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一二產業逐漸向第三產業轉移。以往研究大多落腳于人力資本對產業結構的影響,而忽略了由于產業轉型帶來的對高技術人才的需求推動了人力資本的積累。作者認為,產業結構的優化將有助于人力資本的積累,同時,文化消費、教育投入等因素也會影響到人力資本。本文使用2005-2011年,我國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建立了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運用工具變量的方法,以金融發展狀況作為第三產業占比的工具變量,進行實證研究。在控制了年份和省份的固定效應后,我們發現第三產業占比對人均人力資本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產業結構向第三產業轉移有利于人力資本積累。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了若干建議來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
關鍵詞:人力資本;產業結構;面板數據;工具變量法
一、引言
自從我國改革開放,產業結構經歷了較大的變化,由原來的農業大國逐漸轉變為工業大國,并且正向第三產業過渡。目前我國第一產業的比重由開放前的70%已經下降為15%,第二產業比重呈先降后升的趨勢,并占主體地位,目前為52%,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總體呈現上升趨勢,目前占比為33%。隨著我國經濟的騰飛,制造業的高速發展,從前荒涼的土地上逐漸屹立起了許多重工業和輕工業工廠,我國從一個落后的國家,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向發達國家靠近。而這些年三大產業的逐漸變化,我國對人力資本的需求也在逐年變化。通過對二者數據的處理分析,我們發現隨著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過渡,人力資本積累逐漸增加,并且通過實證研究,我們了解到我國學者早已認為人力資本的增加將有利于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又會進一步帶來對人力資本投入的增加,將低技術勞動力培養成高技術人才,高技術的人力資本又會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進入一個良性循環從而促進經濟發展,提高我國國民生產總值。而對于產業結構與人力資本也有不少研究,這些研究表明人力資本水平提升及結構優化將會加速我國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成為我國強大推動力。但是,我國學者多數都只研究了人力資本對產業結構的影響,而忽略了產業結構的變化對人力資本的影響。而本文將通過文獻的梳理以及對數據的一系列選取與處理,進行科學假設,利用金融發展狀況作為工具變量的方法進行實證分析,排除反向因果的關系,創新性探討產業結構的變化對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并基于得到結果,對產業結構發展提出政策建議。
二、文獻綜述
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力資本理論的形成,到20世紀八十年代末期以人力資本為基礎的內生增長理論的發展,人力資本作為最基本的生產要素,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成為了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在我國,隨著近幾年來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力資本積聚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更是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實證研究方面,國內眾多學者采用了不同的人力資本度量指標,運用中國經濟數據進行一系列考察。王宇、焦建玲(2005)運用協整性分析和因果關系檢驗法,以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投入為人力資本的度量指標,表明各教育變量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同時義務教育的普及和具有高等學歷勞動力比重的增加大大推動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反之,經濟增長又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中、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孫敬水、董亞娟(2007)發現,從長期來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要大于物質資本,而且是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陳仲常、馬紅旗(2011)研究表明,具有較高人力資本平均存量地區的人力資本離散度正向于經濟增長,而具有較低人力資本平均存量地區負向于經濟增長。詹新宇(2012)則使用省際面板數據表明,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為正,但其經濟增長效應受到市場化環境的影響。以上研究無一例外的證明了人力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顯著的促進性作用。
因此,促進人力資本積累,解決我國面臨的人口數量多而勞動力素質低下等問題尤為重要。但是,對人力資本積累影響因素的研究方向較多,尚且沒有一致結論。白菊紅(2002)以人力資本積累理論為依據,對影響農村人力資本積累的一般因素進行了系統分析,結果表明勞動報酬、勞動者年齡、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國民收入分配和代際間收入分配是影響人力資本積累的主要因素。吳楚杰(2005)從人力資本市場的運行機制、特點和要素進行分析,指出文化因素作為一條潛移默化的約束規范和行為準則,對人力資本市場的各個方面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郭慶旺、賈俊雪(2009)通過構建一個包含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兩階段人力資本積累模型,考察了公共教育支出規模、結構和高等教育可獲取性對不同教育背景的家庭的人力資本投資行為、熟練和非熟練勞動力的相對供給和相對效率的影響。陳重行,竇爾翔(2012)通過分析表明要提高人力資本的積累,減少收益流分布差距,就必須在總量上、整體上提升對教育型人力資本的運營。
