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秋
摘 要: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適應性與勝任力,是高職院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該文以會計專業學生不同工作崗位的職涯規劃培訓入手,在專業觀念、知識、方法、能力有所提高的前提下,促進其個性發展及全面發展,最終實現專業與工作崗位對接、課程內容與會計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會計工作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會計職業資格證書對接的融合要求,達到學業成功、就業成功。
關鍵詞:會計專業 就業指導課 課改方案 課改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2(a)-0213-02
專業就業指導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專業綜合素質,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針對我國高校現狀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按專業構建就業指導模式,并將專業就業指導研究融入專業建設當中,實施大學生全程就業指導,從而使大學生按照所學專業明確就業方向,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1 開設會計專業就業指導課的必要性
據《中國教育報》評論:在高校工作層面,從新生入學開始就要抓就業,就業指導和幫扶體系必須更加完善,從而更好地引導畢業生端正就業心態、客觀理性地進行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我會做什么?我做過什么?為何我想做?我想創造怎樣的人生?這是每個畢業生經常的反思與問話。當今大學生沒有對人生職場做規劃的系統想法,臨近畢業時很迷惘,招聘會參加了一個又一個,還是應聘不上!高職院校的學生經過三年大學學習在面試、選擇職業方面,往往不知所措,如:職業規劃能力、求職自我行銷能力、良好的工作態度、穩定性及抗壓性、團隊合作能力、專業倫理道德等綜合素質。如何能培養能夠廣泛適應及勝任不同工作要求的核心就業能力,并配合特定產業或工作要求的專業技術能力(將依各產業類或工作性質而不同)。讓學生通過學習后,能夠具備個人特質的相關就業核心能力,使其有明確的擇業觀并具獲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高職院校從培養學生分專業性的職涯規劃培訓入手,經過專業及非專業素質教育,在專業觀念、知識、方法、能力有所提高的前提下,促進其個性發展及全面發展,達到學業成功、就業成功。這是我們想要建立并推行的專業職涯規劃的意義所在,也是課改的新趨勢。
2 專業就業能力課程規劃方案
2.1 課程的規劃設置
(1)課程規劃,廣納企業人士意見,聘任相關專業企業人士協同教學,縮短學、用落差;同時鼓勵教師到企業實踐,與企業共商合作育人的模式,提升產學合作功能及就指導能力。
將此課程列為專業課的非核心課,必修的3學分考試課,共38課時,從大一至大二分四個學期完成,前三學期每期9學時,最后一學期加多2學時的學生總結與經驗分享。
(2)將核心就業能力的教學內涵融入在課程教學設計中,讓課任老師重視學生職涯輔導,并全面提升教師職涯輔導能力。
在學生進校時做好宣傳工作,讓輔導員老師加強這方面的輔導,即開展職業生涯個性咨詢服務,提供職業能力和素質測評服務,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傾向,正確選擇自己的職業目標,同時解答就業疑難問題,使學生能遲早確定目標的取向,輔導員在這個階段要做好專業的引導工作;在大二上學期開設相關專業的職業倫理課,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所選就業方向的適合性,關系到以后對專業的就業指導課的學習興趣。
2.2 雙師型教師隊伍
建立一支與職業規劃教育課程相匹配的教師隊伍,并強調師資的專業化;師資構成要求師資來源領域廣泛、專業性強,鼓勵專業老師從專業的角度開授就業指導課,如:學習會計專業的課程計劃,會計就業核心競爭力養成導論等,以便于學生更準確地了解以后的工作崗位及要求,提高競爭力;充分利用會計專業的校企合作單位,帶學生走出去參觀,甚至提供簡單的操作崗位實習,如:收銀員、倉管員,讓學生對相關工作環境有初步的認識;邀請有代表性的企業專家進行職涯經驗分享,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個性特質,有效地評估個人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現有與潛在的資源優勢;并指導學生做好規范的各種面試文件及相關禮儀要求,幫助學生實事求是的職業定位,尋找、發現新的和有潛力的職業機會。同時與大三上學期的就業推薦會相結合,讓學生嘗試、體會,并將經歷與之分享,鼓勵了自己也帶來了經驗與借鑒。
2.3 專項能力培養
