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福成
一場軍民融合盛宴
——“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成果展”巡禮
■ 曹福成
7月16日至25日,“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成果展”在國家農展館舉辦。這是國防科技工業領域首次舉辦軍民融合主題展覽,也是全部軍工集團公司首次以集團整體形象對外展示,旨在彰顯軍工高科技引領帶動國家科技創新、助力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為期十天的“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成果展”,亮相各大軍工集團“全家?!?,一場中國軍民融合盛宴為國防科技工業“軍轉民”接力賽接風洗塵,為推進軍民深度融合加油鼓勁。

7月的北京天氣炎熱,然而有件大事要事比炎熱天氣在人們心目中更迅速升溫,16日至25日,一場由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主辦,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協辦,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新聞宣傳中心、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承辦的“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成果展”在國家農展館舉辦。
這是國防科技工業領域首次舉辦軍民融合主題展覽,也是全體軍工集團公司首次以集團整體形象對外展示,旨在彰顯軍工高科技引領帶動國家科技創新、助力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參展項目涵蓋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航空、民用船舶及海洋工程等多個產業,突出了各軍工行業的特色優勢。這是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的首次軍民融合展,也是軍工集團公司首次以集團整體形象對外展示?!叭A龍一號”、高分二號衛星、新舟60系列飛機近千項具有代表性的軍轉民重大成果和產品在本屆展會集中亮相,讓參展觀眾大飽眼福。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許達哲在出席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成果展開幕式暨軍民融合發展論壇致辭時強調,國防科技工業是天然的軍民融合載體,是軍民融合最重要的領域,全行業軍民融合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面對新形勢,國防科技工業必須著眼國家安全與發展的長遠和全局利益,堅持寓軍于民的正確方向,根植國家科技和工業基礎,融入國家“大安全、大防務”體系之中,融入國民經濟體系之中。國防科技工業要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不斷擴大軍工開放,充分利用優質社會資源;加強軍民資源共享,推進軍工高技術向民用領域轉移,鼓勵軍工采用先進適用的民用技術;積極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互相網+”行動計劃,大力發展核能、航天、航空等典型軍民結合產業;著力推動軍地合作,促進軍工經濟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服務國民經濟,發揮軍工輻射帶動作用,在區域、地方落地一批軍民融合重大的發展項目。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副局長徐占斌在開幕式主題報告中指出,經過幾十年來的努力與實踐,國防科技工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在支撐武器裝備升級換代的同時,對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據統計,2008年至2014年,國防科技工業增加值逐年增長,經濟效益穩步提升,增加值增速高于國民經濟年均增速約6個百分點。2014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速為8.3%,同期國防科技工業增加值增速達13.9%。2015年,國防科技工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一季度工業增加值增長高達15.5%,遠高于國家工業6.4%的增長速度。在當前傳統經濟增長點乏力的情況下,國防科技工業的穩步快速發展,為國民經濟“穩增長、調結構”作出了積極貢獻。
