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教的禪宗,自菩提達摩東傳以來,于六祖慧能始盛,中晚唐后成為漢傳佛教的主要代表之一。其“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核心思想對后世的修學理論產生了重大影響。而其空靈灑脫、不拘一格、平淡樸實、清涼智慧的宗風也深深影響了后世的文學創作。禪宗的傳入不僅為文學詞匯增添了新的內容也創造出獨特的文體,并在思想內容和審美趣味上為中國文學注入了新鮮活力。
關鍵詞:禪宗;思想;影響;中國文學;審美趣味
一、 禪宗及其思想
(一) 簡述禪宗
禪宗禪法由菩提達摩東傳,而禪宗一名是在中國創立的。禪宗是中國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因主張修習禪定而得名。“禪”是梵語“禪那”的簡稱,漢譯為“靜慮”,通過收攝心念,平息妄念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禪宗在世界上大致分為“大乘禪”與“小乘禪”,兩者修習目的不同。中國的禪宗,是“大乘禪”。“大乘禪”是以藝術化的生活為目的。
(二) 禪宗的主要思想
1、 自力修持——獨立灑脫,不拘一格
佛教宗派之中的修持方法,大致分為主要靠自力與主要靠他力。而禪宗修行主張以“自力”為主。而“自耕自種,自食其力”更是禪僧所倡導的修行與生活方式,所以禪宗高僧大德,自古以來在行住坐臥之間都流露出自信自尊又灑脫不拘的氣派。
2、 即心即佛,是心作佛——內觀自省,坦蕩磊落
禪宗強調佛圓凈土在自己心中,不必向外尋求,而人與佛在本質上無有差別,佛是覺悟人,人是未來佛。“佛”在自己心中,向內反觀自省即見未來面目。這不僅蘊含著慈悲平等的基本佛教思想,也把修禪者的人格修養推到一個新高度。
3、 萬法皆空,空有不二——出世入世渾一體
禪宗參學目的之一,旨在徹悟“萬法皆空”之理。此處的“空”,絕非一般人所理解之虛空,而是從因緣的角度看萬事萬物的生滅變化,發現一切都不實在,都在無常變動,緣聚則成,緣散則滅。這種無常謂之空。《維摩詰經》充分闡釋了“空”與“有”的關系,兩者并不對立,所以也論述了出世與入世的統一問題。
4、 漸修與頓悟——持之以恒與單刀直入
漸修,以神秀為代表,強調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修持,登堂入室而開悟。頓悟,以慧能為代表,強調直入本心,立地成佛。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修證方式,在禪宗里被大量提及,也是后世做學問所通常采用的兩種探究方法。
二、禪宗對文體的影響
(一)禪宗語錄的創立
禪宗語錄指記錄禪宗六祖以后歷代禪師法語的書籍,大都為禪師口語,由親隨左右的入門弟子筆錄編輯而成。禪宗獨有的“機鋒轉語”經清新活潑片、言簡意賅的文字記錄下來,深入淺出、啟迪智慧,使人豁然開朗,促人明心見悟。
(三) 開悟偈的流傳
偈語,佛經中的唱詞,每句三字到七字乃至多字,常以四句為一偈。禪師在開悟后,通常會留下一兩首開悟偈,以作紀念。如宋代禪師摔跤開悟,寫下了“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又如六祖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三、 禪宗詞匯對文學詞匯的補充
“心心相印”一詞,出至禪宗經典“六祖壇經”,原指師徒之間傳法,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現指彼此的心意不用說出就可以相互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羚羊掛角”,禪宗語。出至《景德傳燈錄》 比喻不涉理路不落言荃的妙語,也形容言有盡而意無窮昂的空靈玄遠的意境。而“鸚鵡學舌“也是出至《景德傳燈錄》,記載曰,有行者問:“有人問佛大佛,問法答法,喚作一字法門,不知是否?”,師曰:“如鸚鵡學人語話,自語不得,由無智慧故。”禪宗強調直指人心的“頓悟”,反對在語言文字上拾人余唾。
四、 禪宗思想對文學內容的影響
(一) 禪宗對文學理論的影響
古人認為“學詩如參禪”,其中暗示了禪宗的“漸修”與“頓悟”的思想。大量閱讀,積累詞匯;琢磨韻律,反復刪改,持之以恒是為“漸修”;而積累到一定程度,靈光乍現,神來之筆是為“頓悟”。所謂“知識的學習可以如登臺階拾級而上,而智慧的開展則必須如金剛寶劍裂開絲帛,是應聲而開”。
(二) 禪宗對文學思潮的影響
唐宋時期著名詩人詞人王維、蘇軾皆喜修佛法。談禪論道。王維其詩空靈悠遠自然清新無拘無束詩中有禪,對細節的描摹細致入微動人肺腑,被稱為詩佛。而蘇軾一生數度沉浮,卻能看淡得失,于被貶后寫出“竹杖芒鞋輕勝馬,一川煙雨任平生”的豪放又不淡然之語,足見其充分接受了禪宗里倡導以入世為出世,以出世為入世的觀點,充滿通透的智慧。
而魏晉時期的玄學,宋明時期的理學,皆受到禪的影響,發展而來。
五、 禪宗對文學審美趣味的影響
(一) 空靈灑脫、崇尚自然的樸素美
禪宗講不加修飾,直視未來面目,這帶動了文學樸素平實的審美傾向,而禪學里所講的“空性”又鍛造出詩文詞賦中空靈灑脫的意境美。古如王維,今如林清玄,其詩風文風無不深受禪宗文化影響。
(二) 虛靜清幽,寧靜淡泊的意蘊美
“靜”是禪學永恒的主題。參話頭,打坐無一不是為了讓人回歸到靜的狀態。在靜止中才能生發內心智慧,故后世受禪學影響的文學作品無一不貫穿一股“靜”氣。如唐代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中“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聲。”便給人留下悠遠的靜意。
(三)“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境界美
清代文學家王國維提出:“詩人之于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觀之;出乎其外,故能寫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他強調文人做詩人,應當能出能入,既有生氣又有高致。這是寫詩著文的境界之美。
禪宗對中國文學的影響,通過上面幾點論述,可窺一隅。佛教自傳入中國兩千多年間,在潛移默化中染上濃重的中國特色,而禪宗思想對中國文人的影響尤其深遠,不僅在詞匯上大大豐富了文學,也從思想內容上深刻影響了創作,形成獨特的帶有禪意和佛教意味的文學作品。
作者簡介:杜雙雙(1993—),女,漢族,四川省南充市人,漢語言文學本科在讀,單位:四川文理學院,研究方向:佛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