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睿
淺析依法治軍的政治意蘊
●郭文睿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把依法治軍作為我國強軍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雖然時下圍繞依法治軍的探討相當熱烈,但卻鮮有專門探討其政治意蘊的論述。鑒于此,本文擬從依法治軍的核心要求、法治理念的樹立、軍事領域改革與法治的辯證關系等角度,淺析依法治軍這一戰略部署的豐富政治意蘊。
依法治軍的核心和根本要求是確保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中國共產黨對我軍的絕對領導權源自于黨締造人民軍隊的客觀事實,貫穿于黨領導我軍發展壯大、通過武裝斗爭奪取和鞏固國家政權的整個實踐過程之中。1927年的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以周恩來為書記的黨的前敵委員會是領導起義的指揮中心,起義部隊的軍、師級單位建立黨委,在團建立黨支部,設立黨代表。此后的“三灣改編”則通過在紅軍部隊建立系統的黨組織,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地位,從組織上奠定了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基礎。1932年9月21日,紅軍總政治部在《關于紅軍中黨的工作訓令》中,首次明確提出“黨在紅軍中的絕對領導”的概念。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黨中央、毛澤東針對蔣介石以國家化身自居,公然強迫我黨放棄對軍隊的領導權等無理要求,明確提出了堅持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獨立、單一的領導原則和黨指揮槍而決不允許槍指揮黨的原則。新中國成立后,確保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國家歷代領導人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毛澤東同志鮮明提出,“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容許槍指揮黨”。鄧小平同志反復告誡,軍隊要聽黨的話,“不能打自己的旗幟”。習主席一再強調,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是強軍之魂,鑄牢軍魂是我軍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務,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我國現行憲法第93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全國武裝力量。”憲法這一規定的實質,就是確立了中國共產黨行使軍隊領導權的法定途徑和法定方式,即中國共產黨通過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來代表國家對軍隊實行領導和指揮。1997年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國防法》明文規定了我國武裝力量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值得警惕的是,近年來西方敵對勢力基于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政治圖謀的需要,極力散布和鼓吹“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和“軍隊國家化”等錯誤觀點,試圖使我國軍隊擺脫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蛻變為他們顛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工具。對此,我們必須深刻地認識到,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就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必須確保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符合我國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
治理離不開權威。在社會學中,權威則意味著控制與整合。在德國學者馬克斯·韋伯看來,權威主要有三種類型,即傳統型權威、魅力型權威和法理型權威。法治,也就是馬克斯·韋伯所言的法理型統治作為一種“最不壞的統治方式”,能夠有效防范專權恣意,維護主體尊嚴。然而,一個社會要真正實現從人治向法治的轉型,不僅需要完善的制度規則,還需要實現社會文化心理層面的支撐。否則,在缺少法治文化的社會中,盡管形式上存在林林總總的規則,但正式的規則總是被形形色色的潛規則所取代,法治只具其名,不具其實。因而,法治的首要含義是培養起人們對法律的信賴、尊重與敬仰之情。
相對于其他社會領域,軍隊所固有的上下級隸屬關系和命令服從關系更利于傳統型權威、魅力型權威的形成與維護。由于軍事治理的基本模型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與服從,民主集中主要適用于命令、決定的形成階段,如果不劃定、不限定命令與服從關系的產生條件,則很容易造成下級服從的只是上級首長,而不是制度性的軍規軍紀。現實層面,個別領導干部奉行權大于法、以言代法,用個人指令管理部隊,靠長官意志進行決策;個別居于從屬地位的人員則堅信相信規則不如相信領導、法律文件不如領導講話,甚至構筑以親緣或權力為中心的小圈子;還有的奉行“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規則有利于自己時就主張按規則辦事,不利于自己時就主張廢棄。可見,法理型權威首先必須依賴法治信仰。以此觀之,依法治軍必須要貫徹中央軍委印發的《關于新形勢下深入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的決定》要求:“全軍用強軍目標引領軍事法治建設,強化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維,按照法治要求轉變治軍方式。”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緊緊圍繞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著眼全面加強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創新發展依法治軍理論和實踐,構建完善的中國特色軍事法治體系,提高國防和軍隊建設法治化水平;堅持在法治軌道上積極穩妥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深化軍隊領導指揮體制、力量結構、政策制度等方面改革,加快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制度。由此,深入推進依法治軍必須正確處理軍隊改革與法治的關系問題。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因此,所有的重大改革決策都必須于法有據,所有的重大改革都必須在堅持法治原則的前提下展開。就改革與法治的關系而言,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也需要深化改革。然而,由于思想認識等因素的影響,改革與法治間的這種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關系,卻常常被極化為實踐層面“為了法治,要不要改革”或者“為了改革,要不要法治”等對抗式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式的二難選擇關系。事實上,改革和法治實踐需要解決的真正問題并不是要不要改革或者要不要法治的問題,而是要在統籌兼顧深化改革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需求的前提下,追求二者互動的最佳綜合效果。中國社會是一個具有兩千多年封建專制歷史的社會,民眾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還比較淡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基尚待進一步鞏固。在此情況下,如果以改革的名義隨意突破法律的底線,不僅有損法律的權威,也可能最終損害改革自身的發展。為此,社會領域包括軍事改革在內的一切重大改革都必須以符合法治要求的方式推進,在改革中不斷推進依法治軍,在深化依法治軍中積極穩妥地進行改革。
【作者系西安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