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性的形象是社會和文明的社會意識的集中反映,也是社會和文明發達程度的外在表現之一。本文既對我國古代女性“形象美”的評價標準的成因進行了分析,闡述社會意識對美的評價的影響,也對我國古代女性典型形象的形成的內在因素進行了分析,并探討其與我國古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密切聯系。進一步通過對妲己和崔鶯鶯、杜十娘等文學形象進行分析,探討女性形象與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關聯。研究發現,我國女性形象的樹立與當時的女性社會地位有著密切關聯。而女性形象的改變則集中反映了社會結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的思想意識的改變。
關鍵詞:古代女性形象;形象分析;形象與文化
引言
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中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養也會隨著發生巨大的變化。單是比較上世紀90年代和現代人的邏輯思維方式、社會文化趨向、道德評價標準,都會發現兩者之間的差異是十分巨大。在90年代的青少年所注意的道德責任感、國家創造感、歷史使命感等精神,在當代社會中已經不再是青少年所關注的了。當代的青少年更多地注重的是自我的體驗與個性的展示。時代的變化造成人的精神的變化,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對典型社會個體的形象描述。反之通過對當代社會樹立的典型形象可以反推當時的社會的精神與價值觀念。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由于我國很早就有了文字和書籍,因此大量的文化資料就流傳了下來,為研究者研究古代社會的社會文化、人文精神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料。通過對古代文獻資料的解讀與分析,可以真實了解古代人的精神面貌,審美觀點,價值觀點等。在這些歷史文化資料中包含著大量豐富的人物形象。而在這些人物形象中女性的形象則反映了古人對女性的社會地位、家庭地位、社會價值等觀點和想法。因此,文化研究者對女性形象的研究對了解古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念并籍此了解古代文化的變化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意義
1、女性的形象與文化相關
1.1古代女性的形象與古代美學關系
我國女性的形象一直是社會的美學評價的綜合反映。美學評價的觀念一直是一個社會的文化和經濟的綜合反映,對女性美的評價不單單包含了純粹的美學觀點,更是從宗法制度、社會制度和文化制度等方面闡述社會對女性的需求與要求。從對我國古代文學中對女性形象進行解讀中更是直接體現了這一點。在我國的古代文學中,所有關于女性形象的描述全部都是從男性的角度出發進行書寫,幾乎沒有女性的文學作者,也就沒有從第一人稱角度訴說女性對于美是如何理解的。這就反映了在古代社會中,女性是依照男性對美學的定義表現自己,即,在古代文學中古代女性的形象是按照古代男性的美學觀點設計出來。
2.1 古代女性的形象與古代價值觀念的關系
在我國古代社會中提倡的“男耕女織”的生活方式,或“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都反映了古人對女性的要求。這些要求在女性形象上的反映就是古代女子形象以“弱”為美。一個典型的例子就如楚莊王喜歡細腰的美女,于是楚王的宮女以細腰為美,為達到細腰甚至絕食到被餓死。并且這種風氣一直從春秋時期持續到唐朝才結束并在唐朝后進一步興起。對古代女子的美學形象進行分析,首先,在古代生產生活中,力量占有非常重要的社會生產地位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同時力量也是維護自身社會地位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為維護男性的社會地位和社會特權,對女子的形象要求以“弱”為美,以此將女性限制在從屬于男性的弱勢地位。在唐朝,女子的形象不再以“弱”為美,這是因為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力量作為一項生產資料的地位是逐漸降低,這就造成力量對社會地位的影響也在不斷地下降。從唐朝開始的資料中強調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既是誤導女性的成長也是為了維護男性社會地位。從這個變化可以看出,在我國唐朝之后,社會生產已經達到一定的先進程度,科技占有的地位日益突出,人們開始按照個人的才華來確立社會地位。
2、典型古代女性形象的分析
2.1 我國古代婦女形象妲己的形象分析
“妲己”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婦女形象中非常典型的一個形象。她先后出現于大量的文化資料中,包括《列女傳》、《尚書·牧誓》、《竹書紀年》等,其中以《封神演義》中描繪的形象最廣為人知。在這些文化資料所塑造的形象中,對妲己的描繪有一個共性就是都是強調其“惡毒”的形象。那么為什么妲己會有如此的形象,古人為什么對其又如此的厭惡呢?通過《史記·殷本紀》中的描述給出的描述可以做為一個參考。在《史記》的記載中,妲己對朝廷的行政進行干預,使紂王按照其話語行事,殘害忠良導致武王伐紂[1]。
妲己的形象反映了在古代社會中,父權制下女性的悲慘命運。婦女只是男性的附屬品,婦女任何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思想的行為都會被視為“惡毒”,婦女只能被動地接受男性給予其的地位,無法與男性處于平等的地位。從此看來,妲己的形象是封建傳統道德對婦女的壓迫,也是封建傳統思想反動和滅絕人性的表現。
2.2 《西廂記》和《牡丹亭》中婦女形象的分析
《西廂記》中描繪的崔鶯鶯是我國元代的婦女形象,《牡丹亭》中描繪的杜十娘則是明朝后期的婦女形象。這兩個婦女形象雖然分屬于不同的朝代,但是卻有著十分鮮明的共性。在書中她們都是敢愛敢恨,永于表達自己思想并追求自己的理想的人。她們的形象與以往的古代婦女形象截然不同,這些形象差異的背后反映的是婦女在古代社會地位中的變化。這些變化與我國古代的經濟社會變化密切相關。在元代和明朝正是我國封建社會逐漸解體,資本主義在緩慢產生的時期。在該時期內,原本的封建思想對人的束縛在逐漸地被打破,新的思想在逐漸確立。正是社會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思考的方式、角度以及內容發生了巨大變化,婦女形象才會受之影響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從而體現了物資生產的發展對整個社會意識和社會氛圍的影響以及對原有的社會秩序的打破。
參考文獻
[1] 劉潔. 浮出歷史地表-妲己形象試說[J]. 歷史教學. 2010(18): 30-33.
作者簡介:程詩博,女,,遼寧沈陽,1990年10月29日,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對外漢語專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