另一方面,進行產業轉型和升級,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和產業質素的提升是實現可持續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由于經濟增長模式、產業結構與人力資本結構存在高度相關性,研究人力資本發展與產業結構的作用機制、從實證上論述人力資本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越來越豐富。張國強、溫軍、湯向俊(2011)在增長回歸框架下,以中國各省份1978-2008年動態面板數據為基礎,從國家和區域層面考察了人力資本及其結構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其結論表明,人力資本水平提升及結構優化將會加速我國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形成未來我國持續、穩定發展的強大動力。黃文正(2011)將人力資本積累和產業結構升級聯系起來,運用協整、granger因果分析和脈沖響應分析人力資本積累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發現人力資本積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但是,對產業結構升級如何影響人力資本積累的研究相對較少。戚紅艷(2011)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進行實證研究,證明兩者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的關系,并且產業結構升級是人力資本水平提高的Granger原因。
與前人的研究相比,本文有如下創新:(1)目前的研究大多是人力資本積累對于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而很少有人研究產業結構升級對人力資本積累的反向影響。由于2005-2011年,我國主要的產業結構升級體現在第三產業占比的增加,本文用第三產業占比作為主要解釋變量,通過實證方法研究了這種影響。(2)通過我國2005-2011年的省級面板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控制了各個可能影響的變量以及年份、省份的固定效應,使結果更加可信。(3)用工具變量法(IV),避免了反向因果以及遺漏變量等內生性問題,使結果更加可靠。
本文進一步的研究方向如下:(1)我們所選取的數據是我國省級面板數據,樣本量不是很大,用區縣級的面板數據可以得到更為精確地結果。(2)本文采用加權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方法算出了我國各省的人力資本存量,沒有考慮到健康狀況、掌握的技術等因素,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嘗試尋找能夠能為貼切的度量人力資本存量的指標。
三、假說提出
在我們的假說中,人力資本存量會受到包括第三產業占比、教育經費等各個方面的因素的影響,下面介紹各個變量影響人力資本存量的渠道:
1.第三產業占比
本文認為代表產業結構升級的第三產業占比增加會通過兩種渠道促進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
首先,產業結構的升級會使教育、咨詢、設計等屬于第三產業的行業在整體經濟中的占比增加,而這些行業所需要的大多是高人力資本的勞動力,同時對于低端勞動力需求最高的第二產業的占比在逐年下降。我們知道高人力資本勞動力與低人力資本勞動力之間是很難替代的,所以可以把勞動力市場分為兩個子市場。產業結構升級使得高端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增加,低端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減少,使得高端市場均衡工資增加,低端市場工資減少。這種工資的變化促使人們更愿意去接受更多的教育,提高自己的人力資本,進而使得整個社會的人力資本存量增加。
另一方面,第三產業的發展本身會帶來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微觀個體在做出是否受教育的的決定的時候會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而第三產業中教育、文化等行業的發展會使人們受教育的成本降低,假設受教育的收益不變的話,人們會更傾向于受更多的教育,提高自己的人力資本水平,是社會總體的人力資本存量增加。
2.其他解釋變量
除了產業結構的升級,還有一些因素會影響人力資本的積累,我們需要在研究中控制這些變量。
首先,文化消費的增加會影響人力資本的積累。文化消費的增加可以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會提升個體的求知欲,可以促進個體對人力資本投資的熱情,增加人力資本的積累;同時,文化消費的提高可以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一方面提高了對高人力資本人才的需求,使人們更愿意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
收入水平也會影響人力資本的積累。收入水平的提高會提高個體用于人力資本投資的支出,同時,從微觀個體的角度來看,如果把人力資本投資看做一種商品,它是屬于必需品之外的奢侈品,它的需求收入彈性應該大于1,對人力資本投資的增長應該大于收入增長的速度,收入增長應該會顯著地影響到人力資本投資的增長,從而對人力資本積累有一個正的影響。
收入差距會影響人力資本的積累。如果收入分配更加公平,那么接受教育就更可能在未來獲得收入的增加,人們也就會更傾向于去接受教育、積累人力資本。技術水平的提高會使得機器能夠代替高級的勞動,使得生產的操作流程簡潔化,對于高人力資本的勞動力的需求減少,進而使得社會整體人力資本存量減少。教育經費的增加會使得學校有錢雇傭更多的教師、招更多的學生、給高學歷的研究者更多的補貼,進而提高社會總體的人力資本存量。
四、假說驗證
