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國華
(山西省交通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該橋全長為2 294.68 m。上部結構為(41+55+41)+17×25+(41+55+41)+15×25+(41+55+41)+6 ×25+(41+55+41)+7 ×25+(41+55+41)+14 ×24.3+(41+55+41)m變截面預應力混凝土現澆連續箱梁和預應力混凝土裝配式連續箱梁。
下部結構:橋臺為肋板式橋臺,鉆孔灌注樁基礎;現澆連續箱梁橋墩為板式橋墩,鉆孔灌注樁基礎;預制小箱梁橋墩為柱式橋墩,鉆孔灌注樁基礎。
該橋的技術指標為:
a)設計荷載 汽-超20級;驗算荷載:掛-120;
b)單幅橋面寬度 0.5 m+凈12 m+1.25 m;
c)地震基本烈度 Ⅶ度。
a)該橋共計195片箱梁腹板存在豎向裂縫,裂縫最寬0.27 mm,底板存在橫向裂縫,裂縫最寬0.15 mm,腹板豎向裂縫與底板橫向裂縫相連通。
b)該橋端橫隔板存在豎向裂縫,裂縫最寬0.78 mm,建議涂環氧樹脂膠封閉未超限裂縫;用壓力注漿法灌注環氧樹脂膠封閉超限裂縫。
c)該橋橋梁技術狀況綜合評定等級為“三類”橋梁。
為了進一步了解該橋主梁目前的受力狀況,掌握主梁預應力鋼束的應力損失大小,特別是不同加固方法對提高該橋承載能力及抗裂性能的加固效果,本項目選取跨中附近裂縫較為嚴重的三跨作為試驗跨進行了3種不同加固方法,分別為:體外預應力加固方法[1](第一跨)、體外預應力+粘貼碳纖維布加固方法(第二跨)、粘貼鋼板加固方法(第三跨)。
采用張拉體外預應力加固方案。在各片箱梁腹板下緣兩側分別布置3根正彎矩體外預應力鋼束,張拉控制應力為1 116 MPa,箱梁體外預應力加固效果圖見圖1。

圖1 箱梁體外預應力加固效果圖
采用張拉體外預應力并粘貼碳纖維布加固方案,在各片箱梁腹板下緣兩側分別布置3根正彎矩體外預應力鋼束,張拉控制應力為1 116 MPa。體外預應力按設計要求張拉完成后,在箱梁兩側腹板分別均勻粘貼3條碳纖維布,體外預應力+粘貼碳纖維布加固效果圖見圖2。

圖2 體外預應力+粘貼碳纖維布加固效果圖
在各片箱梁腹板兩個側面粘貼3道鋼板(寬20 cm)進行補強,粘貼鋼板加固效果圖見圖3。

圖3 粘貼鋼板效果圖
本次試驗對加固前橋梁現有的工作狀態進行了檢測,并對加固后各方案的實際加固效果進行對比試驗,檢測主要目的如下:
a)測試加固前橋梁現有的工作狀態。
b)通過加固后對比試驗,掌握不同加固方法對橋梁結構受力狀況的改善情況。
c)比較分析橋梁采用不同加固方法的實際加固效果。
d)為橋梁的加固設計提供技術依據及下一步相應的加固建議。
本次試驗主要是為了檢驗橋梁加固前現有的工作狀態、各加固方案的實際加固效果及各方案效果之間的對比情況,所以需在各方案加固前、后對各試驗跨分別進行荷載試驗,采集并分析數據。
例如:第二跨先進行荷載試驗采集分析數據;然后按照加固方案分批張拉預應力體外預應力,完成此項設計意圖后再按照同樣的荷載標準重復進行荷載試驗程序,采集相關試驗數據;之后再按照設計方案要求完成粘貼碳纖維布;等到碳纖維布與混凝土的粘貼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后,按照同樣的荷載標準第二次重復進行荷載試驗程序,采集相關試驗數據,完成本跨荷載試驗工作。
各試驗跨荷載試驗的流程如圖4。

圖4 試驗檢測流程圖
5.2.1 加固前
a)測試試驗荷載作用下加固前橋梁測試斷面的應力(應變)及其分布情況。
b)測試試驗荷載作用下加固前橋梁測試斷面的撓度(變形)值及變形曲線。
c)觀測試驗過程中加固前橋梁測試裂縫的變化情況。
d)測試加固前橋梁的動力特性。
5.2.2 加固后(體外預應力、體外預應力+碳纖維、鋼板)
a)測試試驗荷載作用下加固后橋梁測試斷面的應力(應變)及其分布情況。
b)測試試驗荷載作用下加固后橋梁測試斷面的撓度(變形)值及變形曲線。
c)觀測試驗過程中加固后橋梁測試裂縫的變化情況。
d)測試加固后橋梁的動力特性。
試驗結論主要有以下幾點:
a)應力結果 3種加固方法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結構的抗裂性能,其中當僅采用體外束加固法時,截面下緣鋼筋應力增量比加固前平均降低19%左右;當采用體外預應力鋼束+碳纖維加固法時,截面下緣鋼筋應力增量比加固前降低40%左右;當采用粘貼鋼板加固法時,截面下緣鋼筋應力增量比加固前降低14%左右。可見采用體外束+碳纖維布加固法時,對改善結構下緣應力狀況尤為明顯。
b)撓度分析結果 當僅采用體外束加固法時,跨中截面的撓度增量比加固前平均降低21%左右;當采用體外預應力鋼束+碳纖維加固法時,跨中截面的撓度增量比加固前平均降低31%左右;當采用粘貼鋼板加固法時,跨中截面的撓度增量比加固前平均降低6%左右;可見采用體外預應力鋼束+碳纖維布加固法時,對提高結構的剛度效果比較突出。
c)裂縫分析結果 當僅采用體外束加固法時,跨中截面的裂縫寬度變化增量比加固前平均降低26%左右;當采用體外預應力鋼束+碳纖維布加固法時,跨中截面的裂縫寬度變化增量比加固前降低77%左右;當采用粘貼鋼板加固法時,跨中截面的裂縫寬度變化增量比加固前降低36%左右。可見采用體外預應力鋼束+碳纖維布加固法時,對抑制結構的裂縫開展效果較為顯著。
通過以上對3種加固方法的對比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體外束加固法、體外束+碳纖維布加固法及粘貼鋼板加固法均可提高結構的承載能力、下緣受力性能、結構剛度和抑制裂縫開展效果,其中以體外束+碳纖維布加固法效果最佳。
主動加固與被動加固組合加固方法[2](體外預應力+碳纖維布加固法),不僅在提高截面強度、剛度、改善截面受力狀況、抑制裂縫開展等方面要明顯好于其他兩種方法,而且對橋梁的動力性能改善也要優于其他兩種方法,在今后類似橋梁結構病害維修方案制定中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