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顯莉 劉春妹 李麗 胡炳坤 劉樹韜
基金項目:哈爾濱商業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省級指導項目,項目編號:201410240057
摘 要:本文主要是針對舊物交換體系的研究與設計、實現。作者團隊結合校園內學生對舊物的處理方式及需求強度,對校園舊物交易系統進行了深入的調查與研究,初步設計出校園舊物交換體系,旨在為同學們提供規范的舊物交換平臺,以解同學們的燃眉之急。
關鍵詞:舊物交換體系;二手物品;物品的處理;微信平臺
一、平臺設計背景
1.大學生群體資源浪費現象嚴重。現如今,大學生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能力逐漸增強,由于缺乏理性消費觀念、沖動消費行為等原因,許多物品在購買后僅使用極少的次數就放在一邊,造成物品使用價值的降低與資源的浪費。而大學生離校時都會有許多閑置物品,如書籍、備考資料、電腦、出行工具等因攜帶不便等原因能只當做廢品匆忙處理掉。盡管有的大四畢業生會在畢業前集中時間,采用擺攤的方式最大限度處理自己的物品,即使出售的價格極其低廉,但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賣出的商品只是冰山一角,大部分物品只得揮淚當做廢品賣掉,且成交數量也寥寥無幾。
2.學生群體對二手物品存在需要。學生中廣泛存在著因購買課外教材、想學習一下和本專業相關學科的知識、打算考研、自己的課本丟失、考英語四級證書等各種相關證書的原因而四處找書的情況。朋友圈廣的同學則托人借書,但費了很大功夫也不一定能找到想要的書。而交友范圍小的學生借不到書后往往會放棄找書,或只能在書店里花費大筆費用去買新書。然而,買到的新書在應急之后便棄之一旁。這不僅浪費了資源,個人、國家乃至環境也因此遭受損失。至于其他二手商品,大學畢業生的處理價格經常與商店中的價格相差幾倍以上,導致買賣雙方無法有效溝通使得雙方的利益深受損失。
3.國內外對比。與我國相比,的西方國家大學中幾屆的學生用的都是同一套書,當新生入學時只需花費低廉的費用即可獲得教材的使用權。當他使用完畢后,學校再收回此書并把書交給下一屆學生使用,這樣極大程度地節省了資源,也減少了貧困學生的家庭負擔。
基于以上原因,我們認為校園內有必要建立一個規范的舊物交換體系,方便學生間的物品交換,從而減少資源的浪費,共建資源節約型社會。
二、平臺設計目標
通過校園舊物交換體系平臺,以微信平臺為媒介,聯系有舊物交換或買賣的物主,建立規范的校園舊物交換買賣中心,并與校外二手市場進行聯系合作,幫助學生實施舊物交換與買賣過程,繼續舊物的利用,從而響應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三、平臺介紹
1.校園舊物交易微信平臺的設計。微信內容設計:舊物交換(同類物品交換;不同類物品交換;按價格區間交換);舊物購買(衣服,鞋帽,生活用品,教材,課外書籍,其它);舊物出售(類別同上)學生通過添加微信賬號,根據需求按提示點擊搜索舊物,獲得舊物持有者,舊物出售價格等信息。
2.校園舊物交易流程設計。建立規范的舊物交換買賣中心: 對有舊物交換或出售意向的同學進行登記,并負責存放舊物,對舊物進行拍照及信息編輯歸類并發布到微信平臺上。所有通過微信平臺對某舊物有購買或交換意向的同學須到中心進行登記,對舊物查看,由工作人員聯系買賣或交換雙方,在雙方到場或簽字將交換權或出售權交給中心的情況下進行現場交換或買賣舊物,由中心抽取35%的手續費(中心工作人員可面向大學生招聘)。由于庫存問題,存放在中心的舊物若沒有被交換或售出,在兩周之后由持有人取回,但信息仍被微信平臺及中心保留,直到舊物被交換售出或被持有者登記撤銷為止。
四、市場分析
1.學生交易實力分析。據中國教育報刊社發布的《大學生藍皮書》指出,當前中國大學生人均月消費支出945.6元,大學生人均全年消費總額達到11347元,超過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這充分表明大學生有能力進行交易。
2.交易產品類型分析。通過調查顯示,70.8%的學生選擇交易的產品是書籍特別是二手教材;62.5%選擇工具類的產品(如無線耳機、小風扇、自行車等)·;29.2%的學生選擇電子產品,包括手機、照相機、電腦耗材等。
這說明能夠在大學生舊物交易平臺上順暢流通的產品主要集中在書籍、電子產品及工具類產品中,我們在平臺交易的產品也應以此三類物品為主。
