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電影《地道戰》攝制50年回顧(一)"/>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曹 蕾
一部傳奇影片和它背后的傳奇故事
——抗戰電影《地道戰》攝制50年回顧(一)
■ 曹 蕾
《地道戰》:一部世界上印制拷貝最多的黑白影片,同時也是世界上觀眾人次最多的影片,迄今,全球共有觀眾40億人次觀看過此片。
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日子里,筆者和電影《地道戰》的編導任旭東等一起回顧電影拍攝過程,挖掘這部傳奇電影拍攝中的傳奇故事。

《地道戰》是一部關于抗日題材的民兵革命傳統教學片,當時軍委在下達任務是明確指出,地道戰要拍成一部帶有故事情節,有鮮明人物的軍事故事教學片,它既不同于故事片,也不同于軍教片。它與一般故事片的不同之處,主要是在于它要求嚴格的科學性和歷史真實性,在這個基礎上進行高度概括。
1963年初,軍委總參下令八一廠與總參工程兵司令部組成《地道戰》劇本創作小組,原本計劃1963年編寫劇本,1964年開拍。可是由于種種原因,影片《地道戰》劇本寫了兩年,多次易人易稿,幾經周折仍未獲得審查通過,直到1965年初仍因《地道戰》劇本未獲通過遲遲不能開拍,在眼看要泡湯的嚴峻形勢下,總參謀部負責此項任務的領導心急火燎,召集會議下令:“影片《地道戰》今年必須拍攝完成,劇本有八一廠來寫。”
八一廠廠長陳播受命后,以軍人服從命令為天職的勁頭,不折不扣執行。盡管還沒有劇本,他還是毅然指令導演任旭東:“沒有劇本也要拍!你是導演,說吧,需要我幫你做什么?”“沒劇本怎么拍?”任旭東嘀咕。
陳播心急如焚:“在戰場上指揮打仗,你有‘劇本’嗎?沒有,仗還不是照樣打!你是指揮過地道戰的指揮員,槍一響沒什么條件可講,只能前進不能后退!”
頓了頓,陳播又說,“這樣吧,劇本讓鄭智來寫,他專業編劇又是冀中人,了解地道。”
任旭東表示:“同意。”
陳播迅速派人把鄭智找來,由任旭東談《地道戰》的主題,劇本結構、框架、任務等創作設想。他要求鄭智20天拿出劇本來。
廠長竟然在無劇本,還沒成立攝制組的前提下,毅然指令生產部門制定5月開拍,年內完成影片《地道戰》生產具體計劃。并將“計劃”上報總參分管領導,這等于立下一條軍令狀。
與此同時,他又指令導演、攝影、制片主任立刻出發去選外景,保證5月開拍。
可是,當劇組選外景回來,兩周過去來,編劇寫的劇本八字還沒一撇,劇本初稿寫了3萬字竟然找不到“地道”二字。廠長的決策受挫。這已是1965年4月中旬了,離5月開拍只有兩周時間了,錯過麥收季節今年就完不成了。
陳播心急如焚,靈機一動給任旭東壓擔子:“現在全靠你了,拍攝計劃已上報總參,形勢逼人,條件不具備也得上,你是打過仗的中級指揮員,槍一響沒什么條件可講,只能前進不能后退!”“其實劇本是有的,不過是在你腦子里,不是嗎?你給我講過你的設想,包括主題思想、框架結構,人物設計,那不就是你的劇本嗎?你已經設想、醞釀兩年了,就按你的設想拍,我支持你……從今天起給你一周時間,寫出一個分鏡頭劇本來。”
陳播廠長知人善任,“這位導演有戰斗生活,別人做不到”,他知道任導有臨場發揮的才智,不會讓他失望。
在沒有文學劇本的條件下直接寫分鏡頭劇本,在電影廠還沒有先例。既然廠長信任逼上粱山,任旭東決定拼老命也得上。他根據自己對“地道戰”影片的理解構思和設想,用一周時間按分鏡頭腳本格式寫出了一稿,為了能使領導人審視方便,刪除了鏡頭號和景別,這樣“分鏡頭劇本”便成為導演文學劇本。此劇本送審一次通過,又寫了第二稿,全組按二稿劇本開拍,這些不過是走走過場而己。由于時間緊迫,雖然劇本粗糙,但心中還是有數的,因為早做了思想準備,實際上完全是在靠現場發揮拍攝的。
說來話長,實際上這得益于任導早在1963年與王俊益、徐國騰等同志去冀中采訪時,就一直與王、徐等探討劇本結構、框架、人物設計,并讓他們兩人執筆,兩人很努力.但畢竟是門外漢,寫出來兩稿,均達不到拍攝水平,審查未通過。雖然任導沒親自動筆寫,但《劇本》的輪廓已遂漸形成并儲備在他腦海里,所以陳廠長說,“劇本有,在你的腦子里…”也是有的放矢。
盡管這樣,創作《地道戰》劇本要比以前曾經實踐過的幾種題材要復雜的多,需要高度概括,絕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回眸創作初期遇到不少難題,最大難題有三項:
難題一:劇本如何寫,寫什么,從哪里著手?在文字資料十分匱乏,又尋覓不到任何有關地道戰的文學作品和相關文字資料的情況下,怎么寫,門路在哪里?