重視學生實踐、實習和專題制作能力,化企業迫需核心就業人的培養。一是加強素質拓展教育。這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素質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及綜合素質的培養等,通過就業指導課程、就業專題講座和培訓班等形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提升職業綜合素養。同時,有效干預不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幫助學生緩解擇業壓力,掌握基本就業策略,選擇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最優的職業之路,順利擇業。二是加強職業能力訓練。將相關企業人士請到課堂與學生、老師分享,用他們扎實的專業知識、廣闊的人生閱歷、濃郁的職業素養、豐富的職業體驗引導和促進學生樹立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與職業理想。做好會計專業的專業課程實踐,將分崗工作實踐務實化,模擬企業真實環境,發給學生實物,讓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做得到的真實中度過。通過團體輔導、行業訓練、情景模擬指導、工作坊和職前培訓等進行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通過實踐指導讓學生在職涯規劃中清楚我的職業定位方向,我的目標取向,我現在正進行崗前培訓,以后的工作是有把握的,競爭中的優勢是明顯的。注重培養大學生自主職業發展的意識、理念及能力,促進大學生形成一種可持續的就業力和職業發展力。
3 專業就業指導課的務實特色
3.1 課程實施構成圖
專業職涯規劃與職業規劃教育課程是相匹配的,突出在課改革與設置,會計專業的職涯規劃課程實施構成見圖1。
3.2 會計專業就業指導課的務實特色
建立學生擇業的個性化輔導。
(1)從新生入學的第一年開始引導學生對專業及專業所屬行業的了解,由會計專業老師為新生作專業介紹,包括課程設置、培養方向、培養目標。在新生中開展自我認知的問卷調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就業方向;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從學生的性格、興趣、價值觀等方面引導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并讓會計專業的輔導員對學生進行跟蹤式的個性化思想輔導,讓學生有從事會計方面工作的意愿;同時開設會計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及倫理道德課,讓學生對意愿的選擇有初步認識。該階段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
(2)加強專業的學習,堅定學生擇業方向的信心。
第二年開設專業的核心課程及相關的實操課、就業指導課,讓學生在專業觀念、知識、方法、能力有所提高的前提下,促進其個性發展及全面發展,取得相關的技能證書,幫助學生堅定職涯規劃的信心。即開展職業探索及就業素質訓練,從職業能力、職業性格、職業氣質方面培養學生,同時也要兼顧思想品德的教育,學會與人相處之道,因為一切關于做人處世的知識、方法與技巧,都是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應該學習掌握的學業知識,都是大學生應注重的核心競爭力。
(3)加強職業能力的培養,實現就業成功。
第三年加強職業能力訓練,開展會計專業的頂崗實習及就業指導課,讓學生在不同工作崗位的實景下實踐,在加強、加深專業素質的訓練的基礎上開展就業技巧培訓,建立“見習+實習+就業”制,提前實行崗前培訓做到與就業無痕接軌。
4 結語
多元化的課堂設計,專業崗位與職業規劃的關聯,授課內容的務實性,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學習中尋找興趣。注重學生對專業實踐的重視,通過專業的實踐方面的訓練大大提升大學生的就業力,實現專業與工作崗位對接、課程內容與會計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會計工作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會計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學校、企業要盡量幫助學生達成愿望,學生通過自我認知、自我充實及自我規劃,做到學習成功、就業成功。
參考文獻
[1] 楊河清.職業生涯規劃[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22.
[2] 李壽國,彭景.構建發展式大學生就業指導新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61-62.
[3] 陳德明.論高校就業指導課教師專業化支撐體系的構建[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13):7-8.
[4] 陳嘯,李小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的實證調查與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9(27):68-70.
