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調艷 趙會杰
項目基金:西安市軟科學,環境資源雙重約束下西安市產業結構調整研究(SF1306-5);陜西省社科基金,陜西物聯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及其對策研究(11E113)
摘 要:西安市作為副省級城市,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立足西安市工業細分行業,對其規模優勢和比較優勢進行了系統分析;在此基礎上劃分為明星產業、金牛產業、問題產業、瘦狗產業四大類別,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競爭能力;規模優勢;比較優勢
一、引言
西安市作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是西北地區的第一大城市,也是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工業基地和旅游勝地,經濟實力穩步提升,主要表現:一是經濟規模不斷擴大。2008年至今,西安市生產總值連續跨越2000億、3000億、4000億三大臺階,表現出持續快速增長的良好發展勢頭。2013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4884.13億元,人均GDP達到57104.96元。二是投資消費迅速增長,201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134.56億元,比上年增長2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48.02億元,比上年增長14.0%。三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三產業結構由2008年的4.72:45.10:50.18調整為4.50:43.30:52.20。第二產業長期以來是西安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本文以第二產業為例,對其細分行業進行系統分析,明晰產業規模優勢和比較優勢,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產業發展定位,更好地促進區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西安市細分行業競爭能力實證分析
1.產業競爭能力基礎理論
產業競爭力作為決定區域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近年來,學術界在區域競爭力理論研究過程中形成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赫克歇爾和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等奠定了產業競爭理論的基礎。后來人們從創新、競爭強度、產業鏈、產業集聚、產業組織效率等視角對產業競爭能力的來源進行了有益探討,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波特鉆石模型、Dong-Sung Cho的九因素模型、GEM模型等產業競爭力評價模型。然而在影響一國產業競爭力提升的諸多因素中,影響最大的是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競爭優勢的建立離不開比較優勢的發揮,但競爭優勢理論比比較優勢理論更加豐富和更具有動態性。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是推動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進程的主要力量。據此,本文以西安市工業為例,基于競爭優勢和比較優勢,對西安市工業細分行業進行系統的比較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產業發展定位,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決策支持。
2.西安市細分行業競爭能力分析
目前,對競爭力產業演進基本從三大產業的角度研究,在分行業方面和后發地區的研究還遠未深入。但分行業的研究能夠使問題分析更加深入,對策建議更具可行性,據此為了辨析西安市產業發展的優勢支柱產業,本文從規模優勢、比較優勢等視角來進行分析。同時,為了對產業的整體把握,我們把按照工業大類所分的40個細分行業,合并成了18個主要細分產業。其中規模優勢由2012年各細分產業的總產值來衡量。對于比較優勢采用區位熵來衡量。其中區位熵為第i個地區第j個行業的產出占第i個地區總產出的比重與全國第j個行業的產出占全國總產出的比重的相對值。為了確保數據來源的可靠性,均來自《西安統計年鑒2013》和《中國統計年鑒2013》,各細分行業的計算結果如下表所示:
對于規模優勢而言,西安市的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食品飲料煙草、通用設備制造業等所占的比重較大,具有巨大的優勢和市場占有率,幾乎占到整個工業產值的80%。尤其是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大概占到整個工業產值的25%以上,且增長率呈逐年遞增的趨勢。近年來,由汽車制造業與航空航天產業構成的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隨著閻良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的開發建設,經濟技術開發區陜重汽車項目的投產、高新區比亞迪轎車項目、法士特齒輪項目的快速推進,已經成為西安市工業增長的主力軍。專用設備制造業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產值規模和所占比重較大,但在2009年之前呈增長趨勢,之后有小幅下降。電力、燃氣及水的供應業所占比重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此外,西安市通訊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隨著三星等大型企業的引入,將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而醫藥制造業雖然產值規模較大,但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可見其作為傳統優勢行業由于產業轉型緩慢以及市場的過度競爭逐漸萎縮,2012年其產值占到總工業產值的3.29%,已經喪失了規模優勢。作為傳統產業的紡織業也面臨嚴峻的考驗,近年來產值規模逐年下降,2012年僅占到 0.80個百分點。整體而言,傳統產業由于受到高科技產品、新興產業的挑戰,優勢地位逐漸喪失。
對于相對優勢而言,如果某細分產業的區位熵大于1,則表示該產業相對全國平均水平具有比較優勢,反之則不具比較優勢。研究結果表明: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醫藥制造、專用設備制造、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食品飲料煙草、通用設備制造相對全國而言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其中除通用設備制造業具有微弱的優勢外,其他行業均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三、基于規模優勢和比較優勢的西安市產業發展定位及對策建議
綜合西安市工業細分行業的規模優勢和比較優勢,我們按照波士頓矩陣的思想,進行四象限分析,將其劃分為明星產業、金牛產業、問題產業、瘦狗產業四大類別,如下圖所示:
明星產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食品飲料煙草、通用設備制造業既在全國具有較強的相對優勢,又是西安目前產值規模較大的支柱行業。我們稱該類產業為明星產業,是西安需要進一步發揮優勢,提高技術水平,借勢而上,開發新產品,占領新市場,需進一步作“強”的行業。
金牛產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化工、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冶金工業,盡管產業規模較大,是西安市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柱,但是在全國不具比較優勢,需要盡快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擴大國外市場和新產品市場,進行必要的產品結構調整或產品轉型,提高在全國的市場占有率。
問題產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及其他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雖然在全國有相對優勢,但在西安卻規模太小,難以作為支撐產業發展的基礎,需要加大投資或引資,進行技術改造,整合西安市相關企業,拓寬市場、提高行業規模,需要做“大”的行業。
瘦狗產業:造紙及木材加工、紡織服裝業、印刷及記錄媒介、農副食品加工業、金屬制品業,既產值規模較小,在西安市不具有規模優勢,而且相對全國處于劣勢地位。對于該部分產業,應針對區域發展規劃,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發展部分具有區域特色和消費需求的行業,逐步淘汰產值規模小,市場前景不好的行業。
參考文獻:
[1]汪瑩.產業競爭力理論研究述評[J].江淮論壇,2008(2).
[2]惠寧,李丹.中國產業競爭力研究現狀述評[J].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
[3]張悅.全員勞動生產率視角下后發地區產業競爭力的演進——來自甘肅、寧夏、青海的實證研究[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4(3).
作者簡介:惠調艷(1977- ),女,陜西榆林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區域經濟;趙會杰(1991- ),女,天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學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