在我們的假說中,產業結構的變動,主要是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的變動,會通過增加對受教育水平高的人才的需求,使社會總體的人力資本存量有所增加。圖1是我國31個省份2005年-2011年人力資本存量與第三產業增加額占比的散點圖,從圖中我們可以較為直觀地看出二者之間的關系。圖1中較為奇異的點為均為西藏,圖2為除去西藏外30個省份2005年-2011年人力資本存量與第三產業增加額占比的散點圖。
我們發現,除了西藏與其他的省份有所區別,第三產業占比與人力資本存量之間很可能存在線性關系。關于各個指標的設定,詳見本章第二小節。
1.回歸方程的設定
基于前面學者的研究以及我們的假說,我們在主要的解釋變量,第三產業占比,之外,又加入了文化消費、收入差距、人均GDP、技術水平、教育經費作為控制變量,建立了如下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1)
其中,HC代表人力資本,IS代表第三產業占比,Gap代表城鄉收入差距,C代表文化消費,GDP代表人均GDP,Tech代表技術水平,Fin代表教育經費。
2.指標選取與數據采集
在實證研究過程中,選取合適的變量并且保證數據的準確是十分重要的。在經過深入的研究后,我們選擇了人力資本存量作為被解釋變量;又選擇了產業結構優化程度、文化消費、教育經費、收入差距、技術水平以及人均GDP作為解釋變量。下面我們對變量指標的選取以及數據來源進行說明。
(1)人力資本存量
對于人力資本存量的計算,目前有很多方法,包括平均受教育年限法,收入貼現法等等。本文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法,同時,由于不同層次的教育對于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產生的作用不同,在把實際教育年限轉換為有效教育年限的過程中,我們為不同層次的教育水平加上不同的折算系數:小學為1,初中為1.2,中等教育(不含初中)為1.4,普通高校為2。將教育年限設定為:小學6年,初中3年,中等教育(不含初中)3年,大學(含專科)3.5年(胡永遠,2003)。各年度各個受教育階段的人數的數據,均來自各年度《中國統計年鑒》。
(2)產業結構優化程度
目前,對于產業結構優化程度的測算,有很多種方法。考慮到我們的數據是2005年-2011年的數據,而在這個階段,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主要是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的演進,所以我們用各地區人均第三產業增加額占人均GDP的比重來衡量產業結構的優化程度。
從圖4中可以看出,第三產業占比在近年來也呈增長態勢,與人力資本存量同向。但是這種同向,有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人力資本與第三產業占比之間存在反向因果關系,即人力資本的增長也會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在后面的分析中采用了工具變量的方法排除了這種影響。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變化,經濟變量的變化有共同趨勢,對于這一問題,我們在后面的分析中控制了時間的固定效應,也消除了這種影響的干擾。
(3)其他控制變量
在主要的解釋變量之外,我們又選取了以下幾個控制變量。
近年來,由于國家需要拉動內需、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政策需求,我國各省市的文化消費都有明顯的增長。而文化消費的支出會提升人的全面素質,也會對于教育、人力資本的積累有正的外部性影響。所以我們選取文化消費作為對人力資本存量產生影響的一個控制變量。
文化消費的相關數據來自各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文教娛樂消費支出與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文教娛樂消費支出兩項。我們分別用這兩項數據乘以當年各省的總人口得到當年各省的總文化消費。再用各省的總文化消費除以總人口數,得到當年各省人均文化消費的數據。
教育經費的指標與各年《中國統計年鑒》中的教育經費一項相同,數據來自2007年-2013年的《中國統計年鑒》。
考慮到國內不易找到省級的直接衡量收入差距的數據,如基尼系數,我們用城鄉收入差距來衡量各地區的收入差距水平。從2006年-2012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可以獲得2005-2011年的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數據,用二者相減可以得到城鄉收入差距的數據。
我們用各省市平均每萬人的專利申請量作為衡量技術水平的指標。2005年-2011年各省的專利申請量從以及人口總數均來自各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鑒》,經過計算處理可以得到平均每萬人的專利申請量。收入水平我們用各地區的人均GDP來衡量,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局官方網站。
下表是對本文中涉及的主要變量的簡單統計性描述。
通過OLS的結果,我們發現,盡管控制了年份和省份的固定效應,第三產業占比對人力資本的影響不顯著,而且呈現負相關關系,這與我們的假說不一致。由于內生性問題和反向因果問題,利用簡單的OLS方法回歸出來的結果可能存在較大的偏誤。為了進一步驗證我們的假說,我們使用工具變量的方法進行回歸。
我們選取金融發展狀況作為工具變量,金融發展狀況由人均金融增加額來衡量。金融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狀況直接影響第三產業占比和第二三產業占比和。在放入其他控制變量的條件下,我們使用簡單的線性回歸來檢驗金融發展狀況與第三產業占比、第二三產業占比和之間的相關性,回歸結果見表3。我們發現金融發展狀況對第三產業占比的影響在0.01的水平上顯著,金融發展狀況對第二三產業占比和的影響在0.05的水平上顯著。因此金融發展狀況與第三產業占比、第二三產業占比和之間的相關性較好。
同時,金融發展狀況并不通過產業結構以外的渠道影響人力資本。因此,金融發展狀況可以作為第三產業占比和第二三產業占比和的一個工具變量。我們利用金融發展狀況這一工具變量,進一步探究產業結構對人力資本的具體影響,對第三產業占比的IV回歸結果見表4。
