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張力瑋


摘 ? 要:2014年7月,美國國際教育協會學術流動研究中心(Center for Academic Mobility Research,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發布了題為《國際中學生通向高等教育的新途徑:美國的中等教育》(Charting New Pathways to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Secondary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的報告。該報告受到了美國國務院教育與文化事務局的資助。研究指出,2004年9月-2013年9月,美國中學的國際學生人數增長了兩倍,但在這段時間內,參加交流項目的國際學生人數只增長了15%。這表明,為了獲得美國高中文憑而留學的國際學生越來越多。研究美國國際中學生的來源、留學目的地區、所選學校,對于美國高校擴大國際學生招收規模、加強高等教育國際交流以及美國中學的國際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美國國際中學生;高中文憑;交流項目
一、研究背景
2005-2011年,在各國高等教育機構就讀的國際學生從300萬人增長到430萬人,這一數字有望在2025年達到800萬。與全球高等教育領域國際學生人數增長緊密相關的是,在一些留學目的國,國際中學生的人數也持續增長。一些中學生在參加完交流項目后返回祖國完成中學學業;而另外一些中學生則尋求在國外獲得高中文憑的機會,讓自己在留學東道國或其他留學目的國申請大學時更具競爭力。
在過去的幾年中,為獲得高中文憑而留在美國讀中學的國際中學生①越來越多,并且超過了在美國參加交流項目的學生人數。2004年9月-2013年9月,美國中學的國際學生人數增長了兩倍;但在這段時間內,參加交流項目的學生人數只增長了15%。2013年10月,有73019名國際學生在美國接受中等教育②;其中,約67%的學生持F-1簽證,約33%的學生持J-1簽證。持F-1簽證的學生可以直接就讀于錄取學校;持J-1簽證的學生只能在美國參加教育交流項目。而在美國高等教育領域,只有約9%的學生參加非學位的短期課程學習。從表1可以看出,美國的國際中學生比例遠低于國際大學生比例。
目前,美國還沒有對中學生的國際流動進行全面分析的文章。為更好地理解國際中學生和高等教育機構招生的關系,《通向高等教育的新途徑:美國的國際中學生》通過收集美國國際中學生的人數、來源、就讀地區和學校類型的數據,分析了美國國際中學生的流動趨勢,以預測高等教育階段國際學生招生的趨勢。此外,報告還對美國和其他三個英語國家的國際中學生的流動情況進行了比較。
二、主要結論
(一)美國國際中學生概況:來源和動機
與美國高等教育領域國際學生的來源分布類似,在73019名國際中學生中,來自亞洲的學生占多數(57%),歐洲緊隨其后。來自中國和韓國的中學生總數超過了在美國際中學生總數的44%(見表2)。東亞的學生赴國外留學的主要目的是接受在他們看來“高質量的、能夠促進職業生涯成功的”西方教育。面對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高校的競爭性錄取,亞洲學生認為,在國外上中學能夠讓他們在學術、語言和文化上獲得優勢。
一些國家的中學生與大學生的流動模式不盡相同。印度和沙特阿拉伯有很多大學生到美國學習,但兩國到美國留學的中學生加起來還不到美國國際中學生總數的1%。
有很多印度學生在美國高校讀研究生課程,但對美國中學感興趣的印度學生卻很少。這可能是因為印度城市的中學教育實力較強,而且印度在本科教育階段提供了用英語授課的高質量的課程,為學生們在國外學習研究生課程做了很好的學術準備。
沙特阿拉伯政府獎學金項目支持本國大學生出國學習英語課程、本科課程和研究生課程。但是,這些獎學金只是為大學生設立的。沙特阿拉伯很少有中學生自費到美國學習或者參加交流項目。
