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輝
(山西省交通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山西省高速公路建設近些年取得了顯著成績。建成高速公路總里程3 118 km,達到5 011 km,在全國排名第4。伴隨著公路的快速建設產生的環(huán)境問題和水土流失問題也不可忽視。棄渣場作為高速公路建設中經常出現(xiàn)的線外附屬工程[1]。由于工程工期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而且由于施工單位對于棄渣場的重視程度不夠,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破壞和水土流失問題更為突出。
公路建設由于路基挖填方和隧道挖方的施工時段、標段劃分、自然地形節(jié)點、運距運費等的影響,要做到工程區(qū)域內的挖填平衡是非常困難的,不可避免地會有取土棄渣行為產生。另外公路路面改造產生的垃圾、路面刨除的廢料[2]、拆遷建造物產生的垃圾都是棄渣。利用棄渣場棄渣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提高攔渣效率的重要保障[3]。棄渣場一般設置在地形低洼處或溝谷之中,如果棄土自然堆置,未經碾壓,形成裸露的松散堆積邊坡,邊坡處于臨界狀態(tài),極易發(fā)生水土流失,對周邊環(huán)境造成威脅[4]。
近年來山西省水利廳、各流域水行政主管部門對全省高速公路進行了多次現(xiàn)場檢查,發(fā)現(xiàn)的水土保持方面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棄渣場。本文通過對山西省多條高速公路進行現(xiàn)場調查,總結出常見的山西省高速公路棄渣場類型,通過研究相關法律、法規(guī),總結出現(xiàn)狀棄渣場可能涉及到的制約性問題,以期對今后高速公路棄渣場的選址、設計和防護提出對策建議。
經現(xiàn)場調查,山西省高速公路棄渣場可按棄渣來源和棄渣場選址類型分類,分類結果見圖1。其中隧道由于施工工藝和施工進度要求,按棄渣來源可分為隧道洞口出渣棄渣場、隧道斜井出渣棄渣場和隧道豎井出渣棄渣場。由于山西省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的地形特點,高速公路棄渣場選址主要的類型為溝道型。其中溝道型棄渣場根據(jù)堆渣的位置可分為溝頭棄渣場、溝口棄渣場、順溝棄渣場和填溝棄渣場。

圖1 山西省高速公路棄渣場分類圖
各類型棄渣場由于堆置方式和選址的不同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問題。就各類型棄渣場的特點和調查中發(fā)現(xiàn)的每一類棄渣場特有的問題進行分析詳細見表1。