劇本創作組雖然參閱了許多縣志文字資料,召開過數十次老民兵座談會,但收效甚微。創作者墜入冥思苦想的困惑中。一次偶然機會,從正定縣檔案資料庫中,翻閱出一份有關高平村地道戰資料,作者立刻奔赴高平村采訪。
高平村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堅忍不拔,頑強拼搏,開挖地道,以地道作屏障,在兩年之內先后粉碎口偽軍數百人至千余人的五次大圍剿,取得輝煌勝利。高平村被授予縣級“抗日模范村”,民兵隊長劉傻子被授予冀中平原地道戰一級戰斗英雄”稱號,這在冀中平原是獨一無二的。高平村地道戰史料,令人驚嘆!高平村人盡心竭力,依靠地道屏障,敢于對抗多于自身兵力數十倍乃至百倍的強敵,五戰五捷!驚嘆之余,任導備受啟發,頓開茅塞,萌生靈感。高平村地道戰的輝煌勝利不就是《地道戰》的原型嗎!《地道戰》劇本寫什么,如何寫?創作有了“路子”。以高平村為原型寫一個村莊,村莊可取名高家莊;以高平村一級地道戰英雄民兵隊長劉傻子為原型,寫一個民兵隊長,隊長可取名高傳寶;以高平村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寫個戰例。”影片《地道戰》劇本結構框架,基本上是按這一設想基礎奠定下來拍成影片《地道戰》的。
難題二:地道里到底有那些設施?冀中平原僅存三條幾十米的地道,其中兩條用磚被覆,倒象下水道,里邊無任何設施。戰斗地道是什么?腦子里一片空白。現實生活中既無地道實物,也無地道畫圖借鑒,影片如何展現地道的結構、形狀、地下設施?在創作中雖然也據個人戰斗生活設計了一些,但畢竟簡單,浮淺,說明不了什么,著實讓主創人員無所適從。在創作陷于窘境的時刻,軍委楊成武副總參謀長得悉八一廠要制作影片《地道戰》后,派人送來一份“冀中平原地道戰總結”。“總結”翔實地闡述了冀中平原地道戰的產生與發展全過程,以及利用地道設施作戰的插圖,品類繁多,應有盡有。“總結”真是雪中送炭,來的及時。
但如何把它體現出來?也難為了攝影、美工、置景。他們曾擬定,選一塊黃土地挖成地道剖面,但估算施工量大,工期長,成本高,經審查放棄。影片中神乎其神的地道設施網全是依據“總結”中提供的插圖,在廠院搭景拍攝的,它是冀中平原地道戰的高度概括和集中體現,現實中任何一個打過地道戰的村莊都不可能達到影片《地道戰》中那樣規模龐大而全面的水準。楊成武副總參謀長送來的“總結”解決了拍攝中一個很大的難題,為影片《地道戰》增添了光彩,加深了教學思想的深度與廣度。
難題三:故事片與軍教片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故事片中有人物,有故事情節,有對話臺詞;軍教片中有科教內容,有動畫,有解說詞,將兩者合而為一,廠內有人贊賞,有人反對。贊賞者說是“創新,形象生動活潑有看頭”;反對者說是“四不象,非驢非馬”。
如何將其融合為一體?這是個難題,深感困惑的難題,必須處理好。任導憑借自己已經制作過許多部所謂“非驢非馬,四不象”的影片的實踐經驗告訴攝制組,兩者完全可以合而為一,在同一情節中既刻畫人物也闡述教學內容。投入這項創作時曾設想能不能把準確的軍事教學內容、豐富多采的革命戰爭史實和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成功的揉在一起,翔實地闡明地道戰的發展過程及其技術、戰術,最充分地把人民戰爭思想這一概念的具體含義形象地反映出來。任導是在為自已設定的路線途徑、目標,一路探索勇往直前走下來。不管其他人如何評說,他將繼續順著自己創作的途徑走下去。影片《地道戰》就是順著任導創作途徑走過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到如今幾十年過去了,影片《地道戰》被譽為紅色經典,久映不衰,觀眾人次超過40億,創世界之最。這是億萬觀眾賦予影片《地道戰》成功的肯定。作為參與影片制作的一分子,任導和攝制組感到自豪和榮幸。
