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年華,崔建華,徒云芳,王宏運,陽盛洪
喀喇昆侖山是我國國防建設的重點地區,自然環境異常惡劣[1],2013 年7~10 月,某部在喀喇昆侖山執行野外訓練任務。 為了解部隊在此地野外駐訓的疾病發生規律,促進科學組訓, 本研究對官兵駐訓期間的疾病譜進行了調查,現分析報告如下。
1.1 調查對象 選擇2013 年7 ~10 月在喀喇昆侖山駐訓的某建制部隊,均為男性,年齡17~50(24±3.8)歲;均出生于平原, 進駐高原前體檢健康;16.2%的官兵有西藏阿里高原(平均海拔4300 m)1~3 個月短期執行任務史,其余均為初入高原。
1.2 駐訓地環境 駐訓點在海拔4000~5000 m 區域內展開,演習點海拔高度5100 m,為典型高寒山地地貌,空氣稀薄缺氧,植被罕見,干旱少雨,相對濕度為30%~50%;駐訓時7~9 月中旬為暖季, 平均氣溫3~10 ℃,9 月下旬~10 月為冷季,平均氣溫-(4~7)℃,晝夜溫差大,夜間最低氣溫低于-10 ℃;駐訓地氣流多變,風力大,平均風速4.5 m/s,午后最大風速可達25 m/s。
1.3 調查方法 進駐高原前,由衛生管理部門組織對保障軍醫集中培訓,統一診斷標準,下發《疾病登記本》和《保障日志》,并要求記錄官兵進駐高原途中、駐訓期間、返回平原途中的所有健康數據信息,包括門診、住院、巡診資料等。 駐訓結束后,數據匯總分析由本課題組負責。 疾病的分類標準參照《疾病診斷和手術操作名稱與代碼標準應用指南》分類標準(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0);訓練傷的診斷依據總后衛生部頒發的《軍事訓練傷診斷標準及防治原則》(WSB38-2001), 并按2013 年補充規定增加中暑、凍傷、急性高原病等特殊環境損傷納入監測報告范圍;高原病的診斷依據《職業性高原病診斷標準》(GBZ 92-2008)[2]。
1.4 統計學處理 由雙人錄入數據, 核查后采用SPSS 11.5 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同一患者同一疾病多次就診按1 例計算,同一患者不同疾病按疾病診斷數計算例數。
2.1 疾病發生情況 駐訓期間共發生疾病2994 例,按系統疾病排名依次是呼吸系統疾病1274 例(42.55%)、感覺器官疾病596 例 (19.91%)、 消化系統疾病564 例(18.84%)、皮膚和皮下組織疾病383 例(12.79%)、其他177 例(5.91%)。按疾病統計,前3 位依次是上呼吸道感染1249 例(41.72%)、胃腸炎455 例(15.20%)、訓練傷321 例(10.72%),見表1。

表1 駐訓期間疾病構成比
2.2 訓練傷及急性高原反應發生情況 321 例訓練傷患者中,以軟組織損傷257 例(80.06%)和特殊環境訓練損傷53 例(16.51%)為主;特殊環境損傷中,高原肺水腫15 例,凍傷36 例,中暑2 例,無高原腦水腫發生。 整個駐訓期間, 部隊急性高原反應發生率為26.55%, 其中輕度(92.97%)、中度(5.63%)、重度(1.40%)。
以往資料顯示, 未習服人群在進駐海拔4000 m 以上地域時,急性高原病的發病率為60%~90%,有部隊在進駐喀喇昆侖山海拔5010 m 某地時,急性高原病的發生率高達74%[3-4]。 本次為期4 個月的駐訓,部隊急性高原病的發生率在30%以下,低于歷史水平,發生的15 例高原肺水腫也全部在高原現場治愈。 分析原因,一是周密謀劃。 在進駐高原前,部隊派出人員進行現場勘察,邀請高原軍事醫學專家進行健康教育, 并指導制定高原病全程防治方案。 二是衛勤保障有力。 成立了由軍政副職任組長的衛勤領導小組,區分機動途中、初期習服、適應性訓練、演習等不同任務合理配置衛勤力量,體系醫院也派出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對官兵全面體檢、定期巡診,還在演習期間派出20 人的醫療分隊全程保障。三是衛生防護到位。組織對醫務人員和衛生員培訓,要求官兵在進駐高原前2~3 d 服用紅景天膠囊等預防藥品, 按照每輛運輸車1 個鋼化氧氣瓶、每個駕駛員1 個氧氣袋的標準確保氧氣供應。 部隊適應性訓練期間,還開設氧吧用于緩解高原重體力作業后的疲勞。