[5] 陳今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9.endprint
摘 要: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適應性與勝任力,是高職院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該文以會計專業學生不同工作崗位的職涯規劃培訓入手,在專業觀念、知識、方法、能力有所提高的前提下,促進其個性發展及全面發展,最終實現專業與工作崗位對接、課程內容與會計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會計工作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會計職業資格證書對接的融合要求,達到學業成功、就業成功。
關鍵詞:會計專業 就業指導課 課改方案 課改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2(a)-0213-02
專業就業指導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專業綜合素質,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針對我國高校現狀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按專業構建就業指導模式,并將專業就業指導研究融入專業建設當中,實施大學生全程就業指導,從而使大學生按照所學專業明確就業方向,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1 開設會計專業就業指導課的必要性
據《中國教育報》評論:在高校工作層面,從新生入學開始就要抓就業,就業指導和幫扶體系必須更加完善,從而更好地引導畢業生端正就業心態、客觀理性地進行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我會做什么?我做過什么?為何我想做?我想創造怎樣的人生?這是每個畢業生經常的反思與問話。當今大學生沒有對人生職場做規劃的系統想法,臨近畢業時很迷惘,招聘會參加了一個又一個,還是應聘不上!高職院校的學生經過三年大學學習在面試、選擇職業方面,往往不知所措,如:職業規劃能力、求職自我行銷能力、良好的工作態度、穩定性及抗壓性、團隊合作能力、專業倫理道德等綜合素質。如何能培養能夠廣泛適應及勝任不同工作要求的核心就業能力,并配合特定產業或工作要求的專業技術能力(將依各產業類或工作性質而不同)。讓學生通過學習后,能夠具備個人特質的相關就業核心能力,使其有明確的擇業觀并具獲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高職院校從培養學生分專業性的職涯規劃培訓入手,經過專業及非專業素質教育,在專業觀念、知識、方法、能力有所提高的前提下,促進其個性發展及全面發展,達到學業成功、就業成功。這是我們想要建立并推行的專業職涯規劃的意義所在,也是課改的新趨勢。
2 專業就業能力課程規劃方案
2.1 課程的規劃設置
(1)課程規劃,廣納企業人士意見,聘任相關專業企業人士協同教學,縮短學、用落差;同時鼓勵教師到企業實踐,與企業共商合作育人的模式,提升產學合作功能及就指導能力。
將此課程列為專業課的非核心課,必修的3學分考試課,共38課時,從大一至大二分四個學期完成,前三學期每期9學時,最后一學期加多2學時的學生總結與經驗分享。
(2)將核心就業能力的教學內涵融入在課程教學設計中,讓課任老師重視學生職涯輔導,并全面提升教師職涯輔導能力。
在學生進校時做好宣傳工作,讓輔導員老師加強這方面的輔導,即開展職業生涯個性咨詢服務,提供職業能力和素質測評服務,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傾向,正確選擇自己的職業目標,同時解答就業疑難問題,使學生能遲早確定目標的取向,輔導員在這個階段要做好專業的引導工作;在大二上學期開設相關專業的職業倫理課,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所選就業方向的適合性,關系到以后對專業的就業指導課的學習興趣。
2.2 雙師型教師隊伍
建立一支與職業規劃教育課程相匹配的教師隊伍,并強調師資的專業化;師資構成要求師資來源領域廣泛、專業性強,鼓勵專業老師從專業的角度開授就業指導課,如:學習會計專業的課程計劃,會計就業核心競爭力養成導論等,以便于學生更準確地了解以后的工作崗位及要求,提高競爭力;充分利用會計專業的校企合作單位,帶學生走出去參觀,甚至提供簡單的操作崗位實習,如:收銀員、倉管員,讓學生對相關工作環境有初步的認識;邀請有代表性的企業專家進行職涯經驗分享,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個性特質,有效地評估個人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現有與潛在的資源優勢;并指導學生做好規范的各種面試文件及相關禮儀要求,幫助學生實事求是的職業定位,尋找、發現新的和有潛力的職業機會。同時與大三上學期的就業推薦會相結合,讓學生嘗試、體會,并將經歷與之分享,鼓勵了自己也帶來了經驗與借鑒。
2.3 專項能力培養
