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平
筆者在十余載的縣志編纂實踐中,博覽群志談不上,但不自謙地說,也沒少拜讀已出版的一、二輪志書,幾乎所讀每一部志書,都存在文題與內文不符的問題,俗話說:寫跑題了。當然,跑題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為方便起見,筆者暫且稱此現象為“文題不符癥”。為減少此現象的發生,提高待出版志書質量,筆者對“文題不符癥“的“治療”還真是動了一番腦筋,從哪談起呢,還是從對首部《延壽縣志》“文題不符癥”之透視談起吧。
“文題不符癥”透視一:首輪《延壽縣志》(節選)之“第六節氣象測報/一、機構沿革/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一面坡設立觀象臺,進行氣溫、濕度、風向、風速、雨量、雪量的觀測。此時的氣象工作只限于向有關部門提供資料,并不向外界發布天氣預報。偽大同元年12月,一面坡氣象臺被撤銷。延壽縣公署在縣農事試驗場設立雨量站,民國19年(1930年)撤銷。/1958年9月,縣政府在縣城西門外建立延壽氣象站,行政上劃歸縣水利局領導,業務上隸屬于省氣象局。站內下設觀測、預報2個組,觀測組每天1、7、12、19時作4次定時觀測。觀測的項目有:云、能見度、天氣現象、氣壓、溫度、濕度、風向、風速、降水、雪深、雪壓、日照、蒸發、地溫、凍土15個項目。預報組每天下午4時,對外發布24小時天氣預報。1979年撤銷了凍土和雪壓兩個觀測項目,4次定時觀測的時間改為2、8、14、20時。在所有的觀測項目中云、能見度、天氣現象3項為目測項目,其它各項均有儀器進行觀測。每天中午12時接收省氣象臺通過廣播發送的天氣圖電碼。然后進行手工填圖,并結合本站所觀測的資料作出未來24小時天氣預報,與當天下午4時對外發布。/1959年,氣象站與水文站合并,成立了延壽縣氣象水文中心站。行政上為縣水利局下設的一個站,業務上隸屬于省水文廳氣象水文局,其業務性質不變。1962年6月,氣象與水文有分別建制,氣象站業務上仍屬于省氣象局領導。1966年8月,縣氣象站行政上改為縣農業局領導,業務隸屬未變。1975年10月,成立了延壽縣氣象科,與氣象站合署辦公。”
這段豎寫,把測報、預報的內容“進行氣溫、濕度、風向、風速、雨量、雪量的觀測。此時的氣象工作只限于向有關部門提供資料,并不向外界發布天氣預報”等寫進《機構沿革》,我覺得也對,也不對。此話怎講?“方志在記事時,是不可能把一切事物之間的聯系都斬斷的,而且為了更好地把事情記述清楚,有必要,也應該允許把與之密切相關的事項也連帶記述?!保?)因為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事物之間,都存在不可分割的有機聯系。預測報是與氣象機構密切相關的,記述是對的;也不對在哪呢?方志的“以此系彼”學說認為:“‘系彼不當或過量會干擾主體事物的記述,造成雜亂無章或喧賓奪主的狀況?!保?)這里的預、測報工作就屬記述“過量”,干擾了對機構的記述。另外,上述文字在邏輯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問題,文題所限,恕不多談。
“文題不符癥”透視二:首輪《延壽縣志》(節選)之“第二節文藝創作/1958年,延壽縣文學藝術聯合會成立,主任由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兼任,辦公室主任由文化科副科長兼任,委員17人,會員60人??h文聯組織業余作者制訂創作規劃,交流創作經驗,評論新作品。全縣有業余創作組105個參加寫作的3500人。全縣創作詩歌76702首,出2期《延壽詩歌集》和2冊《延壽壁畫集》。文藝作品則是一些自編自演的小型節目。/1965年9月,縣文聯召開業余創作會議,成立縣群眾業余文藝創作籌備委員會。