開幕式上,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周武勝理事長宣讀了頒獎決定,由《國防科技工業》雜志和《中國軍轉民》雜志首次聯合評選的國防科技工業領域“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產業先鋒獎”和“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技術創新獎”結果揭曉:衛星運營服務及衛星綜合應用平臺、航天粉煤加壓氣化裝置、基于密碼安全算法的防偽稅控系統、新舟60系列飛機、集成內嵌式TFTLCD產品、“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大型液化天然氣系列船、民爆器材及爆破一體化工程平臺、長安逸動CS35發動機平臺、牧羊人-2000型空管自動化系統等10項成果分別獲得技術創新大獎;中國先進壓水堆核電機組“華龍一號”、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高分二號對地觀測衛星、3000馬力大功率液力變速器、AC312直升機、"蛟龍"號載人潛水器、3.6萬噸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成套裝備、“魂芯一號”高性能通用數字信號處理器、核心基礎芯片自主可控FPGA科學試驗用離心機等10項成果分別獲產業先鋒大獎。
在人們心目中既神秘又與生活距離遙遠的軍工技術達到了怎樣的水平?中國國防科技軍民融合又是個什么狀況?相信大多數國人是模糊的。不過,這次為期10天的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成果展,改變了人們的認識。在2萬平米的展區中,中國軍工集團集體亮相,華龍一號、高分二號衛星、新舟60系列飛機、“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長安汽車發動機平臺、牧羊人-2000型空管自動化系統等創新技術和品牌產品悉數“登場”。展覽以實物、模型為主,配合圖片、文字、視頻,重點展示他們在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航空、民用船舶及海洋工程、反恐防暴、節能環保等多個產業中軍用轉民用的重大成果和產品,突出展現近年來軍工高科技引領、帶動國家科技創新、助力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讓觀眾零距離觀賞,民用飛機、無人機、特種車輛、大型裝備等實物展品則在室外展區向公眾展示。同時,民口單位、民營企業為國防科技工業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配套的先進技術和產品也同臺亮相,效果自然非同凡響。
在國防科技工業,核工業以其無可比擬的威懾力以及地位作用,位居國防科技工業之首,成為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的“老大”、共和國的長子。今年又時值中國核工業創建60周年。甲子歲月,六十年軍民融合發展史。在500多平米的展覽區域中,中核集團全景式展示了核工業60年來軍民融合取得的重要成果。中核集團以軍民融合?“核”協發展為主題,在500多平米的展覽區域中,觀眾既可以近距離接觸被總理寄予了重托的“華龍一號”,用途廣泛的快堆和小堆;可以了解世界第一深鉆是如何實現的,無廢水、無廢氣、無廢渣的綠色礦山是怎么建設的;還可以開著汽車漫游領略核電站美麗風光、拿著小小的儀器檢測輻射情況、看著郵包里的細菌瞬間被秒殺……又可以共擁“核”協發展、共議“核”創未來。
原子核,直徑只有一根頭發絲的一億分之一,卻蘊藏著驚人的能量。1955年,中央作出建立和發展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中國核工業揚帆起航。
從兩彈一艇研制成功、挺立起中國核脊梁,到鑄劍為犁、成為世界上在建核電規模最大的國家,觀眾在重溫中國核工業60年波瀾壯闊歷史中贏得自信。
“華龍一號”作為“新名片”伴隨軍民融合高端裝備走出去,華夏兒女日益在國際舞臺信步四方?!叭A龍一號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第三代百萬千瓦級核電技術。它標志著我國擁有核電自主創新的能力,為自主知識品牌的機組走出國門提供了有利支撐。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前景廣闊。”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孫勤對此充滿自信。

記者查閱資料獲悉,2015年4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核準建設“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示范機組。
“華龍一號”以177組燃料組件堆芯”和“三個實體隔離的安全系列”為主要技術特征,采用世界最高安全要求和最新技術標準,滿足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安全要求,滿足美國、歐洲三代技術標準,充分利用我國近30年來核電站設計、建設、運營所積累的寶貴經驗、技術和人才優勢;充分借鑒了包括AP1000、EPR在內的先進核電技術;充分考慮了福島核事故后國內外的經驗反饋,全面落實了核安全監管要求;充分依托業已成熟的我國核電裝備制造業體系和能力,采用經驗證的成熟技術,實現了集成創新。國家能源局批復同意“華龍一號”技術方案,建設國內示范工程,標志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國產核電技術獲得全面認可落地。
2015年5月7日,“華龍一號”示范工程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組正式開工建設。在海外,已與阿根廷政府簽署合作建設協議,并與埃及、沙特等國家簽訂諒解備忘錄。