重視學生實踐、實習和專題制作能力,化企業迫需核心就業人的培養。一是加強素質拓展教育。這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素質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及綜合素質的培養等,通過就業指導課程、就業專題講座和培訓班等形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提升職業綜合素養。同時,有效干預不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幫助學生緩解擇業壓力,掌握基本就業策略,選擇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最優的職業之路,順利擇業。二是加強職業能力訓練。將相關企業人士請到課堂與學生、老師分享,用他們扎實的專業知識、廣闊的人生閱歷、濃郁的職業素養、豐富的職業體驗引導和促進學生樹立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與職業理想。做好會計專業的專業課程實踐,將分崗工作實踐務實化,模擬企業真實環境,發給學生實物,讓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做得到的真實中度過。通過團體輔導、行業訓練、情景模擬指導、工作坊和職前培訓等進行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通過實踐指導讓學生在職涯規劃中清楚我的職業定位方向,我的目標取向,我現在正進行崗前培訓,以后的工作是有把握的,競爭中的優勢是明顯的。注重培養大學生自主職業發展的意識、理念及能力,促進大學生形成一種可持續的就業力和職業發展力。
3 專業就業指導課的務實特色
3.1 課程實施構成圖
專業職涯規劃與職業規劃教育課程是相匹配的,突出在課改革與設置,會計專業的職涯規劃課程實施構成見圖1。
3.2 會計專業就業指導課的務實特色
建立學生擇業的個性化輔導。
(1)從新生入學的第一年開始引導學生對專業及專業所屬行業的了解,由會計專業老師為新生作專業介紹,包括課程設置、培養方向、培養目標。在新生中開展自我認知的問卷調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就業方向;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從學生的性格、興趣、價值觀等方面引導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并讓會計專業的輔導員對學生進行跟蹤式的個性化思想輔導,讓學生有從事會計方面工作的意愿;同時開設會計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及倫理道德課,讓學生對意愿的選擇有初步認識。該階段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
(2)加強專業的學習,堅定學生擇業方向的信心。
第二年開設專業的核心課程及相關的實操課、就業指導課,讓學生在專業觀念、知識、方法、能力有所提高的前提下,促進其個性發展及全面發展,取得相關的技能證書,幫助學生堅定職涯規劃的信心。即開展職業探索及就業素質訓練,從職業能力、職業性格、職業氣質方面培養學生,同時也要兼顧思想品德的教育,學會與人相處之道,因為一切關于做人處世的知識、方法與技巧,都是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應該學習掌握的學業知識,都是大學生應注重的核心競爭力。
(3)加強職業能力的培養,實現就業成功。
第三年加強職業能力訓練,開展會計專業的頂崗實習及就業指導課,讓學生在不同工作崗位的實景下實踐,在加強、加深專業素質的訓練的基礎上開展就業技巧培訓,建立“見習+實習+就業”制,提前實行崗前培訓做到與就業無痕接軌。
4 結語
多元化的課堂設計,專業崗位與職業規劃的關聯,授課內容的務實性,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學習中尋找興趣。注重學生對專業實踐的重視,通過專業的實踐方面的訓練大大提升大學生的就業力,實現專業與工作崗位對接、課程內容與會計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會計工作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會計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學校、企業要盡量幫助學生達成愿望,學生通過自我認知、自我充實及自我規劃,做到學習成功、就業成功。
參考文獻
[1] 楊河清.職業生涯規劃[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22.
[2] 李壽國,彭景.構建發展式大學生就業指導新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61-62.
[3] 陳德明.論高校就業指導課教師專業化支撐體系的構建[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13):7-8.
[4] 陳嘯,李小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的實證調查與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9(27):68-70.
