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臻,黃 海,姚 俊,范萬里
在我國,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常見疾病,我國哮喘病患者占全世界的10%, 而兒童患病率也高達3.3%[1]。 盡管目前支氣管哮喘的病理機制不甚明確,但氣道慢性炎癥學說是較為公認的。 哮喘嚴重危害公共健康, 其發病率在全球范圍內呈升高趨勢,而超重及肥胖的發生率也同時增長。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哮喘與超重及肥胖之間具有相關性[2]。 但臨床關于支氣管哮喘患者的BMI 與糖皮質激素治療反應性之間的關系尚缺乏研究。 我院納入142 例支氣管哮喘患者進行BMI 與糖皮質激素反應性分析,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1 病例資料 入選我院2012 年1 月~2014 年1月收治的142 例哮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 入選標準:符合輕中度支氣管哮喘診斷標準[3],簽署知情同意書者;年齡<50 歲;排除其他嚴重疾病(包括神經、精神、消化、循環)患者。 所有患者根據BMI 不同分為消瘦組 (BMI<18.5 kg/m2)44 例、 正常組 (BMI=18.5~23 kg/m2)50 例及超重組 (BMI≥23 kg/m2)48例。 消瘦組男性25 例, 女性19 例, 年齡11~48(40.1±2.4)歲,病程(6.6±5.4)年;正常組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年齡13~50(40.5±2.3)歲,病程(6.8±5.3)年; 超重組男性26 例, 女性22 例, 年齡12~49(40.3±2.3)歲,病程(6.7±5.3)年。3 組在年齡、性別及病程等方面特征大體一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糖皮質激素治療,經口吸入布地奈德氣霧劑(魯南貝特制藥),早晚各吸入1 次,200 μg/次,10 d 為1 個療程。
1.3 檢測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3 個月,采用PET 型肺功能儀(北京麥邦)檢測患者肺功能,包括:第1 秒用力呼氣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FEV1/ FVC。
1.4 哮喘控制判斷標準[4](1)每周日間基本無哮喘癥狀或哮喘發作不超過兩次;(2) 哮喘不影響日常活動;(3)夜間不會因哮喘憋醒;(4)每周應用短效β2 受體激動劑的次數≤2 次;(5)肺功能值正常;(6)未出現惡化癥狀。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兩兩比較采用LSD-t 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3 組肺功能比較 3 組治療前FEV1和FEV1/FVC 較大體一致;各組治療后1、3 個月與治療前比較,FEV1和FEV1/FVC 均有改善(P < 0.05);治療后2 w 和1 個月,正常組FEV1顯著優于超重組;治療3 個月時, 消瘦組和正常組FEV1/ FVC 均顯著優于超重組(P <0.05),見表1。
2.2 3 組哮喘控制率比較 在各時段, 正常組的控制率均最高,其次為消瘦組,超重組控制率最低,且正常組各時段的控制率均顯著高于超重組 (P <0.05),正常組與消瘦組比較,差異不明顯(P >0.05),見表2。

表1 3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

表2 3組治療不同時間控制率比較[n(%)]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氣道阻塞、氣道高反應性和氣道炎癥是其主要特征。 支氣管哮喘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特征, 遺傳傾向高,加之目前工業化發展導致大氣污染嚴重,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5]。 哮喘的發病機理較為復雜,是機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一個過程。 目前研究認為[6],過敏性疾病造成Th 淋巴群失衡,使Th1 抑制、Th2 增加,而支氣管哮喘的氣道炎癥主要表征為Th 淋巴群的失調。 Th1 淋巴細胞主要產生IFN-γ 和IL-2,影響細胞防御和感染免疫應答; 而Th2 淋巴細胞主要產生IL-4、IL-5、IL-8、IL-16 等細胞因子, 介導過敏性炎癥反應。 