李克強總理寄語中核人:“你們為我撐腰,我為‘華龍一號’揚名”,囑托中核人:“‘華龍一號’要干好!”我們相信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牽引下,“華龍一號”將成為“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代表作。
記者感言:中國核工業,是高科技戰略產業,反應堆研發是產業發展之魂。核工業自創建之初,就非常注重核反應堆研制工作,從“一堆一器”把中國帶入原子能時代,到“兩彈一星”研制成功,中國從此進入核大國的行列;從秦山一期電站實現中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到如今自主三代核電品牌“華龍一號”領航出海,實現中國核電“走出去”的騰飛。60年自主創新,中核集團公司先后建設研發了20余個反應堆。如此強壯的文化血脈,如此興旺的反應堆家族,讓每一個中華兒女倍感自豪。
在航天科技展廳記者流連忘返。北斗是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空間基礎設施之一,是全球第三個完善的衛星導航系統,成為全世界又一套全天候高精度天基時空基準,將提供更精準可靠的位置、授時、導航服務,豐富用戶體驗。記者在本次展會上看到,“北斗”系統功能已向高精度駕考、老人關愛、兒童安全定位等領域延伸,從行業應用拓展到大眾應用。

在本次展會前的3月30日,我國發射了第17顆北斗導航衛星。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紹,首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標志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由區域運行向全球拓展。目前,“北斗”系統已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基本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可為其提供基于“北斗”系統的跨境運輸、漁業管理、口岸清關、精細農業等多個領域的應用解決方案,服務周邊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記者獲悉今年我國還將發射3至4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持續穩步推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支撐。標志著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形成區域服務能力,可以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運行服務,在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水文監測、氣象預報、大地測量、智能駕考、救災減災、手機導航、車載導航等諸多領域,已產生廣泛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航天云網,成為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產業化孵化平臺
在中國航天科工展廳航天云網的觸摸屏前,記者好奇地點擊著航天云網頁面,對其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充滿興趣。航天云網是中國航天科工打造的以云制造服務為核心、以資源共享、能力協同為目標的“互聯網+智能制造”產業服務平臺,于6月15日正式上線,目前已吸引2萬2千余個企業用戶注冊參與。這些上線企業遍布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不僅包括作為龍頭企業原材料供應和產業配套的大量中小型企業,同時也有茅臺酒業、長城華冠汽車、老干媽食品、際華紡織、萬和電氣等全國500強知名企業和行業龍頭單位。
據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魏毅寅介紹,作為新一代智能制造技術及應用戰略性任務的重要載體,航天云網是航天科工貫徹落實中央軍民融合戰略部署,踐行國家“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積極行動。航天科工旨在將航天云網建設成為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產業化孵化平臺,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傳統企業改造的社會性平臺,促進軍民融合、能力協同共享的公共服務平臺。通過線上線下及時有效互動,努力打造工業互聯網時代制造業的“航母編隊”,積極營造以“企業有組織,資源無邊界”為根本特征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
7月18日,記者在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迄今航天云網點擊量已達13萬余次,吸引了2萬余家企業用戶。這些上線企業遍布湖北、廣東、江蘇、上海、浙江等制造業發達地區,覆蓋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集團公司協同共享制造平臺也已經在各單位落地生根、推廣應用。
打造信息安全的“金鐘罩”