[5] 陳今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9.endprint
摘 要: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適應性與勝任力,是高職院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該文以會計專業學生不同工作崗位的職涯規劃培訓入手,在專業觀念、知識、方法、能力有所提高的前提下,促進其個性發展及全面發展,最終實現專業與工作崗位對接、課程內容與會計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會計工作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會計職業資格證書對接的融合要求,達到學業成功、就業成功。
關鍵詞:會計專業 就業指導課 課改方案 課改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2(a)-0213-02
專業就業指導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專業綜合素質,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針對我國高校現狀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按專業構建就業指導模式,并將專業就業指導研究融入專業建設當中,實施大學生全程就業指導,從而使大學生按照所學專業明確就業方向,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1 開設會計專業就業指導課的必要性
據《中國教育報》評論:在高校工作層面,從新生入學開始就要抓就業,就業指導和幫扶體系必須更加完善,從而更好地引導畢業生端正就業心態、客觀理性地進行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我會做什么?我做過什么?為何我想做?我想創造怎樣的人生?這是每個畢業生經常的反思與問話。當今大學生沒有對人生職場做規劃的系統想法,臨近畢業時很迷惘,招聘會參加了一個又一個,還是應聘不上!高職院校的學生經過三年大學學習在面試、選擇職業方面,往往不知所措,如:職業規劃能力、求職自我行銷能力、良好的工作態度、穩定性及抗壓性、團隊合作能力、專業倫理道德等綜合素質。如何能培養能夠廣泛適應及勝任不同工作要求的核心就業能力,并配合特定產業或工作要求的專業技術能力(將依各產業類或工作性質而不同)。讓學生通過學習后,能夠具備個人特質的相關就業核心能力,使其有明確的擇業觀并具獲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高職院校從培養學生分專業性的職涯規劃培訓入手,經過專業及非專業素質教育,在專業觀念、知識、方法、能力有所提高的前提下,促進其個性發展及全面發展,達到學業成功、就業成功。這是我們想要建立并推行的專業職涯規劃的意義所在,也是課改的新趨勢。
2 專業就業能力課程規劃方案
2.1 課程的規劃設置
(1)課程規劃,廣納企業人士意見,聘任相關專業企業人士協同教學,縮短學、用落差;同時鼓勵教師到企業實踐,與企業共商合作育人的模式,提升產學合作功能及就指導能力。
將此課程列為專業課的非核心課,必修的3學分考試課,共38課時,從大一至大二分四個學期完成,前三學期每期9學時,最后一學期加多2學時的學生總結與經驗分享。
(2)將核心就業能力的教學內涵融入在課程教學設計中,讓課任老師重視學生職涯輔導,并全面提升教師職涯輔導能力。
在學生進校時做好宣傳工作,讓輔導員老師加強這方面的輔導,即開展職業生涯個性咨詢服務,提供職業能力和素質測評服務,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傾向,正確選擇自己的職業目標,同時解答就業疑難問題,使學生能遲早確定目標的取向,輔導員在這個階段要做好專業的引導工作;在大二上學期開設相關專業的職業倫理課,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所選就業方向的適合性,關系到以后對專業的就業指導課的學習興趣。
2.2 雙師型教師隊伍
建立一支與職業規劃教育課程相匹配的教師隊伍,并強調師資的專業化;師資構成要求師資來源領域廣泛、專業性強,鼓勵專業老師從專業的角度開授就業指導課,如:學習會計專業的課程計劃,會計就業核心競爭力養成導論等,以便于學生更準確地了解以后的工作崗位及要求,提高競爭力;充分利用會計專業的校企合作單位,帶學生走出去參觀,甚至提供簡單的操作崗位實習,如:收銀員、倉管員,讓學生對相關工作環境有初步的認識;邀請有代表性的企業專家進行職涯經驗分享,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個性特質,有效地評估個人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現有與潛在的資源優勢;并指導學生做好規范的各種面試文件及相關禮儀要求,幫助學生實事求是的職業定位,尋找、發現新的和有潛力的職業機會。同時與大三上學期的就業推薦會相結合,讓學生嘗試、體會,并將經歷與之分享,鼓勵了自己也帶來了經驗與借鑒。
2.3 專項能力培養
