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中國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多種經濟形式日益成為助推經濟發展的推動力,民營企業在此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但是,真正能夠成為比較大的企業是少之又少,多數企業都為中小企業。然而,近幾年畢業的大學生逐年增加,就業越來越難,為了解決就業問題,國家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也就使民營企業中又多了小微企業。中小微企業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地位越來越重要,但是,企業生存必備的資金問題已經成為限制其發展的瓶頸。本文將通過分析現在吉林省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的現狀,形成這些問題的原因,進而提出解決的途徑。
關鍵詞:中小微企業;融資困境
11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再次把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等納入會議議題。李克強總理今年至少十次提及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可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了。
一、吉林省中小微企業融資的現狀
1.從中小微企業的外部發展環境來看,吉林省的中小微企業70%以上都面臨著融資難的問題,政府和各類金融機構所能給提供的金融支持少之又少。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之一的吉林省,經濟發展情況已經明顯落后于沿海地區,依靠傳統工業振興地方經濟已經不足以讓吉林省經濟進入發展的快速路了。所以,借鑒浙江省等經濟發展的經驗,吉林省也開始發展具有東北地方特色的民營經濟,使中小微企業有了一個發展的空間,給予了中小微企業一定的政策扶持。
2.從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來看。中小微企業的絕大部分是以個人或是家族的模式進行經營運作的,在企業的初創期融資的主要渠道是來源家里的親戚、同學或是朋友。這種民間借貸方式所聚集的資金是有限的,但是對于進入快速發展期的企業是遠遠不夠的,由于資金的問題,往往制約了企業的發展,使企業喪失了做強做大的機會。企業此時會選擇向外尋找融資的渠道,可行的融資方式是向商業銀行進行借貸和上市融資。四大商業銀行和全國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給予其信貸支持比較小,因為商業銀行往往都是可以“錦上添花”,很少“雪中送炭”,對于中小微企業這類風險大,期限短的項目往往采取規避狀態。所以,為了助推吉林省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吉林省成立了吉林銀行和吉林省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
3.從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來看。可以選擇上市融資,但是我國滬深兩市對發行股票的公司要求連續3年的運營歷史和3年連續盈利記錄、發行前公司股本總額不少于人民幣3千萬元。但是這些上市標準對于發展期的中小微企業而言顯然是無法達到的要求。就算是達到這些要求,每個上市企業為了發行股票要支付各種費用,比如說對企業上市資產進行資產評估,會計師事務所為其出具的審計和財務報告,以及后續的季報和年報,這些費用都是相當高昂的。即使繳納了這些費用,也未必可以成功上市進行融資,對于急需資金,又沒有辦法承受長時間審批的中小微企業來講,這部分沉沒成本無形中增加了融資的成本。商業銀行對于中小微企業的貸款利率也有所上浮,使本來融資難的中小微企業更是“雪上加霜”。
二、吉林省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原因分析
1.自身原因。中小微企業本身自有資金少、規模小,使中小微企業自打出生之日起就顯得很孱弱,當市場發生波動時,必然會波及抵抗力較弱的中小微企業。再加上大多數的中小微企業都是“中國式的合伙人”,在企業管理方面也存在著各中漏洞,導致了中小微企業又都會走上“中國式的散伙”。從發行債券和股票的角度來說,這些企業所發行的股票和債券風險很高,相對應的投資者的收益也較高,面對現在的經濟狀況,投資者會考慮到風險的問題。因此市場的接受程度比較低,所以我省當前采取直接融資這種方式的企業較少。這些在中小微企業自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都限制了企業的融資。
2.銀行角度。對于目前吉林省的中小微企業而言,除了從親戚、朋友處借錢以外,主要的資金來源就是商業銀行,中小微企業資金鏈短而且薄弱,所需資金數額不大,但對于企業而言都是“救命錢”。但商業銀行發放企業貸款發放時,要經歷多個環節、時間長、手續費用高。導致一筆貸款到位至少需要1年,少則半年。另外,商業銀行對企業發放的貸款多數都是擔保貸款,中小微企業缺少保證人,可用于抵押或質押的資產很少,即使有一部分,質量不是很高,所以可以獲得的資金就比較少。
3.融資渠道。我國的資本市場的發展還不夠完善,企業在這個市場的融資難度較大。我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先后開發建立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市場。但是當前吉林省在上海與深圳股票市場進行融資的企業在20家左右,占全省企業總數的1%都不到。吉林省的中小微企業多數缺少技術含量,很難讓投資者看到發展前景,所以,發行債券市場接受度較低。因此融資渠道受限。可以利用的民間借貸,由于市場制度不夠完善,管理相對混亂,融資成本較高,這些都造成了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狹窄,融資成本高的難題。
4.信用擔保。中小微企業由于其沒有一定的資金實力和背景,所以在尋求融資時,需要強有力的擔保機構。而吉林省各級政府為中小微企業提供的信用擔保工作比較薄弱,吉林省的各類信用擔保機構在20多家,其中有10多家列入了國家擔保機構試點行列。據對全省484家企業調查表明,21.2%和21.1%的中、小企業認為貸款缺乏擔保機構的擔保。鑒于這樣的情況,沒有足夠堅強的擔保機構做后盾,中小微企業是很難在金融市場上融通到足夠的資金的。
三、解決吉林省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途徑
1.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管理,在中小微企業建立之初,進行把關,力爭做到創建一個做強一個。這需要政府對于中小微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并定期對于這些企業進行一定的考核,對其企業的管理者進行相應的培訓,尤其要幫助其建立一套完善的財務制度。
2.在省內建立針對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金融機構體系,以吉林銀行為核心,以其他各地市的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以及村鎮銀行為輔助的銀行信貸體系,并建立健全以吉林省信托和吉林省擔保為主導的信用擔保體系,使中小微企業可以得到省內金融機構的幫助。
3.拓寬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在吉林省內建立和引進一定數量的風險投資機構或是天使投資人,并由省一級牽頭成立一個投融資平臺,使投資者能找到合適的投資項目,也是中小微企業可以拓寬融資的渠道,打造一個“雙贏”的平臺,進而解決中小微企業一系列的資金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嬌,高斌華.吉林省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研究[D].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
[2]王鵬.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及對策研究[J].會計師,2012.
[3]朱羽.吉林省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現代商業,2012.
作者簡介:侯亞軍(1982.05- ),女,漢族,山東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金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