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祥瑜

9月5日,由《海峽旅游》雜志主辦,福建佰翔傳媒承辦的“TALK XM兩岸鄉村發展論壇”,邀請了來自兩岸關注并實踐鄉村開發的“實干家”,就“可持續的鄉村,可持續的旅游”深入探討。來自建筑設計院、地產界、政府機構、高校、旅游咨詢機構、文化機構、旅游投資機構、旅行社的專家以及民間鄉建人士、對鄉村旅游發展感興趣的社會人士等一百多人參與了本次論壇。
我們如果找到一種新的產業模式,兼具自然保育,兼具在地資源關懷,還可以讓在地年輕人就業、創業,找到認同和自信,這就是生態村營造的過程。
鄭坤全,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執行秘書
鄭坤全分享了桃米村從“垃圾村”變成生態旅游明星村的經驗?!?21”大地震之后,新故鄉開始參與桃米重建工作。一個村落良好生態的建設與保持,首先需要在地民眾的配合,人才培育是關鍵。他們安排村民們參加培訓課程,考證發現桃米的特點在于種類豐富的青蛙,于是從發展青蛙生態文化開始重新出發,更引進日本紙教堂,為桃米的生態旅游助力。十多年來,通過志愿者服務、社區幫扶、文創策劃、生態旅游等帶來產值,逐漸使居民認同生態發展模式,打造出一流的生態環境、獨特的桃米文化,成為臺灣鄉村旅游發展的傳奇。
我們每一個人,不管是做鄉村建設,做民宿,還是賣柚子,還是要回過頭來做故事,做真實的故事,生態種植過程的故事,才能感動消費者,才會形成新的農業品牌。
陳統奎,海南博學生態村創會理事長
陳統奎受到臺灣桃米村的啟發,返鄉參與家鄉海南火山村博學里的新農村建設,生動演繹出一條“造人、造神、造錢”的發展之路。返鄉初期,他帶領家鄉的村民共同學習社區建設。基礎扎實后開始“造神”,突出當地蜜蜂的優勢資源,修復古村落,建造文化室,發展自然農法農業,邀請韓國藝術家駐村創作,修建山地自行車賽道等等擴大鄉村影響力。等到火候足了,開始“造錢”,創建蜂蜜、火山村荔枝品牌,用上海推廣團隊加鄉村核心團隊的遠程合作方法,進行品牌營銷,逐步推動故鄉社區發展。
農村就是農村,不是公園,也不是社區,更不是園林。我們的目的就是,讓年輕人回來,讓鳥回來,讓民俗回來,做好這三點,我們的鄉村就有希望了。
孫曉陽,北京綠十字執行主任
綠十字是專注于鄉村建設的公益組織,從文化修復、環境修復,再進行建筑的修復,最終做成一個整體的鄉村規劃。他們分享了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五里鎮郝堂村的項目案例。以“先生活,后生產”為準則,整環境,定文化,調風水,修規劃,定民約,建制度,找崗位,重培訓。首先開啟政府與村民的智慧,從解決養老問題入手,再進一步改造環境,如建立家庭環境評比標準,家庭污水處理系統,鄉村資源分類中心,減少填埋用地,增加村民的凝聚力。孫曉陽認為,保留鄉土文化,保留原住民,是鄉村建設的關鍵。
站在高速公路上看這個村莊,我對縣委書記講,你能不能接受一個觀點,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畫面,等我們從策劃研究、規劃、景觀,到未來的整個鄉村旅游的建設,全做完了,它還是這個樣子。
李謙,UAM都市發展咨詢機構策略總監
李謙以要扶貧搬遷的重慶奉節縣興隆鎮卡麂坪村為案例,介紹了借助傳統村落保護,幫助原住民來融入旅游環境,實現產出融合,扶貧致富的項目方法。他們提出四項基本原則,一尊重村民意愿,二尊重村落記憶,三尊重傳統建筑,四尊重生態關系。如保留、改善村道,建立廢水處理設施,用生物動力改善土壤。同時,培訓村民進行創業,學習品牌意識,并在當地投資建造民宿作為典范,幫助原住民提高就業能力,同時也保護傳統民居,基本上實現鄉村文化的原真性。
要界定是做鄉村旅游還是旅游鄉村,到底是因為鄉村很好導致旅游,還是奔著旅游來做鄉村。
劉昭吟,unbaneer都市工作群創始人
劉昭吟從宏觀層面,討論鄉村與旅游關系,強調政府要考慮鄉村是開發還是發展。她認為,應該以發展為前提,把鄉村變成一個有魅力的地方,讓它本身有溢價空間。反對一上來就引進大企業,也反對景區,反對用城市規劃的方法規劃農村。應先考慮鄉村產業增收,提高民生福利,進而增加政府稅收,在此基礎上,才開始發展旅游。她舉例,在農村發展兒童教育產業,會是比較穩定的旅游。兒童在這里學農、歸農、參加農鄉食宿,以此為主題,配備上一個旅游業態,如農民大學、農業論壇、開心農場、景觀農業、公共食堂、動物寶寶農場,以及公共服務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