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圓圓 裴若琪
摘 要:文化心理學認為,文化的不同可影響人們價值觀的相異,而且文化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知覺、思想、情感以及行為方式。西方的基督教、天賦人權,以及近現代的人道主義都是影響其廢除死刑的重要因素。在我國,古代中國血緣宗法制度根深蒂固,一族之人按照血緣關系上的親疏遠近彼此負有一定的責任與義務,為親人復仇便在漫長的歷史中存留不去。但是文化傳統影響死刑態度只是學者的理論分析,中國人的死刑態度是否是由文化傳統影響的,以及文化傳統怎樣產生影響的,并未有實證研究。該研究通過對國內外涉及死刑的法理與調查現狀進行梳理,提出利用實證調查的方法收集公眾對死刑存廢問題的認知與態度。
關鍵詞:死刑 內隱態度 外顯態度 文化心理 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B84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2(a)-0219-02
長久以來,中國人對死刑的態度和西方就不盡相同,這可能是不同的文化觀念引起的。文化心理學認為,文化的不同會影響人們價值觀的異同,而且文化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知覺、思想、情感以及行為方式。[1,2]我國民眾對于罪犯總是持有“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態度,這受國情、宗法制度傳統和文化傳統的影響很深。在西方,人們的死刑態度最先基于基督教的《舊約》,認為刑罰制度的設立是為了平衡、節制復仇心理,并不能當作上帝真正的心意,因此,《舊約》律法的精意并不在于贊成死刑,反倒在強調生命無價。后來,西方的法治思想又從“天賦人權”和死刑的威懾作用出發,進行了深入地討論,隨著自由觀念、生命權的不斷發展,目前,已有許多國家徹底廢除了死刑。而在中國,現行刑法中規定的死刑罪名多達55種。并且調查發現,支持死刑的觀念在很多中國人的心中可謂根深蒂固[11]。
1 國外的死刑法理之爭
從貝卡利亞提出廢除死刑的觀點之后,國外各領域專家學者間就掀起了死刑存廢問題的大討論。[3]
從基督教中可以看到對死刑的態度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舊約》提出的19項死刑,顯示了“以命償命”的原則;另一種認為《舊約》刑罰制度的設立是為了平衡、節制復仇心理,并不能當作上帝真正的心意。拋開宗教教義的影響,人們對死刑態度亦有贊同與反對兩種。
贊同死刑制度主要有以下兩個觀點。
一是報應理論,代表人物有古典派刑法學者康德和黑格爾。康德主張等量報應,認為“謀殺的人必須處死,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什么法律的替代品或代替物能夠用它們的增減來滿足正義的原則。”[4]黑格爾則否定了絕對的等量報復,主張等價的報應并認為,“犯罪的揚棄是報復,因為從概念說,報復是對侵害的侵害。不是侵害行為特種性狀的等同,而是侵害行為在存在的性狀的等同,即價值的等同。”
二是威懾理論。邱興隆在《罪與罰講演錄》中指出,“刑罰的一般威懾作用源于對刑罰的畏懼,而對刑罰的畏懼又源于刑罰具有給人以痛苦的屬性,因此,只要肯定刑罰具有給人以痛苦的屬性,便必然肯定其具有一般威懾作用。”
反對死刑的觀點主要是通過質疑報應理論和威懾理表現出來的。
主要代表人物有貝卡利亞、邊沁、斐利。“死刑幾乎永遠是一種不必要或沒有效果的權宜之計”,認為死刑并不能起到人們預期的威懾作用,意大利犯罪學家恩里科·菲利以統計分析的方法證明死刑并不具有特別的威懾效果,并指出:“統計資料實際上已經表明,嚴重罪行的周期性變化與判處執行死刑的數量無關”。[12]而且死刑一旦誤判,后果無法挽回。
2 國外死刑態度調查現狀
縱觀國際形勢,截止大赦國際2008年的統計數字,世界上已有137個國家廢除了死刑,廢除死刑的國家越來越多,而且其死刑廢除的焦點也是針對謀殺罪,域外國家基本不對經濟犯罪設置死刑。有些人認為美國是代表世界上最具懲罰性的國家之一,這種傾向表現在公眾,立法和司法認可的死刑上。但是,在總的國家統計數據中,個人與州或地區對死刑的支持上隱藏著很大的差異。[8]在1970和1980年代,美國民眾支持死刑的比例有所上升,對死刑的支持在1994年達到高峰,當時有80%的人支持死刑;之后,反對死刑運動再次強化,在最近一次于2011年所做的蓋洛普民意調查中,有35%的美國民眾反對死刑;另外,在2012年加州死刑公投的結果,53%的民眾反對一項死刑廢除的提案,而47%的則支持該提案。2010年時,日本有85.6%的民眾支持死刑,比先前(2010年之前)的調查結果都要高。在韓國,有民調顯示,多達83.1%的民眾支持死刑,只有11.1%同意廢除死刑;另據一份2009年民意調查機構Real Meter進行的“有關死刑制度之存廢”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66.7%的韓國民眾支持死刑。在2012年,由Angus Reid民調公司聯同《多倫多星報》所做的調查發現,在廢除死刑36年后,多數的加拿大人并不太抗拒恢復死刑,有61%的人相信,被判謀殺罪的應處死刑,然而在“死刑”與“無假釋無期徒刑”兩者間二選一時,有50%的加拿大人偏好無假釋無期徒刑,38%的則偏好死刑。
