘誓言,激勵官兵時刻準備挺身而出,捍衛集體榮譽。結合重大任務,開展戰場誓師、戰地簽名、戰地升旗等活動,喊響“今朝立功疆場,千秋有功國家”的口號,激發官兵獻身報國的英雄氣概。
有血性的革命軍人能夠視困難和挫折如草芥,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直面挫折不折不撓,展現出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韌勁,一息尚存戰斗不止的拼勁,永不放棄永不言敗的倔勁。兩軍相持,勝利往往“產生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這種不斷堅持下去的血性意志也養成于戰斗文化這片沃土之中。一是通過競技活動的體驗進行激勵。高強度的競技比賽活動能讓官兵在活動中體驗心理“極點”,這種超越自我極限的體驗是再次面對困難挫折時的心理優勢。通過開展長距離游泳、越野長跑、速度登山等群眾性極限比賽,讓官兵在挑戰生理、心理極限的過程中,錘煉敢于超越自我的頑強意志。圍繞“比”“拼”搭臺設位,廣泛開展足球、籃球等群眾性體育文化活動,讓官兵在對抗競爭中培育永不放棄的頑強毅力。二是通過先進典型的示范進行激勵。榜樣是行為規范的參考系。在困難面前,官兵往往會去效仿心中榜樣的行為。要重視發揮先進典型特別是官兵身邊典型的引領示范作用。開展“十大血性軍人”評選,錄制專題視頻,設立專題網頁,大力宣傳“平時彰血性、戰時敢碰硬”的先進典型,使有血性的軍人成為軍中明星,成為軍營風尚,成為官兵在困難面前自覺模仿的行為榜樣。三是通過團隊精神的帶動進行激勵。團隊精神不僅是“調節器”,能變壓力為動力,降低困難的心理沖擊力;還是“聯動器”,能通過群體的心理暗示和行為壓力,激勵官兵堅持下去。通過提煉連魂、凝煉連訓、譜寫連歌等形式,將團隊精神顯化,增強團隊的凝聚力;舉辦拔河、接力跑、團結一致向前進等團體類比賽,強化官兵團結協作的團隊意識;結合軍事比武、執行重大任務等時機,開展優秀團隊評比活動,用為團隊增光添彩的責任意識提升官兵的意志品質。
【作者系海軍939艦副政委、大連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