調查結果顯示,呼吸系統疾病占到42.55%,發病人次最多,與以往高原駐訓情況一致[5-6],這與喀喇昆侖山高寒氣候特點密不可分。喀喇昆侖山野外駐訓,晝夜溫差大,一天內也經常"四季分明",極易在訓練出汗后受涼誘發上呼吸道感染。 加之午后有大風天氣,帳篷長時間處于密閉狀態,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五官科疾病中以牙周病、口腔潰瘍發病率較高, 其原因多與不良衛生習慣和飲食結構有關。 駐訓部隊生活用水主要來源于河流水和雪融水,水質硬度高,又因大規模人群活動的影響,水源易受污染,可引起牙結石和口腔感染。 駐訓地遠離國道, 蔬菜供應困難, 飲食中缺乏B 族維生素, 是誘發口腔潰瘍的重要因素。 調查還發現,官兵對配發的多維元素片使用率不高,部分戰士反映服用后可引起遺精。 高原輻射強烈,紫外線強度比平原增加1.47~2.5 倍[7],可引起視網膜損傷,嚴重時可導致雪盲和白內障。 本次調查結膜炎有91 例,以畏光、流淚、疼痛為主,室內休息、對癥治療后3~5 d 治愈。為預防紫外線損傷,長時間野外作業應佩戴有色眼鏡防護。扁桃體炎在平原部隊駐訓中偶見報道,本次調查有84 例發生,其中67 例為化膿性扁桃體炎,病程持續時間長,與長期野外駐訓,機體免疫功能異常,免疫調節機制失常有關,應引起關注[8]。
調查資料還顯示, 消化系統疾病發生564 例(18.84%),以胃腸炎(455 例)為主,還發生消化道出血1例。大量研究證實,低氧血癥可引起神經、體液和內分泌調節功能紊亂,胃腸黏膜因缺氧發生病理生理學改變,還可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和免疫功能改變,增加了胃腸道功能紊亂、炎癥和感染的危險,這可能是高原駐訓官兵胃腸炎發生的主要原因[9]。另一方面,部分后勤人員對高原炊具使用方法不當,夾生飯現象時有發生,部隊晚餐時常有揚沙天氣,官兵進食過快,同時因高原反應出現的惡心、嘔吐、腹痛、腹脹、食欲減退等,均可引起消化系統疾病。
大腦中樞神經運動系統對低氧非常敏感,以往的研究也證實,急、慢性缺氧可導致人的腦功能發生障礙,表現為注意力渙散和協調能力下降[10-11]。 本次駐訓發生257 例軟組織損傷,以擦傷最為多見,直接原因多為戰術訓練、裝備拆卸組合、挖掘戰壕所致,但實際上與低氧致腦體功效下降密不可分。 此次駐訓時間由7 月份開始持續到10 月下旬, 從高原暖季持續到冷季, 出現了2 例中暑和36 例凍傷,提示高原環境下訓練保障工作要更加有針對性。 筆者在實際經歷中也感受到, 午間帳篷和裝甲車內溫度可達35 ℃以上,而夜間溫度可降至0 ℃以下,白天長時間野外駐訓可引起中暑,晚間站哨或夜訓時則易發生凍傷。
根據調查結果,針對喀喇昆侖山高原駐訓衛生防護提出幾點建議:(1)有針對性地制定各種預案,包括高原病就地搶救、傷病員緊急后送、衛生防疫等。 (2)高度重視行軍途中和訓練初期的衛生學防護,做到"急中有緩"、訓練時間"先短后長"。(3)注重防寒保暖,根據進駐高原的季節和氣溫,穿戴和攜行個人軍需被裝物資及相應的皮膚保護用品。(4)配備口腔科、皮膚科、眼科等專科人員,做好高原常見疾病的防護。 (5)訓練后期要組織好文體娛樂活動的開展,緩解長時間高原駐訓引發的心理應激問題。
[1] 王引虎,崔建華,陽盛洪,等. 我軍高原軍事醫學發展現狀與思考[J].西南國防醫藥,2010,20(5):535.
[2] 朱桐春,吳天一,趙金恒,等. GBZ 92-2008. 職業性高原病診斷標準[S].
[3] 中華醫學會第三次全國高原醫學學術討論會. 我國高原病命名、分型及診斷標準[J]. 高原醫學雜志,1996,6(1):2-4.
[4] 馮光卉. 青藏高原自然環境與高原病[J]. 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3): 83.
[5] 張西洲,陳占詩.人到高原[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1996:93.
[6] 張林,殷旭東,盧林,等.某部夏季高海拔高原野外駐訓期間疾病譜調查[J].西南國防醫藥,2014,24(1):82-84.
[7] 劉軍桂,孟建明,張文全,等.駐高原高寒地區某部疾病譜特點分析[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2,24(3):47-49.
[8] 劉容,郭從濤. 高原環境對駐訓官兵急性結膜炎發病影響的觀察[J].人民軍醫,2012,55(6):488-489.
[9] 張西洲,王引虎.高山生理與病理[M].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34.
[10] Kleessen B, Schroedl W, Stueck M, et al. Microbial and immunological responses relative to high-altitude exposure in mountaineers[J]. Med Sci Spores Exerc, 2005,37(8):1313-1318.
[11] 馬勇,張西洲,肖東,等.高原急慢性缺氧對人肢體運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0,9(6):44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