影片《地道戰》在陳播廠長的直接指導下,揚鞭上馬。1965年5月20日攝制組進入外景場地,攝制組冒著極大風險,于 25日正式開機。
影片雖然開拍了,但在拍攝過程中卻又遇到許多令人尷尬的麻煩事。當攝制組正在外最如火如荼展開拍攝之際,廠內對拍攝《地道戰》的一些流言蜚語傳到外景場地。
廠內出現非議不是空穴來風,按通常做法,每開拍一部戲,要將分鏡頭劇本分發全廠各生產車間,但這次未發,一度影響部分成員的情緒,說什么“劇本沒通過就開拍,簡直是胡鬧!”有人竟然挖苦說:“你們是老公公背兒媳婦——受累不討好。”陳播廠長得知此情況,先后派副廠長夏川、片室主任羅浪坐陣外景場地做工作,以視廠領導的關懷與重視,穩定大伙的情緒;還有一件最嚴重的事,主創成員越謹慎,越想拍完美,越出紕漏,有的鏡頭拍一次不滿意,反復多次,這樣一來攝影用的電影底片消耗完了,廠供應部門居然不發給底片,竟然說:“你們超過正常消耗比例,不能再讓你們浪費了!”造成攝制工作一度停頓。
無奈,任導只好陪同軍事顧問王耀南少將回廠找陳播廠長申報膠片,陳說:“別聽他們瞎嚷嚷,需要多少給多少!怎么也得保證把戲拍完。”
所有這一切,都是在廠長的親自出面干預下得以圓滿解決的。他一再說全力支持,鼓勵我:“大膽地干,我相信你能搞好,你不會讓我失望!”總之,沒他的決斷,影片很難拍成,沒他的支持,很可能中途而廢。正因為有這樣一位廠領導大力支持,影片才得以順利完成。任旭東回憶說。
用什么藝術形式拍攝影片《地道戰》?軍委在下達任務時,就己明確:要拍成部帶有故事情節的軍事故事教學影片”。就是說,要有軍事科學內容,要有故事情節,要有鮮明的人物,要有臺詞、解說詞。

冉莊地道戰遺址
導演劇本初稿審查通過后,總參分管領導又指出了進一步修改的方向:“過去我們用人民戰爭思想戰勝日本侵略者和蔣介石反動派,今后我們仍將用人民戰爭思想戰勝帝國主義侵略者,再修改劇本時要站得高一點,要充分體現人民戰爭思想,黨的頷導和人民群眾的力量,歌頌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故事性要真實可信,讓觀眾看過影片以后能長人民的志氣,滅敵人的威風,讓觀眾能真正學到一些基本軍事知識和對敵斗爭的方法……影片不僅對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和民兵進行傳統教育很需要,而且對支援世界被壓迫人民進行武裝革命斗爭也有著深遠的教育意義。”
“批示”既是對“劇本”的肯定,也是對“劇本”提出更高的希望和努力方向。
任旭東是一個曾經打過仗的軍事干郜,懷著強烈的政冶責任感,投入劇本再創作。采用故事片藝術片模式,早在50年代初期,他已嘗試拍過多次,并不是別出心裁。編導的責任是如何把地道戰這個抽象概念的命題,通過故事情節,形象、生動、活潑、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體現在銀幕上。這在創作素材極其匱乏的情況下,其難度可想而知。但在拍此片之前,他執導過《邊防連警衛》、《奇襲武陵橋》、《越海捕俘》等部影片積累了一些經驗,這些經驗是:把準確的軍事教學內容、豐富多彩的革命戰爭史實和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揉合在一起:如何把它成功的運用在影片《地道戰》中,這是一個實踐問題,也是任旭東為自己設定的一項努力方向。在拍攝過程中雖然受到一些責難,他仍然堅持按自己創作的路徑,不為其所動搖,一路走來,最終受到觀眾的肯定。這部在一些人眼中“非驢非馬,四不象”,成為20世紀的紅色經典影片,久映不衰,創世界之最,每每說起此事,任導為此而感到欣慰與自豪。
塑造革命戰爭中的英雄人物,宣傳人民戰爭思想,是軍事影片的光榮任務。影片《地道戰》的主題思想是什么?軍委首長在審查影片《地道戰》后,一致認為“毛主席的人民戰爭思想體現得很明確”。