如何保障我國信息系統安全?基于國產處理器和操作系統的計算機能否滿足日常辦公的需要?從2008年的微軟“黑屏”事件到2013年的“棱鏡門”事件,國人為此憂心忡忡。
在航天科工自主可控計算機面前,觀眾的擔憂得到解除。航天科工相關技術專家告訴記者,目前我國重要基礎設施、信息系統和個人電腦中采用的處理器、操作系統、存儲設備等均嚴重依賴國外進口,構建起“銅墻鐵壁”般的自主可控信息系統及安全防護體系,是一項關乎國家信息安全“命脈”的“民族工程”。
作為敢為天下先的“國家隊”,中國航天科工在全國范圍內首開大型央企自主可控信息系統遷移先河。目前,中國航天科工成功實現了自主可控信息系統18個辦公應用的上線運行,并在自主可控信息系統關鍵軟硬件產品研發、遷移適配、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在自主可控信息系統試運行階段,已有近千名集團內部用戶通過自主可控信息系統進入辦公平臺開展日常工作,使該系統其在“真槍實彈”的環境中首次得到了大規模的應用和考驗。
做助力國家安全的“保鏢”
火箭炮被譽為“戰爭之神”。記者在展廳被一門樣式獨特的“火箭炮”吸引了眼球,這輛車頂部安裝了兩組共24發像火箭彈的“炮車”原來是高層建筑的滅火裝置。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〇六所發展計劃處的王珩告訴記者,它是運用原有的軍工導彈發射技術研制的高空滅火消防車,把軍工的發射導彈的技術運用到民用上來,實現投彈式高層建筑干粉消防滅火裝備,滅火高度可達到100米、300米(100多層樓)甚至更高,而且采用的是綠色發射技術——無火、無焰、無光、微聲,滅火彈是通過發射打到屋內,它不是爆破的形式,它是噴灑,可以保證室內人員和周圍居民的安全性、保證環境不污染,而消防車還采用了高精準的瞄準技術,就是利用激光、紅外、可見光,通過電腦集成滅火,堪稱首創。
而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展臺的另一側,一架小巧的無人機同樣捉人眼球。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把原本只應用于軍事領域的無人機進行改造,推廣到了民用領域。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的呂曉戈主任向記者介紹:“我們這無人機現在是完全為民用服務的,比如在發洪水的時候,我們把無人機派出去,可以對整個的受災區進行探測,我們可以實時把這些信息傳回指揮部。這款無人機可以達到3000公尺高度,可連續飛行15個小時,而且是可以拆解的,裝在一上方箱里,一個人就可以拿走。”
據介紹,今年3月海鷹無人機在高空發現可疑販毒車輛,快速將其拍攝圖像傳送至110指揮中心,幫助和引導警方將“毒販”一網打盡。海鷹無人機可以24小時全天候實施監控,可在低溫環境下工作,抵抗6至8級大風,也可抗擊大風沙,曾在我國邊疆巡飛,保衛國家安全。目前,海鷹無人機系統已成功應用于國土測繪、警用巡邏、應急救援、農林植保等眾多行業領域。

據新聞發言人介紹,中航工業直升機堅持走自主創新、軍民融合的產業發展道路,從產業和經濟協同的戰略層面來思考軍民融合發展,既重視技術相關的產業鏈延伸,還重視品牌效應的價值鏈衍射,按照全產業鏈與全價值鏈集約化經營的發展原則,利用技術和品牌優勢,實現跨行業、跨專業的多元化發展,構建相關技術和專業領域的集成網絡,形成軍民產業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良性循環和全產業鏈、全價值鏈集約化發展的嶄新局面。
中航工業軍民融合陣容強勢亮相成果展
走進中航展廳,中航工業參展成果亮點紛呈:AC311與小鷹500實物飛機;AC312,新舟700,新舟60、AG600、運12F、鷂鷹無人機等民機模型;商用大涵道比發動機模型、飛機模擬器、車載燃氣輪機、愛維客電動中巴、智能巡檢機器人、天馬液晶等產品首先映入眼簾。
中航工業參展形式以實物和模型為主,配合以展板形式展示;同時通過大系統、系列化、集成化手段,增強展示效果。展區尤其突出采用聲、光、電等多媒體手段進行展示,展臺前的大型LED屏滾動播放中航工業軍民融合宣傳片。同時使用微信等新媒體傳播手段擴大影響力,觀眾可以通過掃描展品前的二維碼獲知產品的詳細信息或者點擊中航工業微信下方的“軍民融合”的菜單,通過回復關鍵字,查看展品介紹。展品的選擇也十分接地氣,突出了互動性與趣味性。
中航工業設多個展區、攜帶四十余項展品參展,參展展品涉及民用飛機、車輛及零部件、電子信息、智能產品、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與新材料等六大“技術同源、產業同根”的民用產業。強大的參展陣容,充分展示了中航工業近年來軍民融合發展所取得的成果。
在民用飛機展區,中航工業共展出了11項展品,組成強大飛機方陣全方位展示中航工業在大型客機、直升機、通用飛機、無人機、飛行模擬器、航空發動機、飛行模擬器等民機領域的制造和研發實力。AC311和小鷹500以真機形式在室外展區展示;AC312、新舟700、新舟60、AG600、運12F、鷂鷹無人機以模型形式在室內展區展示;商用大涵道比發動機以體感互動的方式生動形象地展示了發動機的內部構造;兩軸全向飛行模擬器可以全方位無死角模擬飛機的各個姿態,同時加入了空戰元素和聯網對抗機制,可以讓觀眾充分感受飛行的樂趣。
在車輛及零部件展區,中航工業共展出了3項展品,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上海車展取得轟動效應的愛維客電動中巴。愛維客電動中巴是一款歷時3年,嚴格按照乘用車開發程序和標準全新自主設計研發的民族品牌高端商務客車。取得了35項技術創新和6項外觀設計專利,并擁有全部知識產權。整車最大重量為7.5噸,最大載客人數為23人,有多種1+1和2+1座椅布置;標準充電時間4小時,快速充電只需1小時,一次充滿電可續航310公里以上,充放電循環周期可達3000次以上,壽命達8年。該展區還展出了輕量化復合材料大巴車身和金城高端摩托車。