氣道炎癥是哮喘患者共同的病理特征,而嗜酸粒細胞炎癥是哮喘的主要特征之一,此外,仍有諸多細胞在氣道炎癥中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BMI 和哮喘的相關性是臨床研究熱點問題,且多數實驗室、動物研究認為,超重及肥胖是哮喘發生率增加的危險因素之一[7-8]。 本研究納入142例哮喘患者,根據不同BMI 分為消瘦組、正常組及超重(肥胖)組。 通過監測患者糖皮質激素治療前后肺功能發現,3 組治療前FEV1和FEV1/ FVC 情況比較大體一致,治療后2 w 和1 個月,正常組FEV1情況顯著優于超重組;治療3 個月時,消瘦組和正常組FEV1/FVC 情況均顯著優于超重組 (P <0.05),提示超重患者的肺功能較差,與國內相關研究結果一致[9]。 超重及肥胖者脂肪含量大,過多的脂肪沉積在膈肌、胸壁及腹腔內,使肺部及胸廓的順應性降低,發生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及調節障礙[10]。此外,還有研究表明,肥胖能夠改變肺容量、氣道半徑,從而影響呼吸系統的機械行為[11]。甚至有學者認為,脂肪組織調節的細胞因子可能通過性激素對氣道反應性產生影響,從而影響哮喘,肥胖可能是支氣管高反應性的調節因素之一[12]。
糖皮質激素是哮喘患者常用的治療藥物,是哮喘的一線治療用藥, 能夠改善哮喘患者臨床癥狀,改善預后,以防肺功能進一步惡化。 本研究患者均經口吸入布地奈德氣霧劑治療, 結果發現,BMI 正常組在各個時段的控制率均最高, 其次為消瘦組,超重組控制率最低,且正常組各個時段的控制率均顯著高于超重組(P <0.05),提示BMI 正常組患者對糖皮質激素反應性最好,而超重及肥胖者對糖皮質激素反應性最低。 超重及肥胖患者肺功能障礙嚴重,小氣道可能反復發生炎癥,影響對糖皮質激素治療敏感性。 超重及肥胖患者體內蓄積大量脂肪組織,免疫功能異常可能導致全身炎性反應,對糖皮質激素治療敏感性下降。 此外,超重及肥胖增加炎性細胞因子,也可能降低對糖皮質激素的敏感性。
綜上所述,超重及肥胖哮喘患者對糖皮質激素治療反應性相對體重指數正常患者低。
[1] 全國兒科哮喘協作組,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第三次中國城市兒童哮喘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兒科雜志,2013,51(10):729-735.
[2] 馮曉凱,林江濤,蘇楠, 等.我國14 歲以上人群支氣管哮喘患病危險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4,94(16):1209-1214.
[3]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和管理方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8,31(3):177-185.
[4]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 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中國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層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3,36(5):331-336.
[5] 蘇楠,林江濤,劉國梁, 等.我國8 省市支氣管哮喘患者控制水平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內科雜志,2014,53(8):601-606.
[6] 王文雅,林江濤,蘇楠, 等.2010~2011 年北京地區14 歲以上人群支氣管哮喘患病率調查[J].中華醫學雜志,2013,93(18):1383-1387.
[7] 卞宏,王莉君,李慧婷, 等.瘦素對肥胖哮喘大鼠氣道平滑肌細胞干擾素調節因子1 表達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2,52(40):37-39,封2.
[8] 金韻,李新鳴,齊金萍, 等.SH2-Bβ 抗體治療肥胖哮喘模型小鼠肥胖和哮喘的機制研究[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4,43(6):508-511.
[9] 馬海軍.支氣管哮喘與肥胖的關系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12,9(16):50-51,53.
[10] 孫晶,黃美夢,劉洋, 等.肥胖和母乳喂養對兒童哮喘及哮喘樣癥狀影響的交互效應[J].國際兒科學雜志,2014(5):561-564.
[11] 陳一冰,曹璐,馬秀清, 等.哮喘患者體質量指數與氣道炎癥的相關性研究[J].解放軍醫學院學報,2014,35(5):436-438,441.
[12] 陳建輝,徐莉,鄭玉龍, 等.不同體型肥胖與哮喘患者肺功能、氣管和全身炎癥及病情控制的相關性[J]. 中華臨床營養雜志,2014,22(4):20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