表1 各類型棄渣場特點及現(xiàn)狀問題
各類型棄渣場由于其棄渣來源和堆放地點的不同可能存在不同的問題。在調查過程中同時發(fā)現(xiàn)了各類棄渣場遇到的相似問題,并總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分別從前期設計選址階段、施工階段和施工結束后的恢復階段進行分析。
2.2.1 棄渣場設計選址階段主要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a)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水土保持方案、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中的棄渣場位置和數(shù)量不一致。由于水土保持方案處于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而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中一般不指定棄渣場的具體位置,所以水保方案中確定的棄渣場多為水保方案編制單位自行確定。在項目的初步設計和施工圖階段對路線進行了優(yōu)化調整,所以水土保持方案選定的棄渣場在施工圖階段變化在所難免。
b)由于水土保持方案確定的棄渣場和實際的棄渣場位置發(fā)生了變化,建設單位未及時履行變更手續(xù),導致了水土保持監(jiān)測和監(jiān)理單位針對的棄渣場與水土保持方案中的棄渣場位置不符,也影響了后續(xù)的水土保持驗收。
c)設計單位在確定棄渣場選址時考慮工程安全性較多,容易忽略環(huán)境敏感問題[5]。
d)施工圖階段選定的棄渣場施工單位不嚴格落實。棄渣場在設計過程中棄渣場的位置及容量的確定是否合理最終都將由施工單位來檢驗,施工單位從自身利益出發(fā)會盡量減小棄渣的運距,隨挖隨棄,以便節(jié)省運輸費用。
e)設計階段沒有很好地考慮棄渣場位置地方協(xié)調的可行性。設計階段對于棄渣場的位置一般只有意向書,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地方政府是否同意存在不確定性,從而導致棄渣場在實際施工階段與設計確定的棄渣場位置不一致。
2.2.2 棄渣場施工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a)棄渣場攔擋工程一般按照“先攔后棄”的原則進行施工,棄渣場截、排水工程應在施工前進行施工,實際施工中不能滿足要求。
b)棄渣場的邊坡坡率較大,主要原因是施工單位為了減少占地,最大限度地收縮邊坡。
c)一般路基工程和隧道工程施工結束后施工單位會對棄渣場進行土地整治,由于施工時序的原因,路面施工單位產生的棄渣在施工結束后一般堆放在路基施工單位的取土場或棄渣場,造成二次破壞。
2.2.3 棄渣場施工結束后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a)隧道斜井棄渣場和豎井棄渣場問題較為突出,這兩類棄渣場一般棄渣量較大,施工結束后施工便道不再暢通,恢復難度較大。
b)施工結束后棄渣場恢復措施不到位,棄渣場植被恢復選取的樹種不是鄉(xiāng)土樹種,與當?shù)鼐坝^不協(xié)調。
c)棄渣場立地條件不利于植物的生長,種植的喬灌木如果得不到很好的養(yǎng)護,成活率得不到保障。
針對現(xiàn)場調查棄渣場發(fā)現(xiàn)的問題,根據(jù)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要求,提出管理和工程方面的相關對策措施。
a)棄渣場的數(shù)量和位置發(fā)生較大變化的,應履行變更手續(xù)。
b)工可設計階段與實際的路線差別較大,應該在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階段按照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要求對棄渣場進行詳細設計。
c)設計時棄渣場的位置一定要考慮施工單位可接受的運距。同時,在選擇棄渣場時應充分吸納施工單位及地方政府的意見,避免施工時棄渣場位置及容量發(fā)生變更[6]。
d)棄渣場設計和施工應保證下游建筑物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e)對于臨河型棄渣場應開展相關防洪評價。
f)水土保持監(jiān)測和水土保持監(jiān)理單位各盡職責,對施工過程中產生的臨時水土流失進行有效控制。
g)各施工標段間棄渣可以協(xié)調利用,也可共用棄渣場,減少施工便道等臨時工程的設置。
a)棄渣加強綜合利用,設計時優(yōu)化線形,盡量增加土石方利用率。對于沿線設施的場坪,盡量考慮不挖,而采取填筑方式進行場地平整,填筑可采用隧道棄渣。對于有條件填筑、風景較好的路段可設置觀景臺,消化部分棄渣。石方棄渣場可交由地方作為石料場使用,簽訂移交協(xié)議,明確防護責任[7]。
b)棄渣場的表層腐殖土施工前應進行剝離,剝離的表土妥善堆存,施工結束后利用表土進行植被恢復。
c)當棄渣沿河岸堆放時,可以修建攔渣堤擋護。
d)由于水是影響棄渣場穩(wěn)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各棄渣場除了進行防護加固外,還需進行排水設計。為此,除在棄渣場周圍設置截水溝、排水溝,底部設置盲溝進行內外排水外,還應考慮將棄渣場坡頂面用溝底清方黏土封閉,由此做到棄渣場的上封下排立體排水[8]。
e)恢復方向為盡量恢復原貌,復耕或植被恢復,有耕種條件的地區(qū)盡量復耕。占用耕地的應按照“一占一補”的原則恢復成耕地。
f)穩(wěn)定的棄渣場可通過一般的綠化防護,不穩(wěn)定的棄渣場需進行工程防護,綠化采用喬灌草結合的方式進行。

棄渣場選址不當或防護不當,不僅會影響到公路本身的安全,而且會危害下游人民財產安全。所以在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應做好棄渣場的選址、設計、施工,保護好公路建設環(huán)境,體現(xiàn)綠色交通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