記者在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目前中船集團的民品產值已占到總產值的80%左右,旗下大部分企業達到了“能軍能民”的要求,而且,近80%的產品實現了軍民兩大領域開放共享,互通互融,初步形成了“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格局。其中,以“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118”FPSO為主力的海洋石油開發深海艦隊,即將軍工領域的船型優化、動力與推進、特種結構、聲隱身、信息集成、特種建造工藝及船舶信息化制造等技術引入產品建造,其研發成功為我國實施南海開發戰略、維護海洋發展權益發揮了重要作用。2010至2014年,該系列產品年銷售收入均超過20億元。
在中國船舶展廳,“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我國首艘LNG船、“科學號”海洋調查船等一批海事界赫赫有名的高端大型海洋裝備悉數在展會上亮相。據介紹,作為這批產品的設計及建造者,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這是第一次向公眾整體展示其近年來在軍民融合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站在琳瑯滿目的各類船舶模型前,記者和眾多觀眾一樣興趣盎然。據悉,“科學號”海洋科考船的成功研發和建造,利用的也是軍工技術,如重要的海洋測量裝備綜合集成、全船低噪音和電磁兼容技術。這些融合成果對相關行業產生了巨大的帶動作用,項目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累計己達15.6億元。
利用軍工艦船直升機保障技術,建造的航洋救助船上設置了直升機起降平臺和機庫,實現陸海空立體快速救援。而豪華客滾船建造,則充分利用了軍工船體建造技術、精度控制技術、高效的調試和焊接技術。中船集團還率先將軍用聲吶技術轉化為民用醫療超聲診斷設備研制了“海英B超”醫用診斷設備。
“智慧海洋”工程是典型的軍、警、民三方融合項目。它將海軍綜合電子信息技術系統技術全面應用于民用海洋信息服務領域,是鼎力支撐國家海洋戰略的“拳頭產品”。
航母、吸管這兩個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產品,卻出自同一家企業——承造了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的中船重工,同時也是全球產量最大、產品種類最全的飲料用吸管生產企業。促其軍民融合企業跨界的最初卻是為了生存。如今,經過15年的發展,中國制造的吸管不僅已經與蒙牛、伊利、麥當勞、可口可樂等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也成為不少世界500強企業的供應商。
記者獲悉,中船重工在技術領域,還把多年積淀形成的總段建造、模塊化生產、殼舾涂一體化、三維設計等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融合到了軍民船建造和新產品開發上,先后攻克了一大批核心關鍵技術,既加快主力船型優化和高新技術船舶開發,萬箱集裝箱船、LNG船、自升式鉆井平臺等一批高新技術裝備陸續開發成功;又面向國家戰略需求,深海技術成功應用于深海探測,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創造世界上同類潛器下潛最深的新紀錄;還制造了海空間站、南海大型浮式結構物、中遠海綜合信息網絡等民用重大海洋裝備。

在龐大的兵器展廳,記者游覽了參加展覽的25家兵器子集團和直管單位,46個項目、109件實物展品以及相關模型、展板及視頻資料,對室內展出面積600平米,室外300平米展覽留下總體印象:設海外戰略資源及石油石化產業鏈、軍轉民高新技術、北斗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應急救災、反恐防暴、節能環保等7大主題展區,基本上代表兵器集團公司在軍轉民領域新技術、新產品和新產業的發展方向。人造金剛石、硝化棉產銷量位居世界第一,礦用車、火車軸、汽車零部件等多項民品產銷量居國內第一,一大批優勢民品成為市場領先者。
兵器發言人,在介紹兵器集團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取得成績時如數家珍: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初現,一批優勢民品成為市場領先者。海外石油礦產資源開發取得豐碩成果,成為維護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國際工程承包帶動國內裝備出口成效明顯。先后在伊朗、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亞、老撾、緬甸等國家拿到多個大額國際工程承包合同。國際化經營穩步推進。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進民爆、重型卡車、汽車零部件等優勢民品開展國際化經營,取得積極成效。北方奧信公司作為我國最大的民爆產品出口企業,民爆業務遍及5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際知名礦業公司的重要供應商。
