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國際科普微電影大賽頒獎典禮盛大呈現

上海積極發掘青年“銀幕教授”推動全球科創中心的軟環境建設
5月的上海科技節,6月的上海國際電影節,科技與電影,已經成為2015年初夏時節上海最具熱力的兩個關鍵詞。在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上海率先領接使命,責任重大,機遇難得。與此同時,落實發展機遇的支撐條件并非自經濟與技術體系與生俱來,同樣也與相應的社會文化土壤建設和社會文化氛圍營造密切相關。在商業大片和泛娛樂化的環境下,如何調動青年群體的主動性與創作力,營造全民科技創新的社會文化氛圍,尤顯重要。




可喜的是,隨著2015上海國際科普微電影大賽的推進,《聽見世界》《高效清潔海水池塘養殖》《愛生活科普系列》《He Piha'ekelo》《棲》等一批最新拍攝完成的優秀科普微電影,在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與廣大觀眾見面。
2015上海國際科普微電影大賽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指導,上海大學影視學院、上影集團科教電影制片廠、上海東方電影頻道聯合舉辦。6月19日,在上海電影博物館4D 影院舉辦的頒獎典禮上,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的青年科普電影創作者分獲最佳創意獎、科普人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作品獎和評委會大獎。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董事會主席恰克·伯樂(Chuck Boller)、國際科教影視“中國龍獎”獲得者殷際輝導演,以及科技、科教紀錄片和動畫片等業界專家到場,以行動支持科普微電影的創作。
上海歷來就有科教紀錄片創作的優良傳統,建國60多年來,上海先后拍攝了科技紀錄影片1500多部,這些影片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因此被市民親切地稱為“銀幕教授”。秉承“愛科技、慧生活”的宗旨,本屆國際科普微電影大賽自去年秋季啟動,在海內外廣泛發動美國、英國、比利時、荷蘭、以色列、新加坡、中國等地的40余家影視制作機構、高等院校的上百位青年科普電影創作愛好者,匯集200多部科普微電影原創作品,遴選科普理念與藝術表達完美結合的優秀作品,讓青年一代的“銀幕教授”重煥光彩。
經過層層選拔,20部優秀作品入圍終評,主題涉及信息傳播、生態環保、科學發明、醫療健康、文物修復、垃圾分類、未來科技等領域,顯示出較高的科技想象力與藝術表現力。對此,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普處處長龔黎明表示:“這次國際科普微電影大賽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它對提升市民整體的科學素養是一個非常好的推動。科教電影是傳播科技知識的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和形式,通過這次活動必將對我們上海的科教工作產生積極的影響。”
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制片人王文煜作為評委也參與了此次大賽,他對此次活動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今年我參加了三個上海的微電影比賽,此次的國際科普微電影大賽毫無疑問是最優秀的。”

作為頒獎嘉賓,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董事會主席恰克·伯樂先生也表達了他對本屆比賽的良好印象。“這是一個質量非常高的比賽。科技已經改變了社會和人們的生活,把這種改變以微電影的形式演繹出來是非常好的想法,可以讓大家在更短的時間內更加集中地展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隨時放在各種網站上進行展示和放映。今天在座的每一位獲獎者都令人欽佩,能夠參與這項比賽的作品,都是很了不起的。”為進一步推進上海科普影視創作,上海市科委多次組織科普專家到院校和企業調研,牽頭支持上海大學影視學院率先開設科教紀錄片創作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推進成立了產、學、研踐習平臺“上影-上大科教紀錄片創作中心”。該創作中心借助上海大學的藝術創意引導力、上影集團科教電影制片廠的專業攝制隊伍開展創作,以全國第二大電影臺,上海東方電影頻道為主流媒體傳播平臺,鼓勵海內外青年科普影視工作者和大學生以賽會友,相互學習借鑒,營造萬眾科創的社會文化土壤。
據上影集團科教電影制片廠廠長、上海東方電影頻道總監徐杰介紹,大賽入圍的科普微電影優秀作品在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進行了多場展映,組委會專門開設了“科普電影創制工作坊”,其優秀作品將在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上海東方電影頻道播出,今年秋季將在全國省級電影頻道聯盟體的九大電影頻道播出,覆蓋全國5億多觀眾。此外,本市的科普場館、軌道交通和新媒體等平臺也將滾動播出優秀科普微電影。
本屆國際科普微電影大賽評委、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副院長聶偉教授向我們透露,國際微電影大賽只是開始,今后還會有更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普電影活動在上海舉行。
“我們在6月19日的頒獎典禮上,正式啟動了2015年度上海科教紀錄片夏令營,可以說,報名人數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今后,我們每年都將定期舉辦此項活動,旨在推動更多的青年人,參與這項富有科技挑戰性和藝術想象力的工作,打破科普影視創意人才奇缺的瓶頸與現狀,以我們的實際行動來推進上海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