在美國際中學生中,67%的學生是為了獲得美國高中文憑,33%的學生是為了參加交流項目。持不同目標的國際學生有著明顯的地域特征。為獲得美國高中文憑而留學的國際中學生約有4.9萬人,其中,來自亞洲(特別是中國和韓國)的學生占大多數;為參加交流項目而留學的國際中學生約有2.4萬人,其中,66%來自歐洲,9%來自南美洲。在美國留學的歐洲中學生中,超過77%的學生持J-1簽證,參加教育交流項目。
(二)國際中學生留學目的地區與目標學校
負責國際中學生事務的人士表示,參加教育交流項目的學生更加注重學校的休閑和文化環境;而為獲得美國高中文憑而留學的國際中學生更注重學校的教學特色,包括先修課程的開設、SAT分數等。相關數據顯示,雖然美國的國際中學生分布在全美50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但是為獲得美國高中文憑而留學的國際中學生主要就讀于美國東部和西部海岸線一帶的學校,中西部地區則是最受參加教育交流項目學生歡迎的目的地區。加利福尼亞州的國際中學生人數最多,其中,持F-1簽證的學生有8573人,占持同類簽證的國際中學生總數的17.6%。紐約州持F-1簽證的國際中學生有3805人,占持同類簽證的國際中學生總數的7.8%。加利福尼亞州與紐約州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國際學生比例也是全美最高的,分別是13.6%和10.8%。持J-1簽證的國際中學生較多的州有:密歇根州(9.8%)、田納西州(6.9%)、加利福尼亞州(5.8%)。
值得注意的是,康乃迪克州、新澤西州和弗吉尼亞州的國際中學生人數進入全美前十名,但這三個州高等教育領域的國際學生人數均未進入全美前十名。可能是由于這三個州均有不少私立中學招收國際學生,其中一些學校還啟動了招收50名以上國際中學生的教育項目。
針對國際學生,美國中學有不同的招生模式:一是招收交換學生,二是招收為獲得美國高中文憑而留學的國際中學生。不會同時招收兩類國際學生。
為獲得美國高中文憑而留學的國際中學生中,有95%的學生就讀于私立中學。寄宿制學校有著招收為獲文憑而留學的國際中學生的傳統,但目前更多的私立學校甚至公立學校都啟動了國際教育項目以吸引國際學生。2013年秋季學期,美國42個州的220所公立中學共招收持F-1簽證的國際中學生2170人。
目前,美國的簽證政策規定持有J-1簽證的學生不能在公立學校就讀超過1年。鑒于簽證政策的限制,公立學校的國際交流項目更多的是短期交流項目。
在學校規模方面,約70%的國際中學生就讀于學生規模小于300人的中小型私立學校,約30%的國際中學生就讀于學生規模在300人以上的私立學校。中小型私立學校對于國際學生而言更有吸引力,這些學校也在不斷擴大招收國際學生的規模,因此,國際中學生大多集中于這些學校。
三、比較視野:加拿大、英國
和澳大利亞的國際中學生
美國是最大的國際中學生留學目的國。美國的國際中學生人數幾乎是加拿大和英國國際中學生的3倍,是澳大利亞國際中學生的4倍。美國的中等教育規模較大、國際學生就讀美國中學的難度較低是其國際中學生人數最多的主要原因。然而,在美國就讀的國際中學生人數只占全美中學生總數不到1%的比例,因此,美國中學還有很大的招收國際學生的潛力。
與美國的國際中學生一樣,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也有很多國際學生的留學動機是獲得中學文憑。在這三個國家,來自亞洲(特別是中國和韓國)的學生人數占絕對優勢。歷史原因和地理上的接近性也影響著學生對留學目的國的選擇。比如,中國香港是英國私立中學國際學生最主要的來源地。澳大利亞因地理位置的優勢備受亞洲各國學生的歡迎。對于德國學生來說,英語國家是很有吸引力的留學目的國。很多德國學生參與國際教育交流項目,以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德國中學生的流動性也很高,這歸功于二戰以來德國形成的學生國際交流的傳統。
四、建議和啟示
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把在美國中學讀書看作通向美國高等教育的捷徑,這對于美國教育領域的各個利益相關方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高等教育機構