在《國家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長安汽車被列入中國汽車產業第一陣營,這在長安汽車產業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今日的長安,秉承“以微為本,以轎為主”的發展戰略,懷著“國民轎車”的美好愿景,在自主轎車的研發之路加快了步伐。2012年長安汽車集“五國九地”全球研發資源,精心打造的逸動、CS35、睿騁、歐諾等中高端汽車產品集中上市,百年長安迎來發展的“新春”。 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為中國汽車工業提供了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長安每年將利潤的5%用于研發,在意大利都靈、日本橫濱、英國諾丁漢和美國底特律等分別建立了研發中心,為多款車型提供最強“外腦”。
在這次成果展上,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上報的軍民融合發展優秀成果評選項目取得優異成績?!懊癖鞑募氨埔惑w化工程平臺”榮獲產業先鋒大獎,“3.6萬噸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成套裝備”榮獲技術創新大獎,NTE系列電動輪礦用車、鐵路裝備及車軸等四個項目榮獲提名獎。
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中國電科集團從最初的民品只占10%、利潤為0起步,直到2014年民用產業做到了800億的營收,占整個集團的60%。并且營收和利潤均以每年25%的速度遞增。李衛國坦承,“原先軍工產業的效益高,不太看得上民口,現在轉變觀念,軍和民同樣有前景、有效益?!?/p>
走進展廳,參展中國電子產品特點鮮明。他們本次參加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成果展主要分為新型顯示、集成電路與電子材料、自主可控與網絡安全、信息服務及應用四大板塊,共有11家企業在內的60件展品,其中核心基礎芯片自主可控FPGA獲“技術創新”十佳成果大獎,天氣雷達成果獲“產業先鋒”提名獎。
1.核心基礎芯片——自主可控FPGA
HWDV2系列FPGA是中國電子下屬成都華微2010年推出的第三代百萬門級FPGA,具有多樣性的可編程特色、豐富靈活的層次互聯資源和工藝,為用戶提供優質、可靠的服務,該系列FPGA采用代表國內FPGA設計研發最高水平的新工藝,填補了國內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技術空白。目前已大規模應用于各軍工企業和研究所,市場反響強烈。目前,成都華微已完成第四代千萬門級FPGA的研制工作,第四代FPGA采用90nm工藝,代表國內最高工藝水平,滿足用戶對更大規模集成電路的使用需求,穩固了中國電子行業領軍地位。
2.飛騰CPO FT1 500A
FT——1500A系列處理器是64位通用CPU,兼容ARM V8指令集,采用國際先進的28nm工藝流片,具有高性能、低功耗等特點,關鍵技術國內領先,可實現對Inte1中高端“至強”服務器芯片的替代,并廣泛應用于政府辦公和金融、稅務等各行業信息化系統之中。
3.全自主可控交換芯片
中國電子下屬的蘇州盛科從事中高端以太網交換芯片及基于自主核心交換芯片的定制化系統方案設計與研發,擁有該領域的核心技術。
蘇州盛科基于核心交換芯片的國產網絡交換機,實現了關鍵軟硬件的全部自主。該交換機曾獲得首批“國家自主創新產品”認證;基于第四代高性能交換芯片開發的高密度萬兆以太網交換機及SDN交換機,適應大數據,云計算的下一代網絡架構核心,可用于數據中心、企業和運營商網絡。其中基于核心芯片及自主軟件的V350交換機,在SDN領域技術領先。
在安全電子展臺,工作人員向觀眾展示了應急防護裝備、CS—3600便攜式無線電信號偵測設備等一系列安全電子科研成果;在智慧電子區域,參觀者可以了解智慧電子在政務服務系統及解決方案、導航、能源等方面的實踐應用;綠色電子區域介紹了光伏生產線整體解決方案、通信導航電子、光電子器件等一系列綠色電子相關的理念和產品。“這些產品大多是中國電科軍用優勢技術成功向民品和產業轉化并推廣的成果,將其應用于社會,服務于民生,將成為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敝袊娍葡膫骱浦魅握f。
據了解,“十一五”期間成長起來的“中國芯”還有國家高性能集成電路設計中心自主研制的第二代國產通用16核CPU“申威1600”,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制成功的4核高性能通用CPU“龍芯3A”和8核高性能通用CPU“龍芯3B”,以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多核數字信號處理芯片“華睿1號”。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部署,“十一五”期間,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礎軟件產品重大專項的主要目標是在芯片、軟件和電子器件領域追趕國際技術和產業的迅速發展。在軍用技術二次開發方面,中國電科近五年來,軍用技術轉民用產品項目共8萬余項,累計收入年平均增長率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