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發展研究中心專題調研組

江浙地區經濟之所以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兩省縣域經濟的崛起和支撐。據統計,江浙兩省縣域行政區域土地面積均占全省的70%以上,戶籍人口均占全省的50%以上,GDP均占全省的5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均占全省的40%以上,縣域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均占全省的40%以上。2012年,江浙兩省縣域經濟平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519.15億元和286.23億元,位居全國各省區第1位和第2位,分別為我區的4.74倍和2.61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分別為40.53 億元和20.18億元,位居各省區第1位和第3位,分別為我區的6.49倍和3.23倍。縣域經濟已成為江浙地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動力源泉。在我區“擴權強縣”試點工作剛剛提上日程之際,一定要吸取先進地區在擴權強縣、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方面的先進經驗,促進我區縣域經濟快速發展,提升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一、轉變發展理念
多年來,江蘇、浙江兩省積極推進簡政放權,打造服務型政府,為經濟發展松綁,鼓勵市縣區敢闖、敢試、敢為先,用“爭先、領先、率先”和“創業、創新、創優”的發展理念,立足各自產業基礎和優勢,努力壯大特色產業,不斷將“小產業做大、大產業做優”,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有效地避免了產業雷同和同質化競爭的現象,進行了“無為而治,有為發展”的成功實踐。自治區在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過程中,一方面,要進一步簡政放權,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審批,減少行政干預,主動為經濟發展服務,有效治理不利于產業發展的行為和環境,嚴格落實責任,切實提升經濟運行效能,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營造好“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流程最短、行政收費最低”的行政服務環境,激發市場主體參與創業就業的熱情,促進經濟社會高效運轉、蓬勃發展。另一方面,我區要努力抓住國家全面深化改革、“不唯GDP論英雄”的新契機,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允許盟市、旗縣區“不怕嘗、不怕試、不怕犯錯誤”,樹立“大膽創業、勇于創新、爭先創優”的發展理念,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加快發展“利長遠、高效益、惠民生”的區域特色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同時,激發我區各級領導干部和各類人才能夠“想在先、干在前、不滿足、不停步”干事創業、創新創優的發展熱情,避免為了片面追求GDP,不計成本、不計效益,遍地都是“煤化工”式的雷同化發展。
二、培育發展特色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江浙兩省在政府引導下加快發展塊狀經濟,積極培育專業市場,以塊狀經濟推進市場發育,以市場發展壯大塊狀經濟。目前,浙江省已形成產值超過1億元的塊狀經濟601個,平均每個縣7個,其中產值超過200億元的26個。自治區可根據不同主體功能區域的定位和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以建設五大基地為重點,明確產業定位,合理安排重大項目布局,推進不同類型縣域發揮優勢,差異化發展。在特色產業培育方面,要緊緊圍繞各縣域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和區位特點,出臺更加有利和切實可行的甚至是“量身定做”的政策措施,推動產業創新發展,優化重組,提檔升級。在特色產業引進方面,要抓住環渤海經濟圈的區位優勢,借助長三角、珠三角發達省市的產業“溢出效應”,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努力營造好有利于發展的制度和政策環境,積極引進和承接產業轉移。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充分利用和發揮我區產、學、研基礎優勢,切實引進和利用國內外創新創業的優質資源,鼓勵和扶持有條件的地區發展規劃、設計、運營等介于第二和第三產業之間的產業。在重大產業項目布局方面,要按照區域優勢和特色,進行產業分類布局,將有限的財力、物力等布局到優勢產業地區,避免把一些產業項目布局到優勢不明顯、不突出的地區,更不能“平均式”地分配產業項目。比如,嶺東三旗市綠色農牧業資源非常豐富,能礦資源卻很缺乏,應在該區域加大綠色農、牧、林業項目集中布局,決不能布局煤化工等重污染產業項目。
三、創新產業園區建設
優化城鎮環境,打造一流園區,推進產城融合與產城一體化是江浙兩省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江浙兩省的國家級和省級產業園區數量僅次于廣東省,均在100個以上。自治區可在充分發揮好各產業園區的區位、載體、產業、政策、功能和服務等優勢基礎上,采用“飛地經濟”和“專業化知名大型企業創辦園區”等發展模式,政府做好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等配套服務,以及國內外創新創業人才引進的獎勵、扶持、安置及科研補貼等政策制定和認真落實的工作,把園區的經營管理、招商引資、園區收益等權力交還給企業,促進人才、資本、信息等創新要素廣泛集聚,吸引發達地區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大企業到內蒙古投資興業,并為引進的大型企業及其相關配套企業出臺有針對性的鼓勵扶持政策,加快形成產業集群,促進產業運行實現“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率、高效益”,推動我區園區經濟加快發展,打造園區經濟升級版。
四、完善擴權強縣配套政策
擴權強縣是江浙兩省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措施。浙江省為了給縣域經濟松綁,推進“三個允許”(即允許試、允許嘗、允許犯錯誤)和“五個不”(即不爭、不攀比、不張揚、不氣餒、不動搖),鼓勵縣域大膽嘗試。自治區可在以“審批權和財權”為核心加快推行擴權強縣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嘗試加快理順試點旗縣職責權限,完善工作機制,改善履職條件,并且嘗試除國家另有規定外,凡自治區級授予盟市級的經濟管理權限,一律授予并下放到試點旗縣。同時,在權力下放的過程中,針對各試點旗縣縣域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同特點,在不違背國家政策規定的前提下,授予試點旗縣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權力。既要體現自治區、盟市“放什么權”,更要體現試點旗縣“要什么權”;既要體現權利下放的規模性、統一性,又要體現不同試點旗縣在發展過程中權力的差異性、針對性。在積極推進擴權強縣試點工作的同時,加快推動擴權強鎮試點工作,既要解決鄉鎮政府“責大權小,管理效能弱化”的問題,又要放活鄉鎮經濟,推動鄉鎮產業發展和小城鎮建設。
五、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
省委政府引導,發達和欠發達縣市牽手,促進兩頭聯動對口幫扶和區域聯動是江浙兩省縮小區域差距、縮小縣域差距,提升整體縣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措施。自治區應堅持以城鎮升級引領轉型發展,推動城鎮的空間結構、產業結構、人口結構和功能結構有效協同,良性互動,同步優化。一是提升產城(鎮)一體化發展水平。以規劃和制度設計為引領,以縣城為中心、中心鎮為重點、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最大限度地整合城鎮、中心鎮、鄉村的空間資源,做優城鎮形態、產業、人口、功能“四大布局”,推動城鎮空間集約利用和產城(鎮)一體化發展,實現城鎮化、產業、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相輔相成,融為一體。二是注重城鄉優質均衡發展。統籌推進城鄉交通、商貿、信息、文化等基礎設施和民生設施項目建設,加快完善覆蓋城鄉的功能設施體系,促進城鄉功能設施共建共享共用。特別是加強村落人居環境整治和功能設施建設時,要注重保留其原始風貌,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建設富有內蒙古民族特色的“美麗城鎮和鄉村”。三是提升城鎮文明道德水平。扎實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打造宜居宜業的精神家園,不斷增強外地商人對我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和榮譽感,讓內蒙古真正成為一個實現夢想的地方。
(調研組成員:包思勤 寶魯 張志棟
劉興波 石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