省作協派來3名同志出席會議并進行了創作輔導,會議擬在《黑龍江文藝》上出一期延壽專刊,定稿后,因“文化大革命”干擾,未能如期刊出。1966年至1972年。因搞“文化大革命”創作活動中斷。/1973年,延壽縣文化館開始組織業余創作活動,每年不定期的舉辦業余創作員學習班。1979和1980年,文化館舉辦創作班4次,歌曲班4次,表演班3次,培訓骨干136人次,寫出作品70篇。這期間的創作內容有戲劇、短篇小說、散文、兒童文學及歌曲等,作品質量不斷提高,一些好的作品陸續被地、省乃至全國刊物登載。1980年,為本縣業余創作豐收年。有35件作品在地級以上刊物發表。/為了提高創作水平,交流創作經驗,縣文化館于1983年創辦了《延壽文藝》和《延壽歌曲》兩個季刊,平均每年發行量700份,交流到全國160多個文化館。1984年,恢復先文學藝術聯合會,同時成立了文學、戲劇曲藝、音樂舞蹈、電影普及、攝影、書法工作者協會。5月20日,召開了文藝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1985年9月24日,全縣業余詩歌愛好者自愿組成延壽縣螞蜒河詩社,設名譽社長、社長、副社長和顧問。詩社社員40名,多為青年工人、教師、中學生,是年創作詩歌50多首,出刊《螞蜒河詩集》兩集。/建國后,延壽縣的美術、書法、攝影等藝術創作事業日趨繁榮,藝術水平也不斷提高,有的發表在省、地級刊物上,或在畫展、影展上展出;有的還獲得獎勵。劉國明的電燙畫《敬愛的周總理》在廣州交易會上展出。張志版畫《童年牧歌》在1985年省群眾藝術館的文化干部美術書法展覽中獲獎。李成武的攝影《老買賣人的喜悅》、《梅》等作品在地區攝影作品展中獲獎?!?/p>
這里的有關“延壽縣文學藝術聯合會”的記述,應該記述在此的是“縣文聯組織業余作者制訂創作規劃,交流創作經驗,評論新作品?!币驗榇藘热菖c文藝創作密切相關;其它的內容好像都不應該放在這里記述,因為其與文藝創作不是密切相關的,在這里記述屬于“以此系彼”方志理論所言的:系彼不當,造成雜亂無章。另外,這段豎寫也還存在評論性的語句、“寫虛”等毛病,盡管不妥,但文對題,所以,也不詳談。
從上述“兩透視“看,我覺得其文題與內文的不符,很大程度上是編著者的觀點不鮮明或沒有觀點造成的?!暗胤街局校幹叩挠^點不能靠發議論,不能由作者明確地提出來,它必須靠史料來說話,靠人們從字里行間里看出來。也就是說修志者對客觀狀況的是非、功過、得失、起伏、成敗、盛衰、經驗、教訓等等所具有的觀點和傾向性,應在事實的記述中自然地流露出來。這就是‘述而不論,寓褒貶于事實之中的原則”(3)但,絕不是沒有觀點。“透視一”的撰寫過程中,就應該牢固地樹立這樣的觀點:氣象機構更迭變化較頻。如此,在撰寫中就會緊緊圍繞“機構更迭”來選材和取舍,鮮明的觀點之旗幟樹立起來了,能夠說明和證明觀點的士兵之材料就會蜂擁而至,也就是用觀點(主題)這根“紅線”穿起了材料之“銅錢”,“紅線”一穿,是“銅錢”就在其位了,其它則旁落了;“透視二”,在撰寫中,如果牢固地樹立:文藝創作成果斐然;縣文聯、縣文化館多措并舉積極扶持、提高業余作者創作水平;文藝創作隊伍、組織陣容強大等等,就把縣文學藝術聯合會的一些與文藝創作非密切相關的記述,如:“1958年,延壽縣文學藝術聯合會成立,主任由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兼任,辦公室主任由文化科副科長兼任,委員17人,會員60人”等拋開,從而使題與文更趨相符。而將文聯工作的記述放入“群眾、社會團體”中。如此,寫跑題的可能性就大大減少了;當然,鮮明、正確的觀點還得來源于編纂實踐,所以,我們還是要腳踏實地的去獲取。
注釋:
(1)(2)梁濱久.方志的以此系彼法.《方志研究》1988年第4期.
(3)張興文.《方志常識問答》第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