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玲++鄢小芹++游佳+++孔霞
貴州省作為西南喀斯特的中心,連片裸露碳酸鹽巖分布面積大、地勢復雜,生態環境極其脆弱,且貴州省同時也是我國老、少、邊、窮人口集中之地,人地矛盾非常突出,脆弱的生態環境一旦遭受破壞,往往加劇土壤侵蝕作用,導致土層流失殆盡,造成嚴重的石漠化,繼而造成生態危機。生態危機的現狀急需開創一種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因此,在貴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區開展生態修復成為國家的重大需求。然而在諸如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等一系列生態修復進程中,由于當地民眾的生產、生活受到影響,如若生態補償力度不夠、補償年限較短抑或補償不能及時到位,均會引發如毀林復耕、只造林不管護等生態道德問題,進一步加劇人地矛盾,造成對生態環境的進一步破壞,無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持續發展的社會生態文明。
本文通過對貴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的廣大山區民眾進行實地的問卷調查,獲得來自一線的反映民眾真實心聲和生態道德狀況的資料和數據,了解其現有的生態情感狀況,對于生態修復的理解與認知水平,從而確定在生態修復過程中出現的生態道德問題,并從哲學、政治學、生態學、經濟學等多學科視覺去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
一、調查概況
本調查覆蓋了貴州省9個地、州、市的78個巖溶縣。調查以問卷為主,結合調查組成員的實地調查,個別訪談等方法。本調查共發放《貴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區民眾生態道德現狀的問卷調查》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946份,有效回收率為94.6%。
對有效問卷的946名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統計如下:
1.性別分布:男278人,女668人。
2.年齡分布:18歲以下251人,18-45歲442人,45歲以上的253人。
3.學歷分布:高中以下122人,高中或中專180人,大專及大專以上644人。
二、貴州石漠化生態恢復進程中的生態道德問題現狀
(一)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度低
通過實地調研,結合調查問卷的數據分析顯示貴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區民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度低。
調查數據顯示,會經常收聽廣播、收看電視中關于環境保護新聞的民眾只有18%,高達72%的民眾只是偶爾為之,更有10%的民眾從不關注相關內容。經常、偶爾、從不閱讀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書籍和報紙雜志的民眾分別為20%、67%及13%,19%的民眾會經常家人、朋友討論有關環境保護的問題,64%的民眾偶爾談論,18%的民眾選擇了漠不關心。
(二)對環境資源及其保護的認知水平普遍較低
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度普遍較低,導致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的民眾對生態環境的認知水平也處于較低的水平,具體表現在對環境資源的經濟價值存在偏差,對環境保護的意義認識不夠。
在對環境資源的經濟價值認識上,有65%的民眾認同自然資源能帶來經濟價值,這是一種正面的認知,與此同時,認為自然界的動物和植物就是為人類的商業價值而存在的民眾高達42%,如此高比率的錯誤認識說明民眾在認識到環境資源的經濟價值的同時,卻無法正確認識環境資源的存在與人類存在具有平等性,而非為了滿足人類某方面的需要。
在對環境保護的意義認識上,92%的民眾認識到保護環境不僅是個人品質的問題,更是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94%的民眾認同為了保護生態環境,除了治理,人類還需限制自己諸如過度開墾、亂砍亂伐等行為。在大多數民眾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及人類必須自我約束的同時,依然有8%、6%的民眾并不認同上述兩個正面觀點。
(三)生態環境保護意愿不高,情感不穩定
情感是建立在對事物的認知基礎之上并由此用來評價自己和他人言行或某種事物的一種內心體驗和主觀態度。就實地調研及調查問卷數據分析顯示,喀斯特石漠化地區民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情感不穩定,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較大。
在問及“是否有通過自身努力來改變生態環境的愿望”時,有71%的民眾選擇了有此愿望,也有高達29%的民眾并無此愿望;83%的民眾表示能做到不亂砍亂伐、不毀林開荒,也有17%的民眾選擇了“不能”;在問及“如果生態補償不能及時到位,您是否會因此毀林或者毀草復耕”時,更有高達21%的民眾選擇了“會”。這就說明在有外界因素特別是經濟因素的影響下,民眾的環保意識和情感將發生波動。
(四)生態環境保護行為不穩定
對于生態道德的評價,不僅要看民眾的認知水平和情感意識,還得看其具體的行為表現。
就貴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地區民眾的生態道德行為而言,據實地調研和調查問卷數據顯示,民眾在生態環境保護行為上表現出不穩定的特點。
當問及“遇到破壞環境的人和事時,能夠進行說服、勸阻”時,選擇“經常”、“偶爾”和“從不”的民眾分別為19%、66%和15%,顯示出高達81%的民眾對于破壞環境保護的人和事持漠不關心的態度。當問及“在城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這個問題時,有28%的受調民眾知道有此規定,但認為農村遠離城市,可以燃放煙花爆竹,還有6%的民眾根本不知道有此規定。調查問卷數據還顯示,有高達66%的民眾認為所在地區曾經發生過因生態補償力度不夠或補償時間過短而致使自然生態受到進一步破壞的情況;同時,有54%的民眾認為自己所在的地區曾經發生過毀林復耕、只造林不管護等情況。
(五)對目前生態修復工程及生態補償認同度較低
雖然有高達90%的民眾贊同國家近年來的退耕還林政策,但在問及“生態修復工程是否對其生活產生影響”時,有高達22%的民眾認為生態修復工程限制了農業生產,導致其收入明顯減少,顯示出對于生態修復工程的不認同。
在對于生態補償的認同度調查中,有51%的民眾認為目前退耕還林還草的生態補償不夠,僅11%的民眾對生態補償表示認同;另外,對于生態補償的年限的滿意度調查呈現出非常相似的結果,有50%的民眾認為生態補償的年限不夠,僅有11%的民眾對補償年限表示滿意。
三、貴州石漠化生態恢復進程中的生態道德問題原因淺析
(一)生態道德教育欠缺
結合大量的資料和實地調研結果顯示,在貴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地區,民眾接受的生態道德教育明顯欠缺。由于這些地區的民眾文化素養底子比較薄弱,對生態環境的關注本身就少,再加上當地相關職能部門沒有切合當地民眾的生態道德教育內容和合適的教育形式,有些地區即便開展了一些生態道德的教育,多停留在倡導性的標語或政策性的要求,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為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當地民眾生態道德缺失的問題,必須找到能與其生產生活有緊密切合點的生態道德教育內容,將引導民眾生產生活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綠色生產”、“低碳生活”的更有利于科學發展的環保理念。
(二)對生態修復意義認識不夠
對生態修復工程及其意義缺少基本的認識和理解,更多地民眾認為這是政府和相關行政職能部門的事情,意識不到生態修復對于其所在的生活環境有著何其重要的意義,又因為生態修復工程的生態效應短時間內無法顯現,致使更多的民眾認為生態修復效果不理想,對修復措施持不認同態度。也因為認識的不足,致使民眾將自己置于旁觀者而非主動積極的參與者的位置。一旦有外界因素特別是經濟因素影響時,就會出現生態道德情感上的不穩定,甚至出現毀林還耕的現象。因此,要扭轉民眾對于生態修復及其重要意義的偏頗認識,急需改革和調整生態修復措施和方式,要讓民眾從生態建設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不僅要讓其看到生態環境的良好轉變,更要讓其增加經濟收入。唯有如此,民眾才能轉變以往的被動者、旁觀者姿態,成為能積極投身生態建設的參與者和主體。
【作者單位: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