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醫德教育有效性問題一直來是醫學界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就醫德教育中在教育理念、目標、方法等方面存在的缺失進行了深層次的分析,并從調整價值取向、培養自我道德能力和實現“校內校外一體”醫德教育探討了實現醫德教育有效性的途徑。
關鍵詞:醫德教育;有效性缺失;原因;途徑
醫德教育是醫療衛生行業和醫學院校,依據醫德的原則和規范,對醫務人員和醫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教育,同時在醫療衛生服務的實踐中施加優良醫德醫風的影響,使醫德的基本原則和規范轉化為醫務人員和醫學生內在的醫德信念、醫德品質和醫德行為。本文的醫德教育是指對醫學院校所實施的教育活動。目前,在醫學院校中的醫德教育有效性缺失已得到高度重視,它是指實施醫德教育者依據醫德的原則和規范所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而出現了與預期效果不一致、失衡的狀態。
1 醫德教育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
1.1教育理念和價值取向:功利與道德的矛盾
功利即利益和功效,其廣義指眼前和長遠的種種功勛和事業所帶來的利益,其狹義指眼前的物質上的功效和利益。道德和功利二者并不矛盾,道德始終離不開功利,功利問題是道德理論和實踐必須回答的重要問題。醫德范疇的功利是指醫務人員在履行道德義務時所涉及的功勞和利益,。社會主義醫德提倡醫務人員應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但并不否定其必要的、合理的功利。長期以來,受醫學人道主義傳統影響,醫學院校一直把人道主義作為醫德教育的宗旨,基本上排斥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念。醫學生一方面接受著人道主義教育,一方面受社會影響價值取向趨功利化,從而導致醫學生會出現價值觀錯亂的心理狀態,以至于對醫德教育產生反方向的效果。
1.2醫德教育目標:重理論理解輕實踐認知
醫德教育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過程。理論是實踐的指南,沒有醫德理論指導的醫德實踐是盲目的,不能適應社會和醫學科學發展的需要。因此,醫德教育不能用空洞的理論說教而要結合社會實踐進行教育。長期以來,醫德教育的目標設計過于單一化、理想化和統一化,僅僅是把它作為一門公共政治課,并沒有考慮醫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個體要求,在醫德教育中共性多,個性教育少,缺乏層次性。有些醫學院校缺少將醫德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使得這些規勸顯得單調、空洞而缺乏感染力,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1.3教育過程和方法:知情分離與知行斷裂
醫德情感是醫務人員對醫療衛生事業及病人所產生的愛恨、喜惡態度以及履行其醫德要求的內心體驗。醫德情感的形成,需要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的作用。內因是醫務人員個體自身的情感體驗,外因是醫德教育的激發作用。醫德情感的醫德品質的重要因素,它一旦形成,就對醫德行為起到比較持久而強有力的作用。但醫學院校在醫德教育中,忽視了對醫學生進行崇高人生價值追求的教育,忽視了道德選擇能力的培養,忽視德育過程知-情-意-行的轉化。在醫德教育中,教師較少考慮學生個體德性發展的差異性和心理發展的規律,過多的向學生單方灌輸,造成醫德教育與學生人格塑造的分離狀態,使得一些學生雖在道德上認識超前,而行為滯后,知行斷裂分離。
2 醫德教育有效性實現的途徑
2.1調整價值導向,回歸現實生活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屬于社會上層建筑,是一種意識形態,受經濟基礎制約。經濟基礎不同,人們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標準也就不同,經濟基礎一旦發生變化,人們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標準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醫德作為指導醫務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規范必須隨著社會條件的變化而加以調整。醫德教育既要考慮我國傳統文化背景中的優秀醫德思想, 又要考慮西方醫德規范、價值觀念對我們的滲透;既要考慮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核心要求,也要考慮當前市場經濟體制帶來的拜金主義對人們價值觀的沖擊。歸根到底,醫德教育要回歸于現實社會,立足于人的實踐性,使醫學生正確處理道義與功利的關系,在現實教育中加深對醫德的認識與理解,并轉化為良好的醫德行為習慣。
2.2適應心理規律,培養自我道德能力
當代醫學生是醫德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醫德教育應該根據醫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求,遵循心理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參與其中,由被動的接受轉變為主動的自我道德,以實現是知、情、意、信、行的有機統一,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醫德教育過程中,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注重從認識醫德規范的重要性、學習醫療衛生行業模范人物來培養醫德情感和樹立醫德信念、在實踐中形成良好的醫德行為等方面來提高醫學生的自我道德能力。既要注重理論的教育,又要在實踐中強化醫學生的醫德情感的培養,鼓勵醫學生參加醫學實踐,比如深入醫院為患者提供一些自我保健知識和陪護服務,或到社區參加義務服務工作,通過參加實踐活動,讓醫學生認知自己未來從事職業的神圣和使命之重大,從而到達對醫德認識的升華,形成堅定的醫德意志。
2.3實現“校內校外一體”醫德教育,優化教育環境
2.3.1對在校醫學生的醫德教育
在校學生可塑性強,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視對醫學生的醫德修養的培養,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其次要完善醫德教育的課堂體系,針對不同年紀分講不同內容,比如針對低年級學生采取案例分析、電影輔導、角色扮演等不同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性,開展醫德理論的系統講授。對于高年級的學生重于醫療實踐中的具體醫德案例、醫患溝通技巧等內容,使醫學生準確認識醫德和自我定位,把自覺醫德意識應用到臨床實踐。
參考文獻:
[1] 李寒梅,孫家明.論醫學院校醫德教育體系有效性缺失與對策[J] .岳 陽 職 業 技 術 學 院 學 報.2012 年 5 月
[2]楊曉梅,哈斯也提·艾力. 關于建構醫學院醫德教育新模式的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10(1):156.
作者簡介:方小英(1981-),女,河南護理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