從第三產業占比對人力資本的影響結果來看,工具變量的方法比較好的解決了遺漏變量問題,同時也排除了反向因果的影響。在控制了年份、省份固定效應之后,第三產業對人力資本的影響仍然在統計上顯著為正。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產業轉移的推進,第三產業占比的上升,有助于人力資本的積累。同時我們也發現,人均GDP、收入差距、人均教育投入這些控制變量明顯受到地區因素的影響,地區發展是影響人力資本的一個重要因素。
產業結構對人力資本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第三產業的發展對人力資本的影響上,一方面金融、教育等第三產業行業的發展對較高學歷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從需求層面促進了人力資本的積累;另一方面,第三產業本身的發展也促進了更多擁有知識與技術的人才的出現,從供給層面促進了人力資本的積累。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實證分析的結果驗證了之前提出的假說:第三產業占比的上升能夠提高對人才的需求,有助于人力資本的積累。同時,產業結構的優化會帶來人力資本利用廣度、深度、效率以及效益的提高,從而促進人力資本的積累。人力資本數量和質量的提高,不僅是推動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根本動力,而且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我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力資源非常豐富,但長期以來,由于人力資本的投資與積累不足,致使人力資本的整體質量不高,人力資本相對貧乏,同時人力資本的配置和利用也不盡合理,所以需要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從而提高人力資本的積累。
基于以上結論,我們給出如下政策建議:
(1)大力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
從本文結論中可以看出,第三產業的發展對于我國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是有好處的,所以政府應該在政策上對第三產業進行扶持。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對第三產業,尤其是教育行業與文化行業等與人力資本的形成息息相關的行業中的企業適當的減稅,來促進這些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在財政分配上可以給大學等國家事業單位提供更多的轉移支付,撥劃更多的土地進行校區建設;給一些文化產業適當的補貼,促進他們生產的積極性。
通過這兩方面的支持與鼓勵,可以加快第一、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型的速度,縮短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進而促進人力資本的積累,帶動經濟增長及國民素質的提升。
(2)抑制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我國目前的第二產業中,勞動密集型產業占據了很大的一部分,這些產業的特點是對勞動力的依賴較大,而對技術和機器設備依賴較低,這些產業完全依托于我國的人口紅利生存,他們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也很難進行轉型,這些企業的存在拖緩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同時,他們需求的勞動力大多是低人力資本水平的,它們的存在也使得勞動力缺乏動力去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
具體的措施,可以通過一系列政策實施。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往往是出口產業,我們可以通過減少出口退稅的份額,來抑制出口,進一步的打壓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迫使這些企業轉型。同時勞動密集型產業往往是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可以通過對污染征稅,提高能源的價格來進一步抑制勞動密集產業的發展。
(3)加強對著作權的保護
目前我國對于著作權的保護還不是很完善,山寨、盜用的現象層出不窮。這對于第三產業,尤其是與人力資本相關的教育、圖書、音像等行業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如果著作權得不到保護,那么生產者的積極性就會降低很多,進入這個行業的人也會減少,整個行業就沒辦法發展起來。所以,對著作權的保護,對于盜版的懲罰對于第三產業的發展來說是很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吳楚杰.文化因素對人力資本市場的影響.文教資料,2005.
[2]郭慶旺,賈俊雪.公共教育政策、經濟增長與人力資本溢價.經濟研究.2009.
[3]陳重行,竇爾翔.家庭資產運營、人力資本積累與收入分配差距. 改革與戰略.2012.
[4]戚紅艷.人力資本水平與產業結構升級的內在關系研究——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實證檢驗.河南工程學院學報,2011.
[5]黃文正.人力資本積累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基于VAR模型的實證分析.經濟問題探索,2011.
[6]許和連,亓朋,祝樹金.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研究進展述評.經濟與管理,2007.
[7]張國強,溫軍,湯向俊.中國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結構與產業結構升級.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
[8]胡永遠.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一個實證分析.經濟科學,2003.
作者簡介:鐘文皓(1994- ),男,漢族,吉林長春人,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微觀經濟學、勞動經濟學與計量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