對于影響死刑態度的相關因素也得到了探討。對支持死刑的研究已經發現,當問及公眾對死刑的態度時,大多數美國人會表示支持。然而,現有的研究并沒有試圖解釋“為什么”讓很多人覺得死刑很有吸引力。Roy Lotz和Robert M. Regoli(1980)通過綜述大量現有的各種文獻,總結了三種可能的解釋,即,理性模型、體系模型和傳統價值觀的模型。有研究表明,權威主義和保守的人一般顯示更多的支持政府批準的死刑,并且社會威脅與死刑支持的提高相關。[5]一個涉及到死刑支持的變量是種族分歧,白人將非白人視為他們的統治和影響力的威脅,帶有種族主義的白人會更多的支持死刑。另外得到了一些支持的變量是死刑案件資格、公正世界信念、法律權威主義和控制源,這些變量表現在對陪審員在死刑案件上的作用,研究表明支持死刑的被試更可能具有較高的公正世界觀,更可能是法律權威主義者,表現出內控傾向性。endprint
3 國內的死刑法理之爭
中國法治發展的歷史從堅定地死刑制度到現在緩和的修改,國內法學界對死刑存廢問題基本達成了共識,總體上普遍支持廢除死刑。而且無論當下如何調整死刑制度,廢除死刑都是刑罰制度發展的總趨勢。
具體觀點主要有兩大類:一是主張在中國應立即廢除死刑。二是先嚴格限制再逐漸廢除。大部分學者持的是后一種相對保守緩和的觀點。
不少學者提出我國刑罰制度改革必須要考慮國情、民情這一重要因素。著名刑法學家馬克昌教授認為:在一個國家死刑是否廢除的議論,絕對不能脫離該國國情,特別不能脫離該國的嚴重犯罪的發案率和國民對于死刑的感情和觀念[6]。同一時代、同一類型的國家,有的廢除了死刑……這都不能說單純的依據抽象的刑罰理論來對待,而是需要以各國的國情、民情來作分析,還有一條,要根據國民和民族的確信,尤其需要改變傳統刑罰的觀念的確信[7]。
通過2011年5月1日生效的刑罰第八修正案(以下簡稱刑八)取消了13個經濟型犯罪的死刑罪名,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對于死刑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先要逐漸取消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對于刑八針對死刑作出的修改,社科院劉仁文教授認為此次取消死刑的13個罪名在現實中很少出現,所以這個“取消”不一定會給死刑制度帶來實質性改變,但它的價值所在是其作為一種符號——我國的刑法向著較少死刑的方向前進了。同時他認為在立法上減少死刑罪名,要注意民意以及犯罪數量。中國政法大學阮齊林教授則從實務層面對如何減少進而廢除死刑來考量,提出“司法先行”,使死刑“設而不用”,并將暴力犯罪歸于諸如殺人一個罪名之下,就好廢止。
總體來看,死刑存廢問題是關乎國家利益、執政政策、社會安定、個人自由、社會價值取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等諸多層面的重大刑事政策,不同的學者持有不同的觀點。但無論最終立法者采納何種意見,都要從中國的社情民意出發,任何政策只有符合社會發展規律,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道德觀相匹配才能得到切實的遵守與執行。[10]
4 結論
鑒于此,我們認為通過實證調查的方法收集法律從業者與社會公眾對死刑存廢問題的認知與態度,并通過內隱聯想測驗驗證公眾內隱和外顯態度的差異,在此基礎上進行量化實驗研究,有助于為我國死刑存廢問題的論證提供較為廣泛的實證依據,也可以作為我國死刑政策的實證參考依據。并且廢除死刑是我國刑事政策的必然選擇,因此了解社會公眾對這一問題的態度及原因有助于我們找到改變公眾不合理認知,促進我國逐漸“去死刑化”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侯玉波.文化心理學視野中的思維方式[J].心理科學進展,2007,15(2):211-216.
[2] 侯玉波,朱瀅.文化對中國人思維方式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2,34(1):106-111.
[3] 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
[4] 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M].商務印書館,1991.
[5] Roy Lotz and Robert M. Regoli.Public Support for the Death Penalty.Criminal Justice Review,1980,5:55.
[6] 馬克昌.比較法原理[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7] 甘雨沛,何鵬.外國刑法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8] Baumer,E.P.,Messner,S.F.,& Rosenfeld,R.Explaining spatial variation in support for capital punishment:A multilevel analysi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3,108,844,875.
[9] 張曉燕,高定國,傅華.辯證思維降低攻擊性傾向[J].心理學報,2011,43(11):42-51.
[10] 吳佳輝,林以正.中庸思維量表的編制.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J].本土心理學研究,2005(24):247-300.
[11] 趙秉志.穿越迷霧:死刑問題新觀察[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
[12] 恩里科·菲利.犯罪社會學[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endprint