3.大學生消費現狀分析。(1)消費行為以機構進入網絡電子時代大學生有著開放的思想意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遠高于他人。加上大學生基本人手一個校園IC卡、銀行取款卡、上網卡、會員卡甚至健身卡,使得大學生消費行為瀟瀟灑灑,基本就是“卡一刷,錢就花”的狀態。(2)消費結構多遠化。新世紀是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共同追求的時代,也正是因此,新時代的大學生們不再僅僅滿足于宿舍、教學樓、圖書館、食堂這四點輪流轉的簡單生活,盡管書籍仍是他們主要的消費對象,但卻不再是唯一的、首要的選擇。大學生群體的消費行為已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趨勢。除了必要品的消費外,他們在消費水平允許的范圍內更愿意對旅游、手機、電腦、影音娛樂等進行消費,反映出大學生群體對走出校園了解外界、融入社會與自然、擁有高質量生活的渴望。(3)追求時尚與名牌。大學生站在時代的最前沿,渴望最獨特的自己,敏銳的把握時尚潮流,惟恐落后與時尚的步伐,這是共同的特點。大學中更是不乏對發型、服裝、飾物等追新的群體。就其所占比例來看,“是否流行”緊隨價格、質量之后,成為大學生購物時考慮是否購買的第三大因素。而當問及是否會購買品牌產品時,有高達80%的同學表示在購買能力之內會選擇購買。(4)大學生消費狀況存在的問題。①儲蓄觀念淡薄。當問及一學期結束后經濟情況如何時,大部分同學都坦然承認自己的消費已經超出計劃范圍,甚至還有同學需要向別人借回家的路費。略有剩余的同學也在想著如何將剩余的錢花完,只有極少數的同學有儲蓄的意識。可見,當代大學生的財商需要培養和加強。②消費差距拉大,出現兩極分化。在有關月均消費水平的調查中,有15.2%的同學在200元以下“有點痛苦的生活”線上堅持學業,有28.3%的同學在250-350元之間“勉強過得去”,也有同學月消費在900-1000元之間“正好夠用”,甚至有家庭經濟條件富裕的同學月均消費水平高達2000元乃至更高。③消費結構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為突出。大學生的生活消費主要組成部分為生活費和學習資料、用品的購買。在生活消費中,日常飲食又是重中之重。而大部分女生有的為了保持苗條的身形控制食欲,有的為節約支出而不顧營養需要選擇廉價的飯菜,這些都對身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④過分追求時尚和名牌,攀比之風尚存。據相關調查顯示,有同學會為了一款新手機寧愿節衣縮食,甚至犧牲自己其他的必要開支。有些女同學為了一套名牌衣服或國外化妝品,不惜向他人借錢以滿足自己的采購欲望。這些都反映出一些學生不懂得量入為出,虛榮心驅使又極易形成攀比的心理。⑤戀愛支出過度。大學生談戀愛已是一種普遍現象,為了追求情感市場需要物質的投入。而正處于情感投入期的大學生們經常難以理性的把握適度消費的原則,造成支出過度。
4.大學生消費心理分析。(1)求實心理。大學生群體對產品的關注點就是產品是否符合自身生活或學習的需要。在購買之前,他們會對產品信息進行搜集,與同類產品進行比較和分析,選擇出性價比最高的產品進行購買,以求產品的使用價值與實用價值都達到最高值。(2)求廉心理。在校大學生由于無法獨自取得收入,所以購買力有限。因此他們在選擇商品的時候最關注的是價格是否低廉,這樣會為其節省一大筆開支。(3)求新心理。該類群體非常關注產品的使用程度、購買時間、外觀。對于難以負擔購買新產品但是又渴望擁有此類潮流產品的顧客來說,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五、平臺推廣
1.線上推廣。(1)利用最熱的聊天軟件微信、QQ進行宣傳,多加入學校的交流群,及時發布平臺消息。(2)建立微信公眾號,進行消息推送與交易信息的及時回復。(3)大量在校內、校友網上發表平臺信息簡介,實施軟文推薦宣傳。
2.線下推廣。(1)印制條幅和海報進行宣傳,畫宣傳板宣傳,也可發放傳單至同學手中。(2)利用校園廣播、校園報刊、大學生雜志宣傳。(3)請學生會、社聯、社團幫助宣傳。(4)在教室黑板寫上我們的網站進行宣傳。(5)在學校搞活動進行宣傳。
參考文獻:
[1]董斐,貢獻策,時凌云.基于校園網的校內二手市場網絡化運營與管理機制探究[J].商業文化,2014,04(2):121-127.
[2]楊蘭春.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的市場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4,05(2):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