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明 王寧 張憲娜 吳紅霞
基金項目:2013年河北聯合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項目編號:X2014136)
摘 要:本文以前人研究為基礎,以我國制造業(yè)上市公司數據為研究樣本,運用AHP層次分析法對影響制造業(yè)上市公司風險治理的因素進行分析,針對我國制造業(yè)上市公司發(fā)展狀況,建立對應的風險預警模型。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制造業(yè)上市公司風險治理存在一定的漏洞,建立相應的預警管理機制尤為必要。
關鍵詞:風險治理;多級模糊評價;預警模型
公司治理風險是指公司治理制度設計不合理或運行機制不健全給公司持續(xù)經營帶來的不穩(wěn)定性及對公司總價值的影響。但是單純某一個風險往往有一定的潛伏期,產生的威脅有限甚至不被察覺,但眾多風險的相互作用逐步積累,最終可能導致危機的總爆發(fā),使企業(yè)陷入治理困境。對于正處于發(fā)展磨合期的我國市場經濟,尤其是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yè)的制造業(yè),公司治理機制“失靈”時常發(fā)生,對公司治理風險的事前預警、完善治理機制迫在眉睫。
本文試圖通過對我國公司治理風險設計指標體系, 以制造行業(yè)為例運用實證分析法,綜合考慮影響公司治理風險的各種因素,構建衡量公司治理風險的數量指標體系,然后構建公司治理風險預警模型,運用多級模糊評價法和AHP法,建立預警模型使分析結果更加地準確可靠。最后提出識別、控制或規(guī)避該類風險的政策建議,降低我國制造行業(yè)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風險,使其能夠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運用多級模糊評價法和AHP運算建立風險預警模型
1.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指標體系是進行風險評價的關鍵,由于公司治理風險因素眾多,建立完善的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十分復雜,制造業(yè)上市公司治理過程中的風險因素有多方面,本文結合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從股東風險、董事會風險、監(jiān)事會風險、經理層風險、員工風險、財務信息風險六個方面,構建指標體系,如下圖所示:
2.制造業(yè)上市公司治理風險的綜合評價
(1)確定各因素的指標權重
通過組織行業(yè)的專家對制造業(yè)上市公司治理的風險因素所占的比重進行打分,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W,構造出如下判斷矩陣,計算各級因素相對重要度并進行一致性檢驗,并求出最大特征值及權重向量。根據制造業(yè)上市公司治理風險的指標體系構造判斷矩陣,計算各級因素相對重要度并進行一致性檢驗。
以上各矩陣的CR<0.1都滿足一致性檢驗。
(2)多級模糊評價
③單因素模糊綜合評價,確定評價矩陣,按照已制定的評價尺度,請專家們就各評價因素相對于評價尺度給出評價,并由此確定各隸屬度矩陣R。本例中,將聘請10名專家對本課題該公司治理中的各項因素,在前面設置的5級評語集下進行打分。
例如,對指標體系A因素(C11)的研究打分中,有0位專家認為風險高,有3位專家認為風險較高,5位專家認為風險中等,2位專家認為風險較低,0位專家認為風險低,為此計算各因素在對應評語集下的值,得到:r11=0/10=0, r12=3/10=0.3, r13=5/10=0.5, r14=2/10=0.2, r15=0/10=0
同理可計算其它各因素的對應值。得到R1,R2,R3,R4,R5,R6的矩陣如下:
④確定各層的綜合評價
B1=W1·R1=(0.16095,0.23495, 0.48901, 0.11509, 0)
B2=W2·R2=(0.07668,0.29113,0.44042,0.19177,0)
B3=W3·R3=(0.05499,0.179,0.36899,0.39692,0)
B4=W4·R4=(0.11826,0.43916,0.31826,0.12432,0)
B5=W5·R5=(0.134,0.29302,0.16901,0.40387,0)
B6=W6·R6=(0.27971,0.30594,0.18063,0.19085,0)
⑤進行綜合評價。
B=W·R=(0.141701,0.280262,0.286549,0.187122,0)
由評價結果可得,本例中的制造業(yè)上市公司在目前的方法治理下呈現“中等風險”狀態(tài),根據AHP算法軟件計算結果中各項二級指標因素對于總目標的權重值,對該公司來說,影響其治理風險占比高的因素依次是:員工參與公司治理的程度、非公允關聯交易及擔保、經理層的執(zhí)行保障、監(jiān)事會運作、財務信息是否為內部人控制以及經理層激勵與約束。
三、結論
影響制造業(yè)上市公司風險治理的因素普遍存在,要想控制風險,首先分析公司治理的風險因素,接著一個重要的步驟是建立風險評價的指標體系。本文運用多級模糊評價法和 AHP的綜合評價模型,合理地利用模糊數學、風險管理科學和信息系統科學的理論和知識對我國制造業(yè)上市公司治理風險進行預警,建立一套完善的風險識別和管理的方案,以便盡早識別出風險并采取相應措施,最大程度上減少由于風險給公司帶來的損失,從而增加企業(yè)的價值。其具體作用表現在:①盡早發(fā)現治理偏差,提出警告;②診斷出風險預警偏差的原因,及時提出預防的措施;③控制公司治理風險的影響范圍,尋求危機解決辦法,減少損失;④避免相似或相同的風險重復性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李小燕.我國公司治理風險預警研究——以制造行業(yè)為例[D].南昌大學,2012.
[2]嚴若森.公司治理風險預警模型構建及其效果檢驗[J].人文雜志,2012:45-52.
[3]孫奕馳,暢曉宇.我國上市公司治理風險的成因及對策[J].商業(yè)經濟,2010(1):83-85.
[4]江晏時,周莉.基于公司治理結構的企業(yè)財務風險影響因素探析[J].現代商業(yè).2014(24):257-268.
[5]蔣紅橋,鄭石橋.公司治理與企業(yè)風險組合類型關系研究[J].新會計,2011(1):9-11.
作者簡介:朱建明(1992- ),女,土家族,湖南張家界人,本科在讀;通訊作者:吳紅霞(1978- ),女族,漢,河北石家莊人,講師,碩士,河北聯合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方向: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