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魯生
一段時期以來,傳統村落遭遇著歷史性的老化,也遭受到破壞性地開發,同時還有一個更加致命的問題,就是傳統村落本身的空心化。觀念改變了、習俗消失了、人去樓空了,照此發展,還會產生相似的后續問題,最嚴重的是失去家園的歸屬感。所以,傳統村落保護非常緊迫,尋找城鎮化發展與傳統村落保護的平衡點,關鍵在于對文化的認識。要留住傳統村落,還得留住它的內容,留住它的生態,留住它內在的生機和活力。我們必須從文化生態系統的角度看待傳統村落,從保護文化生態系統的綜合與縱深層次上保護傳統村落。
從目前有關研究與實踐成果來看,傳統村落保護正在推向深入,從物質形態的建筑向非物質形態的文化內容深化,從傳統的村落樣態向內部治理結構、禮俗維系、文化傳播、產業樣態等縱深層次深化,從靜態的標本式的緊急搶救向可持續化的發展轉化,同時,村民的立場和力量、政府的決策和作為、專家的研究和建議、公眾的認識和參與,被更加充分地融會在一起,逐漸形成共識和合力。從更深的層次上,梳理厘定傳統村落在當代生存和發展的根脈、肌理和機制,把握文化作為聚落的核心凝聚力變得更加關鍵。
應該說,傳統村落歷經成百上千年發展,是一種血脈相連的生命機體,是一種具有豐富性的生態系統。如果一個生命體的新陳代謝出了問題,就很難再談成長和發展。所以當村落中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人們內心的信念和認同等,受到了沖擊,發生了改變,甚至遭到消解和置換,原有的村落樣態會發生改變。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當有形或無形的習俗、道德、技藝等凝聚性的力量離散了,傳統村落會面臨危機。必須從更深的層次上尋求復興傳統村落內在的生命力。
例如,傳統手工藝等能否作為一支重要的生產力量,作為農村的文化產業形態,涵養鄉村文化的水土,并提供生產生活的支撐,應當因地制宜加以研究和探索。我們國家豐富的傳統手工藝資源大多存續在鄉村,做好手工藝的原生態發展,使之成為生產生活的一種重要維系,形成傳統村落的新的凝聚力和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城鎮也好、村落也好,要良性、可持續地發展,還需要有生產、生活的內在支撐。具體可從文化的高度進行保護規劃,從政府的角度加大基礎建設,從村民的角度發展相工藝文化產業,從少數民族的角度營造村落扶貧計劃。
總之,既要把傳統村落納入民族文化大的文化系統加以認識,也要在具體的保護實踐中剖檢厘清村落文化生態的內在肌理,專家要研究具有可行性的保護措施;地方政府需加大保護力度、加大基礎設置建設、加大對村民的在生產生活的安置;同時,村民是最大受益者,也是保護傳統村落的責任人,制定保護措施要充分征求村民的意愿,充分研究和論證保護措施和發展規劃,充分了解保護傳統村落與搶救農村文化迫切的社會問題。同時,要充分利用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機遇,做好傳統村落的文化規劃、建設改造規劃、村民生產生活規劃。發揮政府主導、專家參與、村民受益的基本原則。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可參考國外國的做法,進一步明確保護的概念和范疇、以及保護什么、怎么保護等問題;進一步明確政府所扮演的角色、發揮的作用、起到效果;另外明確村民是受益者更是責任人;還有專家由什么領域組成、他們扮演什么角色、如何科學論證才能符合持續發展等等。
傳統村落保護經歷了從物質文化遺產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拓展的過程,還要進一步向文化生態層面深化,把傳統村落的文化生態保護和發展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