影片《地道戰》自誕生以來,所以能獲得如此巨大的社會效應,歸結為編導者緊緊把握住了“人民戰爭思想”的主題,應該說編導者在創作初期就已明確認定。雖然有了這個明確的認識,但如何在影片里具體體現出來,卻不那幺簡單。必須深刻地理解人民戰爭思想的具體內含,學通、學懂、學透,才能體現到作品中去。為實現這一目的,硬是絞盡腦汁,下了一番功夫。最終做到人民戰爭思想的具體內容嫻熟于心,達到呼之欲出的境界,方能在創作過程中隨心所欲,從容不迫,使思想、觀念貫穿到劇情、人物之中,構成渾然一體的藝術作品。
人民戰爭思想的具體含義是什么,如何體現到影片中去呢?
任旭東是這樣來理解的:人民戰爭是正義的革命戰爭,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和人民群眾參加的戰爭。這就是說,要描寫人民戰爭就需要通過描寫有血有內的具體形象來體現。這個具體形象就是黨領導下的正規軍、游擊隊和民兵組織的參戰以及武裝群眾與非武裝群眾的參戰。地道戰則是側重于游擊隊民兵來寫的。地道戰一般是遵循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這一基本規律發展起來的,基于這認識,明確了要從幾方面著眼:一要充分體現黨的領導形象;二要充分體現正規軍、游擊隊、民兵和廣大人民群眾相互配合作戰;三要充分體現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任旭東認為這就是人民戰爭思想的內涵。
《地道戰》是一部民兵革命傳統教學片,它與一般故事片的不同之處,主要是在于它要求嚴格的科學性和歷史真實性,在這個基礎上進行高度概括。如果在這類影片中弄虛做假賣假藥,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就要害死人,當然也不能完全局限于真人真事,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此也就更帶普遍性。這就要從生話積累中去集中概括,創造典型。因此在創作活動中,需要明確《地道戰》的歷史背景和與它相關的問題。不懂得事件的情形、性質和它以外的事情關聯,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
怎樣看待地道戰這件事物的性質?眾所周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取得的,地道戰的偉大創舉正是人民戰爭思想的具體體現,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產物,是抗日戰爭中的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從這一認識角度去理解地道戰,去描繪地道戰,也就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它不只是一個戰術問題。這樣一來,就把《地道戰》的主題,奠定在毛澤東軍事思想基礎之上。也就是說,是為展現毛主席人民戰爭思想而寫地道戰,不是為寫地道戰而寫地道戰。
地道是敵人逼出來的,地道的產生和發展有兩個基本因素:一是日本鬼子的逼迫,一是黨的領導下人民群眾的覺悟,地道才能產生與發展起來。影片對此用了15分鐘的篇幅,充分揭露了日寇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場面。但這些鏡頭在影片公映后,全部被“四人幫”刪除了。地道產生于1942年日寇對冀中“五一大掃蕩”之后,個別地區也有在“五一大掃蕩”之前。地道的產生、發展史.在各村莊、各地區各有所不同。