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燕 賈紹琨
摘 要:高校教師承擔著培養大學生的重任。高校教師不僅要完成教書育人、科學研究,還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為國家培養品德高尚的專業人才,為社會提供科學服務、引領社會向正確方向發展。因此,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品質高低,就成為衡量教師能否很好的承擔起培育社會人才,促進社會發展進步重任的標準。本文以某些高校教師師德出現的問題為出發點,分析問題,并從兩方面論述了提高高校教師師德的措施:一是要注重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二是要加強法律法規的實施。
關鍵詞:高校教師 教學 道德修養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c)-0233-01
進入21世紀以來,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而競爭的核心歸根結底還是人才的競爭。高校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建設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是為科教興國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保障。為了這一目標,高校必須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全面發展好重要的策略。高校教師不僅要完成教書育人、科學研究,更重要的是為國家培養合格專業人才,為社會提供科學服務、引領社會向正確方向發展。但由于受社會環境、學校管理和自身素質因素等的影響,高校教師師德建設出現了令人堪憂的問題,主要表現為:(1)重教書,輕育人,德育意識淡化;(2)重權利,輕義務,敬業精神不足;(3)重物質,輕師德,精力投入不夠。在新形勢下,加強高校教師素質,尤其是教學道德修養,就成為高校發展所關注的重點。筆者認為提高校教師教學道德修養主要從兩個方面開始:一方面是注重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加強法律法規的實施。其中自身素質的提高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樹立教師道德的理想人格,建立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
樹立教師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確立人民教師道德的理想。一個教師,如果心中對教育事業沒有熱愛的情感,那么肯定不會教出好的學生。如果對教育不負責,那么對學生也不會負責,所以提高教育事業的第一步就是讓自己真正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對教育事業的負責態度,是教師重要的職業道德素質,是教師無私奉獻、嘔心瀝血、誨人不倦的原動力。只有教師心中有熱情,真正實意關心學生,充分尊重、信任學生,在其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在其取得點滴進步時投去贊許的眼光和鼓勵的言語,在道德品質、思想情操、精神風貌和行為習慣等方面以身作則,樹立正能量,凝聚一種無聲無形的教育動力,去感召學生,啟迪學生,才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才有可能更好地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所以塑成教師對教育事業負責是當代高校教師教學道德修養的根本前提。
(2)加強教師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不是單純的,也不是脫離生活、脫離實際的,更不是空洞乏味的說教。高尚教師折射出的道德修養是在長期教育實踐中錘煉而成的,只有經過較長時間的實踐,才能認識教師的工作的重要意義,才能使自己的理念、境界逐漸得以升華,才能心甘情愿地投身到服務社會,奉獻大眾的浪潮中。“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高校教師擔當著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的重任,致力于培養出對國家忠誠的合格接班人,這是每一位高校教師的責任和使命。只有教師具備了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才會在教育實踐中,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全身心地投入,潛心鉆研業務,努力掌握現代科學理論知識,廣泛搜集最新教育信息,不斷改進和創新教學方法。
(3)加強教師的專業學習,努力提高自身業務能力。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學生能原諒教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諒教師的不學無術。”教師承擔著對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高超的學識本領不僅是教師自我完善的動力,還是從事教學工作的基礎,更是教師樹立教學威信的保障。面對飛速發展的世界,知識日新月異,教育的急劇變革和人民素質的迅猛提升等都向教師提出了挑戰,要求教師承擔多重角色,并具有多方面、綜合性的能力。作為知識的傳播者高校教師不能墨守陳規,固步自封,要做到解放思想,勇于創新。教師要樹立起終身學習、畢生探索的思想,潛心學習理論,鉆研業務,掌握現代科學知識,并在實踐中運用理論,將教育與實踐有機結合,發揚探索和創新精神。
除了抓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外,制度建設也是高校師德建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需要有一套滿足教師實現自身價值需要的鼓勵機制,有效激勵教師的工作熱情,促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比如晉升激勵、素質激勵和目標激勵。按照各大高校教師管理原則,我認為制度建設應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建立良好的教師聘任制度。
要選招師德高尚、知識淵博、專業基礎扎實、專業領域有研究業績、獨創性強的人才到教師崗位,淘汰那些不稱職、不合格、素質差、道德缺失的教師,對那些只重名利、忽視師德的老師要堅決予以扭正,并在今后的管理過程中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師的聘任制度。
(2)建立獎罰制度。
為進一步完善高校內部管理體制,建立一個健康的導向和合理的激勵機制,一方面要調動全體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另一個方面也要重點考核師德在教育過程中的表現。師德的表現應與獎金、工資、崗位和職稱掛鉤。為此,高校應及時調整有關政策,晉升工資和獎金發放等要向教書育人的優秀教師傾斜,聘崗和職稱評定時應把師德素質的要求納入考評范圍,并作為一項重要指標,通過量化的方式,全面考察教師為人師表、忠于職守和為學生服務等方面的情況,激勵教師更好地發揚教書育人的美德。
(3)建立監督制度。
師德監督制度要實行行政監督與社會監督相結合,自律與他律相結合,明查與暗訪相結合。建立督導評價制度,要有相關領導參與、組織教師巡視制度,設立信息反饋渠道,鼓勵學生實事求是地對師德進行評價,公布師德規范,建立師德監督網站等其他技術手段,以及通過社會媒體等各種渠道,對師德起到督促作用,通過各種公平公開公正的手段不斷鼓勵教師嚴格自律,提升自身涵養。
教師是人類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對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貢獻巨大。教師教書育人的過程,是使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過程。在這個有機整體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要自覺擔負起育人的任務。教師的道德修養問題是提高知識分子政治思想素質的大事,教師的一言一行和一舉一動直接影響學生的行為和態度,必須在工作中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加強當代高校教師教學道德修養。作為高校教師的我們,一定要在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同時,擔負起提高民族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歷史重任,全身心投入到高等教育事業偉大發展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教學道德品質,將教師這個神圣職業的光輝發揚下去,為教育事業奮斗終生。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人[2011]11號[Z].
[2] 貢太雷.當代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工會博覽:理論研究,2009(7):181.
[3] 李文明.高校教師環境道德修養問題初探[J].教育學術月刊,2011(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