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歐美大學的人都有一個深刻印象,就是大學沒有圍墻,即便你是普通游客,也可以隨意在校園、教室、圖書館穿行。
當然,圍墻只是個形式,但不設置圍墻的原因卻值得琢磨。在歐美大學校長的理念中,大學是開放的,而不是象牙塔,這可能是他們的共識。
聽國內外大學校長介紹自己的學校,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國內大學的校長喜歡介紹占地面積多大,而歐美大學校長則重點介紹其辦學理念。這其中隱含著一個觀念差別,是在你那幾百畝幾千畝的地盤上經營,還是經營天下呢?
就說辦學經費吧。國內大學主要依靠政府投資,而歐美大學是多元籌資,即便是公立大學。他們校長的主要職責之一是籌經費,找校友募集、找大公司贊助。有一個詞叫“富可敵國”,用在一些國外大學身上并不為過,哈佛大學每年的辦學經費達幾十億美金。再看學生構成。國外許多大學堪稱一個“聯合國”,學生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語言文化在這里交融,不同膚色的學子們和諧相處,這種包容性或許就是大學的活力所在吧。反觀國內不少大學,不僅清一色漢語,甚至是清一色的陜西話、河南話抑或什么方言。
教師的來源也很重要。近親繁殖生出來的孩子不夠聰明,風格相近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自然也缺陷十足。校長們也希望教師是國際化的,但若條件不具備怎么辦?我想,也不必死要面子活受罪,寧可選一些跟自己學校水平相當或低于自己學校的畢業生,也不要近親繁殖。
大學,是生產知識和思想的地方。老師們想研究什么,應該有較大的自由度。可惜的是,由于不合適的考評標準及過于頻繁的考核,讓老師們只能圍著指揮棒轉,少有創新也就不足為奇了。大學,是學子們學會思考、學會做人的場所,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機構。其實,知識是在學生們的腦子里,老師的作用是啟發、激勵,而不是滿堂灌。我與多個成功人士探討過上大學的收獲,比較多的回答是:名家的講座、圖書館的書籍、師生間和同學間的互動。
大學,是科技創新的場所。既要鼓勵師生們憑著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心靈的好奇及興趣,探索未知世界,也應為師生們研究經濟社會、工程技術實際問題創造條件。大學,還承擔著推動區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這里不僅指大學通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間接地服務,還應主動對接國家和地區發展戰略、重大需求,發揮智庫作用,提出有思想、有見地的解決思路和方案。
大學是不應有邊界的。即便你有圍墻,大門也要是自由出入的,就像武漢大學每年讓武漢市民觀賞櫻花那樣。即便你有明確的編制內教師和在冊學生,也不應排斥其他人。即便你有一整套教學科研規程,也不能壓縮師生們的馳騁空間。
其實,大學就是一個開放的平臺。靠其獨特的精神和文化,吸納社會各方面資源,聚集老師、學生和社會各界精英,通過思想創新、知識傳承、科技成果、智慧集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科學技術進步、人的精神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