有的早一些,有的晚一些,有的地區一開始就挖成了多口地洞,有的地區則由單口洞直接躍進到全村相連的戰斗地道,情形很多,哪一點才是更集中、更典型更帶有普遍性呢,這個問題我們是從冀中地區地道產生、發展的全貌分析概括出來的,地道大體上沿著這樣階段性發展的:最初,從單口洞到多口洞,從家家相通到全村連成一片;由村內發展到村外,與鄰近村莊地道銜接,構成村連村地道;再向更高的階段發展,地道網延伸到敵人據點之外圍和中心。地道的發展與人民群眾武裝斗爭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發展的。人民在斗爭中創造了地道,地道的發展又鼓舞了人民、動員了人民、人民又利用地道戰勝了敵人。
由單口洞到多口洞,是地道的萌芽時期,處在消極防御階段。地道與武裝斗爭的廣泛結合,使地道由消極防御階段上升到積極防御階段。地道也就發生了質變,顯示出巨大的戰斗威力,形成了既利于防御又利于進攻的“地下長城”。
編劇組根據《論持久戰》書中:“中國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曰寇由優勢到劣勢;中國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寇由進攻到相持至退卻。”這一英明論斷,我們分析了地道戰的規律和戰術的變化過程。從而,使我們得出結論:地道戰的發展也是沿著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這條規律發展的,這也就是地道發展的過程和必然趨勢。
在全劇布局上,設想將《地道戰》比作是抗日持久戰的一個縮影:第一階段,日本處于優勢、戰略進攻階段;我方處于劣勢,戰略防御階段;第二階段,敵我雙方處于平衡、相持階段;第三階段,日本處于劣勢,戰略防御階段,我方處于優勢,戰略進攻階殷。劇本的框架結構,故事情節,敵我志勢,戰斗規模基本上是依此三階段布局安排進行設計創作的。從而,明確了《地道戰》劇本結構的主線和貫穿全劇的主要矛盾線索。由于這一題材所反映的典型事件是地道戰,因而劇本結構的主線,必須緊緊環繞地道戰的發展而展開,貫穿全劇的主要矛盾斗爭的焦點,必定是圍繞著地道的發展過程開展開的。又由于這一題材,所反映的是民兵戰斗生活,因而這一矛盾斗爭,必定是集中在以日寇為一方,進行的慘殺掠奪;以民兵為另一方,進行的反慘殺反掠奪,并在極其尖銳、殘酷的斗爭中展開的。
毛主席的軍事思想、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都應在圍繞地道戰產生、發展過程中而展開的敵我主要矛盾中展現出來。明確了這一基本認識,創作劇本時,就有了頭緒,有了貫穿動作,有了沖突主線。
至于采取何種藝術形式與風格?在這方面,任導吸取了以往制作的《邊防連警衛》、《奇襲武陵橋》和《越海捕俘》幾部教學片時的有益經驗;《地道戰》的藝術形式,應在采用故事情節藝術片形式的基礎上再前進一步,精益求精,力求達到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使軍事教學內容、故事情節、革命史實和塑造英族人物盡可能完美的統一起來。
電影《地道戰》大體是遵循上述理念、主題思想和框架結構創作劇本,攝制成了影片。
日寇“五一大掃蕩”是冀中平原地道產生的時代背景和必不可少的歷史事件,不但要全面展現、反映日寇慘絕人寰的“五一大掃蕩”,揭露日寇燒、殺,搶“三光”政策的殘暴、野蠻場面和炮樓林立的堡壘主義;還要重墨渲染日寇“鐵壁合圍”、“梳篦戰術”壓倒一切的氣勢,以及“抬頭見崗樓,邁步登公路,無村不載孝,遍地是狼煙”四句民謠的凄涼景象,這是冀中平原人民在當時對斗爭形勢最典型的概括;同時也正面展現了抗日軍民英勇奮斗的宏偉氣勢,如實地再現當年“五一大掃蕩”戰斗前后的真實情景,讓主人翁處在“無險可據”殘酷、艱難的環境里來展示自己的才華。
