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峻
摘 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一項以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為目的的指導性計劃,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科專業各自的特點,充分發揮各實施高校的優勢,從而制定可行的具體實施方案。通過參考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能為卓越計劃培養目標的定位和培養方案的制定,起到補充和完善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卓越工程師 教育培養計劃 工程技術人才
1 引言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精神,教育部于2010年6月23日在天津大學召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啟動會。而后于2011年1月相繼出臺了《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簡稱《通用標準》)。
卓越計劃是一項以培養工程型人才為目的的指導性計劃,細分為本科、碩士和博士三個層次[1]。該計劃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科專業各自的特點,充分發揮各實施高校的優勢,從而制定可行的具體實施方案。不僅要從思想與目標、專業、生源、師資、人國際化等方面考慮[2],還要從實踐教學[3]、培養模式[4]、企業學習[5]等方面改革。因此,在實施的過程中,如何進行準確的培養目標定位和有效地優化現有的培養方案,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提升人才培養水平,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由于卓越計劃是以培養高質量的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的,因此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簡稱“工程認證”)具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的關系。其實,早在2006年,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委員會就已經成立。為了實現與國際工程教育接軌,并取得工程教育國際間的相互認證,提升我國工程技術人才的國際競爭力,我國于2013年6月成功加入《華盛頓協議》,實現了我國工程教育在國際上的互認[6-7]。在現行的工程認證標準中,認證專業已經涵蓋機械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工與制藥類、水利類、環境工程、安全工程、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類、交通運輸類、地礦類、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材料類、測控技術與儀器、測繪工程和土木類等15個專業門類,為我國的工程教育標準化、規范化和國際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8]。
因此,在實施卓越計劃的過程中,通過參考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能為卓越計劃培養目標的定位和培養方案的制定,起到補充和完善的重要作用。
2 培養標準對比
在工程認證標準中的畢業要求里,共列舉了10項要求,對國際化的工程人才提出了通用的衡量標準[8]。而在卓越計劃中,對本科工程型人才也制定了通用標準,共有11項,全方位的涵蓋了我國對卓越工程師的具體要求[9]。通過對比工程認證標準中的畢業要求和卓越計劃中的人才培養通用標準,可以發現兩者之間的異同點,從而為卓越計劃的實施給出參考性的指導方向,使得卓越計劃培養的人才不僅在國內卓越,而且在國際上也能得到認可。(表1)
從表1的對比中可以看出,工程認證要求和卓越計劃標準基本保持一致,在眾多培養要求上都是相似的,但也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細微差異。
2.1 態度和精神
工程認證要求中第5點提到了創新的態度,而在卓越計劃標準中第1點就提到了追求卓越的態度。卓越的含義,在《意見》中并沒有給出具體的定義。但是從字面含義來說,卓越是excellent,創新是creative,很明顯卓越的含義要更為廣泛,并涵蓋了創新的概念,也對創新提出了要求。例如,工程認證要求第5點和卓越計劃標準第6點,都提到了具有創新意識。因此,相對于工程認證的人才培養,卓越計劃的要求要更全面和細致。這一點在《意見》和《通用標準》中均得到了體現。
另外,在卓越計劃標準第1點中提到了愛國敬業和艱苦奮斗精神,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培養要求,符合《意見》中明確提出的“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指導思想。
可見,在卓越計劃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中,除了要體現專業方面的培養要求以外,還應考慮到對工程技術人才的態度和精神的培養與要求。
2.2 質量、安全和環保等意識
在卓越計劃標準第3點中,提出了培養的工程技術人才應有質量和安全意識,并在注重效益的同時,要有環保的意識。另外,特別強調了應注重職業健康和培養服務社會的意識。但是這一項標準要求并未給出具體的措施。
通過對比工程認證要求,并沒有發現和這一標準直接對應的條目。但是,在工程認證要求第5點給出了相似的內容。從對比中可以探索出卓越計劃的實施方法,應將質量安全、環保和服務等意識融合在工程設計中,設計系統和實施工程時,除了專業知識外,還要把這些要求考慮進去。除了卓越計劃標準第3點提到的內容外,工程認證要求里還強調了經濟、法律和倫理上的要求。
另外,卓越計劃標準第8點在提到要了解政策、法律和法規時,只給出了“相關行業”的要求,并沒有具體指明是哪些政策、法律和法規。通過對比工程認證要求第7點,可以得到一定的啟發,例如,應該了解“生產、設計、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政策、法律和法規。通過這樣的結合,可以對完善卓越計劃的實施起到指導作用。
可見,從這些要求上來說,工程認證的考慮要更為細致和周到,與國際環境結合更為緊密。因此,在卓越計劃的實施過程中,可以充分結合工程認證的要求來進行。
2.3 終身學習和適應能力
在對比表中,有兩項要求是完全沒有重合之處的。一個是工程認證要求的第9點,對終身學習提出了要求,希望培養的人才將學習看成是長期的要求,并不應該局限于某一段時間和某一地點,而應該時時刻刻都要有學習的意識,從而適應今后不斷發展的社會。
另一個是卓越計劃標準的第10點,對危機與突發事件的應對提出了要求。這是考慮到我國的國情而提出的,符合國家對安全生產的高標準和嚴要求。因此,在卓越計劃的實施過程中,因充分體現這兩個方面的內容。endprint
2.4 工程實踐
卓越計劃和工程認證都是針對工程技術人才的,因此對工程基礎知識、工程設計和工程實踐等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是兩者的著重點又有細微的不同。工程認證要求第3點中明確對工程實踐學習經歷提出了要求,這一要求也是《意見》中體現出來,但是在卓越計劃標準里并沒有直接指出。間接指出的有兩個地方,一處是標準第4點,要求“了解生產工藝、設備與制造系統”;一處是第5點,要求“能夠參與生產及運作系統的設計”。
在卓越計劃的培養方案中,應以工程認證的要求為指導,以《通用標準》要求為內容,加強對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例如通過專業認知實習實現標準第4點的要求,通過專業生產實習實現標準第5點的要求等。
3 結語
卓越計劃是國家高等教育的一項重大計劃,也是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戰略部署。通過對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實現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從而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因此,如何切實有效地開展和實施卓越計劃,是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通過結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可以為卓越計劃的實施打開思路,在目標培養和方案制定上給出有益的補充和完善,并為人才國際化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EB/OL].(2011-01-08)[2014-07-2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0/201102/115066.html
[2] 蔡恒玲,龍雙漣.“卓越工程師計劃”學校工作方案的探索與實踐.中國電力教育,2014(2):11-12.
[3] 李林軍,劉艷微,賀澤龍,等.“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下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2):67-68.
[4] 吳江,任建興,潘耀芳,等.基于培養模式改革的卓越工程師計劃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3(32):30-31.
[5] 李力,杜軒,趙新澤.地方高校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的企業學習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2(8):20-21.
[6] 張慶久.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相關概念及主要協議解析[J].學理論,2013(33):262-263.
[7] 蔣宗禮.工程專業認證引導高校工程教育改革之路[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4(1):1-5,12.
[8] 中國工程認證教育協會.工程教育認證標準.(2012-07)[2014-07-29] http://ceeaa.heec.edu.cn/column.php?cid=17.
[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工程院.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EB/OL].(2013-11-28)[2014-07-2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0/201312/160923.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