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松
有多少“另存為”被你打開
●楊雪松
許久沒有整理書柜了,今日找東西看到幾本久未翻閱的剪貼本,輕輕撣掉上面的浮塵,憶起幾年前從事政治工作伊始,每天閱讀軍報和各軍區(qū)軍兵種報紙,細心裁剪下認為精品的文章,將它們分門別類粘貼。當時覺得都是有用的東西,以后可能用得到。我還是全軍政工網(wǎng)“建言獻策”和“宣傳簡報”欄目的忠實讀者,每每閱讀到“精華”和“A級”稿中的精彩佳作,無比亢奮,手指毫不猶豫地頻頻點擊右鍵“另存為”。而一旦確知它已安全著陸于我電腦中的某個位置,彼此間的“蜜月期”即隨之結束,似乎把一切“據(jù)為己有”才是初衷。
就像少年時期經(jīng)歷過的“書非借不能讀也”,每當看到別的小朋友在讀《兒童文學》《少年文藝》或其他小人書時,我的心就會特別癢癢,可父母一旦買回卻又束之高閣。這情景,于生活在信息時代的我們都不陌生。誰的硬盤里沒有儲存幾個、十幾個甚至幾十個G的,自認將來可能有用但卻從未再次打開的文件夾呢?這就是現(xiàn)代人的通病——錯把擁有信息等同于獲取知識,又錯把獲取知識等同于增長智慧。
隨著社會進入人手一機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在不知不覺中加入了“低頭族”。他們在路上行走的時候低頭看手機,朋友聚會時低頭看手機,甚至在如廁時也不忘拿起手機,“有問題、找百度”儼然成為大多數(shù)人的求解方式,它正在一點一滴地侵蝕著我們對閱讀的耐心、對事實判斷的邏輯思考。很多時候,我們甘愿被最新鮮的新聞、最流行的段子、最隱晦的笑話填充;我們習慣于迅速得出結論,習慣于尋找宣泄的渠道,習慣于和大多數(shù)共舞……我們努力保持和時代同行,其實早已把自我像影子一樣留在了身后。這樣的“學習焦慮癥”患者屢見不鮮,我自己就是。
讀書使人明智、使人明理,讀書讓軍人“腹有詩書氣自華”。若想讓“能文善武”成為新一代革命軍人的新名片,就要捧起手中書,打開那些“待讀”“待下載”“待完成”,把剪貼過的文章、下載過的東西計入時間表重溫,剛開始可能很艱難,堅持下去成為習慣就好。
【作者系96275部隊政治處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