在“五一大掃蕩”極端艱難的大背景斗爭形勢下,如何開展平原游擊戰,怎樣堅持?這是劇情展示主題思想、展示不同人物命運、性格的關鍵時刻,也是戲劇沖突與懸念的起點,讓坐在劇場里的觀眾提心吊膽為銀幕上的人物分憂,同呼吸,共命運。如果處理的好,是可提升主題思想的深度和廣度的。
如何加強黨的領導,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開場戲,高傳寶從戰場上背回負傷的村長。在這場戲里,讓高老忠接過村長的寶書“論持久戰”,肩負起領導高家莊堅持“村自為戰”的情節來突出高老忠的領導形象。接下來便是“五一大掃蕩”之后面臨極其殘酷的斗爭形勢,躲在葦塘中的幾個民兵正處于不知所措的境地,安排了一場由老忠組織領導學習《論持之戰》的戲。
《論持久戰》一書作為“法寶”傳下來,由村長傳給老忠,第一次顯示了作用。接下來再由老忠傳給高傳寶。這樣處理有兩層意圖:一是以村長和老忠之死,表明“愚公移山”革命事業代代相傳的革命精神;二是《論持久戰》作為一寶,在年青一代高傳寶身上發揮了更大的威力,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武裝了頭腦,戰勝了敵人。那么,《論持久戰》一書,在影片里就不只是一件道具,它意味深長地起了“革命法寶”的作用。這樣處理之后,黨領導的形象加強了,主題思想通過《論持久戰》書貫穿下來,并和時代背景、劇情、人物形象塑造刻畫有機地揉在一起,同時也為影片結局人民戰爭的勝利奠定埋下了伏筆。
鬼子夜襲高家莊,在危及全村鄉親性命攸關的情勢下,賦予老忠臨危不懼、挺身而出的動作,他敲響了古鐘,喚醒睡夢中的鄉親安全鉆入地道,最后為掩護全村鄉親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突顯了黨領導的英勇無畏獻身于人民的高尚品格。高老忠的形象給觀眾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在拍攝“村落戰”一場戲之前,任旭東闡述了個觀點:“不能光打熱鬧,打氣氛,因為我們拍攝的是一部軍事教學影片,對全國民兵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要拍出戰場氣氛,打出名堂,打出戰術,讓觀眾看過后有所啟發,從中能學到一點打仗技巧。所有戰斗場面都要遵守這原則。”
從銀幕效果上看,“村落戰”整場戲處理的還是比較成功的。民兵隊長高傳寶從戰爭中學會駕馭戰爭的指揮能力,戰斗開始,民兵利用地道設施把敵人擋在村外,敵人用炮火轟擊村內。精明的高傳寶放棄“分兵把口”抵御敵人于村外的被動局面,把敵人放進村來,利用地道口打近戰,讓敵人炮火處于無用武之地,發揮不了作用,使敵人的優勢變為劣勢。
敵人進莊后,用許多鏡頭大力渲染,細膩描繪了民兵眼觀六路,槍打八方“以暗戰明”,“以土打洋”的戰術優勢,同時揭示了鬼子膽顫心驚,防不勝防的丑陋形態,武器再好也發揮不了作用。你打我時,叫你打不到,摸不著。我打你時,看得清,打得準,近距離幾米、幾十米之內開火,一槍一個準,能打掉你就打掉你,打不掉你也不讓你打掉我,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打的熱鬧,打的有名堂、有戰術,大大發揮了步槍、手榴彈,地雷的威力,讓觀眾看的熱鬧,看的解氣。
結尾系側重點放在野外廣袤的太平原上,正面體現“圍點打援“戰術,突出了地道戰的規模和巨大的戰斗威力,正規軍、游擊隊、民兵相配合作戰,陷敵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從電影藝術角度看,在活生生的故事情節,有不同性格的人物,有激動人心的戰斗場面:從戰爭場面角度看,不僅打得熱鬧,而且打得有名堂,有“聲東擊西“、“圍點打援、里應外合”等戰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