重視學生實踐、實習和專題制作能力,化企業迫需核心就業人的培養。一是加強素質拓展教育。這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素質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及綜合素質的培養等,通過就業指導課程、就業專題講座和培訓班等形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提升職業綜合素養。同時,有效干預不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幫助學生緩解擇業壓力,掌握基本就業策略,選擇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最優的職業之路,順利擇業。二是加強職業能力訓練。將相關企業人士請到課堂與學生、老師分享,用他們扎實的專業知識、廣闊的人生閱歷、濃郁的職業素養、豐富的職業體驗引導和促進學生樹立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與職業理想。做好會計專業的專業課程實踐,將分崗工作實踐務實化,模擬企業真實環境,發給學生實物,讓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做得到的真實中度過。通過團體輔導、行業訓練、情景模擬指導、工作坊和職前培訓等進行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通過實踐指導讓學生在職涯規劃中清楚我的職業定位方向,我的目標取向,我現在正進行崗前培訓,以后的工作是有把握的,競爭中的優勢是明顯的。注重培養大學生自主職業發展的意識、理念及能力,促進大學生形成一種可持續的就業力和職業發展力。
3 專業就業指導課的務實特色
3.1 課程實施構成圖
專業職涯規劃與職業規劃教育課程是相匹配的,突出在課改革與設置,會計專業的職涯規劃課程實施構成見圖1。
3.2 會計專業就業指導課的務實特色
建立學生擇業的個性化輔導。
(1)從新生入學的第一年開始引導學生對專業及專業所屬行業的了解,由會計專業老師為新生作專業介紹,包括課程設置、培養方向、培養目標。在新生中開展自我認知的問卷調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就業方向;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從學生的性格、興趣、價值觀等方面引導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并讓會計專業的輔導員對學生進行跟蹤式的個性化思想輔導,讓學生有從事會計方面工作的意愿;同時開設會計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及倫理道德課,讓學生對意愿的選擇有初步認識。該階段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
(2)加強專業的學習,堅定學生擇業方向的信心。
第二年開設專業的核心課程及相關的實操課、就業指導課,讓學生在專業觀念、知識、方法、能力有所提高的前提下,促進其個性發展及全面發展,取得相關的技能證書,幫助學生堅定職涯規劃的信心。即開展職業探索及就業素質訓練,從職業能力、職業性格、職業氣質方面培養學生,同時也要兼顧思想品德的教育,學會與人相處之道,因為一切關于做人處世的知識、方法與技巧,都是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應該學習掌握的學業知識,都是大學生應注重的核心競爭力。
(3)加強職業能力的培養,實現就業成功。
第三年加強職業能力訓練,開展會計專業的頂崗實習及就業指導課,讓學生在不同工作崗位的實景下實踐,在加強、加深專業素質的訓練的基礎上開展就業技巧培訓,建立“見習+實習+就業”制,提前實行崗前培訓做到與就業無痕接軌。
4 結語
多元化的課堂設計,專業崗位與職業規劃的關聯,授課內容的務實性,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學習中尋找興趣。注重學生對專業實踐的重視,通過專業的實踐方面的訓練大大提升大學生的就業力,實現專業與工作崗位對接、課程內容與會計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會計工作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會計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學校、企業要盡量幫助學生達成愿望,學生通過自我認知、自我充實及自我規劃,做到學習成功、就業成功。
參考文獻
[1] 楊河清.職業生涯規劃[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22.
[2] 李壽國,彭景.構建發展式大學生就業指導新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61-62.
[3] 陳德明.論高校就業指導課教師專業化支撐體系的構建[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13):7-8.
[4] 陳嘯,李小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的實證調查與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9(27):68-70.
[5] 陳今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