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鑫
摘要:居住環境與居民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影響著居民的心理健康、精神生活,居住區景觀風格的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成長變化過程,從剛開始的借鑒西方文化,逐步發展成了有自己文化底蘊的居住景觀。主要從闡述了從建國初至今居住區景觀的發展狀況。
關鍵詞:居住區景觀;發展;文化
一、概述
居住區景觀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四個過程,兩個階段是以上世紀90年作為界限,建國初至上世紀90年以前是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啟蒙階段,景觀設計的概念不明顯。上世紀90年代以后至今居住區景觀設計才開始真正的繁榮發展階段。四個過程是指居住區景觀設計發展中所經歷的四個過程;從生存要求—生活需求—個性追求—文化沉淀的過程。
二、上世紀50~70年景觀發展的生存要求
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剛剛成立,我國處于一個經濟、技術、思想都落后的時代,各方面都處于萌芽階段,由于當時“一邊倒”的政策方針,學習蘇聯成為那個時代強力口號。于是在整個50年代,全國上下都彌漫著一股學習西方文化的熱潮,居住景觀也自然不會例外。
上世紀60~70年代手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景觀設計的概念明顯與其格格不入,從根本上否定了景觀設計,對于景觀設計的發展來說是一場災難,景觀設計一度處于停滯狀態,所以說上世紀60~70年被稱為“灰色的二十年”。
三、上世紀80~90年景觀發展的生活需求
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的力度加大,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居住區建設規模擴大,受當時計劃經濟的影響,采用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建設模式。住房建設體制以分配制、低租金、福利型為主要特征,居住區多表現為“單位大院”形式,也就是小時候我們所熟悉的家屬院。
這個時期還沒有明確的“景觀設計”,人們對景觀設計的認識還不全面,處于滿足了居住需求之后對居住環境的簡單渴望。
四、上世紀90~98年景觀發展的個性追求
上世紀90年代,中國正經歷著一次大的社會轉型,商品經濟的形成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整個社會的住房制度由福利分配式住房向商品住房轉變,單位分配的制度漸漸退出生活的舞臺,住宅可以自由買賣并屬于居民私有。居住區景觀發展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時期,呈現出個性化、多元化的發展。
居住區景觀可以說是從90年代之后才發展起來的,在此之前并沒有明確的居住區景觀,景觀只是建筑規劃的附屬品,以簡單的綠化形式存在,不能夠被稱為景觀設計。90年代后,人們的生活逐漸安穩,經濟水平也有所提高,于是對于住宅的要求也大大增強,住區景觀才得以發展。
五、98年至今景觀設計的文化沉淀
早在1958年梁思成先生就提出“中而新”的理論,然而這個理論在景觀設計中卻沒有基于中體的本質發展,居住區景觀呈現一種盲目復制的狀態,淡化了傳統造景手法,長此以往必然會走上一條文化被吞沒的道路。在經歷了盲目在追隨到生活迫切需求再到個性化的展示,中國的景觀發展迎來了對文化缺失的思考。
中國古典造園藝術對于自然的追求是不懈努力的,景觀環境并非要制造出多么恢弘的氣勢,最重要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到的景觀內涵。古詩有云:雖由人作,宛若天開。表示了中國古典園林所追究的精神境界。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對于居住區景觀環境的設計更傾向于氛圍的營造,景觀設計也趨于專業化。 在景觀設計的構思中考慮的因素逐漸成熟,景觀設計滿足了功能性的需求,接著開始尋求精神層面的體會,追求住區景觀的氛圍營造,身處其中,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景觀設計師所要傳達的意境。
全球化的趨勢下,如何去在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保持住屬于自己的文化,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景觀設計師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的氣候、地理環境以及居民生活習慣、各地歷史文脈的不同,營造出屬于城市獨特的景觀氛圍,給各個城市增添了不同的地域性、文化性的特征。極大程度的削弱了全球化景觀對地域文化的侵蝕,身處于每一個城市中都能夠感受到這個城市獨特的魅力。
在園林的建設上,更加注重生態性和人性化的需求。居民生活品質提高之后人們更清楚地意識到自己需要什么,對生活環境有了高層次的需求。“綠色住宅”“生態小區”等設計理念橫空出世。居民需要更多的綠化,更全面的生活設施來滿足自己生活的需求。小區的配套設施可以擁有更多的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空中花園、立體綠化得到普及,居住區盡可能的增加綠化面積,給居民性早一個舒適溫馨的居住環境。宅間綠化、入戶花園以及私家種植園得到了廣泛的喜愛,在一系列浮華之后,中國的居住景觀得以沉淀,文化性、地域性與生態化相輔相成的景觀發展趨勢。
六、結語
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關于居住區景觀的學者以及參考書目是寥寥無幾的,上世紀90年代之后景觀設計方面的學術論文、書刊越來越多,開闊了國人的眼界,在理論中尋求新生。
居住區景觀設計經過了需要多思考,價值觀從傳統造園手法的“天人合一”中解放出來,提倡以為人文本,尊重地域文化,力求地域文化與景觀設計相結合的新興設計方式。打破了中國傳統園林“小橋流水人家”的古典主義造園思想,在傳統中國園林寄情山水的基礎下糅合進西方先進景觀設計思想,探索出基于中國本土文化下的特色居住區景觀設計模式。
一個好的設計作品并不能從一個人的空想或者抄襲別人的成果中得出,而是應該切實的去感受使用者的生活習慣,社會地位、心理需求。不同地域文化、生活背景所需要的景觀設計都是具有其獨特性的。上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人才,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居住區景觀得到了與社會、文化、藝術、審美、自然相結合,景觀設計師在追求自然與技術的同時達到與人文情感的共生。居住區景觀所追求的美不再是單純看到的美,轉而上升到更高層次的人與自然、人與城市、自然與城市相結合的美。
【參考文獻】
[1]趙紀軍.新中國園林政策與建設60年回眸(一).風景園林.2009.102-105
[2]趙紀軍.新中國園林政策與建設60年回眸(三).風景園林.2009.91-95
[3]朱丹.棲居之境[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4]費衛東.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的發展演變[J].華中建筑.2010(08)
【作者單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