美國的高校越來越愿意錄取國際學生。一些高校提高了國際學生錄取比例或者優先錄取國際學生。然而,高校的國際學生錄取名額有限(公立高校則受到法律的限制),申請美國大學對于國際申請者來說更具競爭性。相應地,潛在的國際學生可能認為,在國外接受中等教育的經歷是他們申請美國高校的一大優勢。
在美國中學就讀的國際學生更加深入地參與了美國的課堂,更適應美國生活,因此這些學生進入美國大學后不僅會有學業、語言和文化方面的優勢,而且還可以幫助剛剛進入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其他國際學生適應在美國的生活。
雖然面向國際中學生的中等教育市場在不斷地擴大,但相對于339993名國際本科生(2012-2013學年)而言,持F-1簽證的國際中學生仍然很少。
(二)美國公立、私立中學
對于美國的中學來說, 招收更多國際學生有助于為美國學生開拓國際視野,鞏固美國學校在國際化方面的努力。
美國本身就是一個多樣化的社會,在這種環境中,美國公民必須為解決跨越國界的經濟、社會、環境和安全問題做好準備。美國聯邦教育部于2012年就強調了培養美國學生的國際能力、讓他們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性。在這樣的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國際中學生的相關數據將幫助美國中學做好課程國際化的規劃,并為美國中學制訂招生計劃和設置國際學生項目提供支持。
獲得美國高中文憑的需求主要來自亞洲學生,不具有全球代表性。這一特點意味著從某一地區招收過多學生存在一定的風險,國際學生可能會和他們的同胞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不能完全融入到美國的學生群體中,這不利于美國和國際學生的跨文化學習目標的實現。招收國際中學生的學校應當招收各個國家的學生,以保證國際學生的多樣性。
鑒于交流項目是更受歐洲和南美洲中學生歡迎的形式,學校可以通過更多的學生交流項目實現國際學生來源多元化的目標。隨著國際學生的多樣化和人數的增多,學校也要考慮需要提供哪些支持服務和資源來滿足國際學生的需求。
(三)學生交流組織
美國的學生交流組織一直以來都致力于促進國際學生的交流。各種交流項目通過讓學生接觸不同的文化,建立個人友誼來豐富國際學生、美國學生以及各自所屬群體的教育和個人經驗,最終增強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理解。鑒于國際學生流動趨勢的轉變,我們要對國際中學生的招生模式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越來越多的國際中學生將獲得美國高中文憑作為留學目標,把在美國讀中學看作通向美國高等學校的有效途徑,這可能會導致學生交流項目越來越邊緣化。了解參加交流項目的學生和為獲得文憑而留學的學生的差異,有利于促進兩種留學形式的發展并保持交流項目的特定使命。
五、未來的研究
雖然持F-1簽證的學生在美國有著人數上的優勢,但是持J-1簽證的參加交流活動的學生仍占有一定比例。參加交流項目的學生雖然一般只在美國待1~2個學期就回到其祖國,但其中一些學生會再次到美國或其他國家接受本科或研究生教育。將來的研究可以追蹤這些參加過中學交流項目的學生的國際流動情況,更加深入地了解交流項目是否會促進學生的后續流動;這些學生是否會回到交流東道國并加深與東道國的聯系;這些學生是否會去其他留學目的國拓展留學經驗。
注釋:
①報告中的“國際中學生”是指持有F-1和J-1兩類學生簽證、在美國9~12年級就讀的學生。其他非美國公民學生和持綠卡的美國永久居民不包括在本報告的“國際中學生”中。
②美國留學生和交流訪問者信息系統(Student and Exchange Visitor Information System,SEVIS) 提供的數據只反映了2013年10月持有F-1和J-1簽證的在美留學生情況。一些留學生只參加了春夏季舉辦的為期一個學期的交流項目而未在10月注冊,因此報告中的數據可能少于實際學生數。
編輯 朱婷婷 賈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